吕氏出自姜姓,相传炎帝之后有伯夷者,佐尧掌礼,使遍掌四岳,号为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命为侯伯,后赐四姓,以绍炎帝之后。其一封于吕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部),历夏、商,世有国土。周文王聘为帝师,帮助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的吕尚(姜子牙)就是吕侯的后裔。周宣王时,改吕国为甫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其后代以吕为姓,或散处海滨,或散居韩、魏、齐、鲁。魏徐州刺史、万年亭侯吕虔之裔孙行钧,世居河东郡(秦初置,相当于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衍为大族。吕行钧四传至吕湮,唐肃宗朝为相。吕湮后裔吕占,字竞茂,于唐末由河东徙居福建泉州晋江七都曾埭草垵居住,是为吕氏人闽始祖。
晋江吕氏在宋代成为一个簪缨世家。六世吕晏,号天申,初为泉州府助教,后官至工部侍郎,累赠尚书,住泉州相公巷。吕晏子二,长璃、次鑑,俱登进士。吕璃字季玉,曾任漳浦县令、宜州通判等职,为官清廉,有善政,历官至光禄卿,封中都县开国子,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鲁国公。吕(左王右寿)生有十子:惠卿、德卿、温卿、和卿、虞卿、康卿、谅卿、升卿、道卿、季卿,有八人登进士。族子修卿、仁卿、明卿、崇卿、裕卿、乔卿、夏卿、兴卿、俊卿等,亦皆有名。有宋一代,晋江吕氏先后中进士者37人,其中榜眼2 人,探花1人,解元1人,特奏名8人。其中最有名的是吕惠卿与吕夏卿。
吕惠卿(1032~1111)字吉甫,北宋嘉祐;占二年(1057)进士,王安石变法时,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曾兼任经筵馆阁、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司农寺、国子监、军器监主管官员,还任过知谏院、知制诰、翰林学士和宰相府都检正,后升任为参知政事。是神宗皇帝一名重要顾问,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惠卿学识渊博,能言善辩。文艺优通,以其才智积极从事变法活动。王安石罢相,他任参知政事,继续推行新法,被称为“护法善神”,招致保守派诬谤围攻。绍圣间贬任延安知府,为抵御西夏入寇,吕惠卿修米脂等寨以备,“寇至,欲攻则城不可近,欲掠则野无所得,欲战则诸将按兵不动,欲南则腹背受敌,留二日,即拔寨去。”表现他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元代编修的《宋史》中,吕惠卿被列入“奸臣传”,而今,对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已另有定评。
吕夏卿,北宋庆历二年(1042)进士,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官江宁县尉,直秘阁同知礼院、史馆检修同起居注、知制诰等,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参加编修《新唐书》。《宋史》评价他: “学长于史,贯穿唐事,博采传记杂说数百家,折衷整比,取其精华。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唐书最有功。”
据《吕氏宗谱》,吕惠卿原住于安海西垵,他是宰相曾公亮的女婿,“因曾公亮之母求吕府西垵地归一重新为曾府”,吕氏再择地南安朴乡而建居。吕夏卿则建宅于泉州府城睦宗院西偏。吕氏因族大分支,除住泉城、迁南安的外,在晋江还分布于大房、古坑、黄塘、梅屿、小桥、后亭、内市、南坑、西仓、罗裳、乌浔(科任)、湖尾、莲塘等村落。并迁徙于本省的浯州(金门)、漳州、永春、德化、永定、龙岩、同安、兴化、惠安、安溪以至四川、湖南、台湾等地。
宋元交替时,蒲寿庚举泉州降元,命名儒吕大奎书降表,吕大奎抗拒不从,其族遭到镇压,涣散各方,族谱亦遭兵火煨烬。至明嘉靖年间,族人儒林郎古林氏再修族谱,万历间孝廉震夏氏又重修。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吕氏合族在泉州三朝铺元老坊顶,即吕夏卿故宅地建造大宗祠,集各房谱参互考订,修撰《吕氏宗谱》,并编“名行”、“字行”诗篇,以使子孙姓名字号划一,昭穆有别。自二十六世起,名行为:“肇启原悠裕,承基尚振荣,联辉培吉士,济美树芳声,惠迪仁为质,因心义以行,礼真谦则益,智远静斯清,广业宜修德,光前在显名,嗣徽余庆集,永序自观成。”字行为:“尔甫希贤哲,于兹毓俊良,子孙敦本实,伯仲炳文章,若汝忠惟允,如余孝有常,立廉存素志,秉节植宏纲,登仕才猷著,经邦体用彰,云扔循祖法,奕世锡嘉祥。”
深沪镇科任村吕氏是晋江吕氏较大的一支,现有人口1600 余人,自清代即建有吕氏宗祠。祠堂于1981年就原址重建,坐西向东而大门向南。墙壁悉以细琢条石砌筑。塌寿大门两旁装嵌青石镌刻“菲律宾渭水吕氏家族会重建宗祠志,,石碑,腰堵、水车堵装饰雕花青石。大门镌联:“源宗渭水帝师世,派衍洛阳宰相家。”横额是“渭水流芳”。门前三级石阶,外铺石埕,埕角立着旗杆。
祠堂大厅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前有天井、两庑(右庑开大门)和下厅。大厅石柱镌刻联文:‘‘理学绍薪传,致知格物崇朱子;孤忠殉国难,取义成仁比信公。…‘十农工商,一字认真便是祖宗肖子;忠孝廉节,四德克尽堪称天地完人。”下厅也镌一联:“百代不忘相公巷;千秋犹忆古人家。’’左庑壁间,刻着“温陵晋邑科任吕氏家族字行”。大厅内隔出安放神主的神龛。义在案桌上摆着一座神橱,内供炎帝与姜子牙的塑像。因为炎帝为吕、卢、高、纪、许诸姓的共祖,科任许氏与吕氏每年轮流奉祀着炎帝的神像。
据《科任吕氏家谱》,其一世祖名藩京,即开闽吕占公十九世孙,吕夏卿派下第十一世。元末明初来居乌浔。藩京生二子:志益、志皋。志皋生三子:望毅、望旭、望晃,“望毅号五世,与宗弟吕谓玉买田园承住乌浔……弟望晃.号三才.永乐二年乘舟商贩洲林兜,居住后口口端,又移烈屿。望旭踵吕正七甲之门.见毅,私备白金数两买吕开田屋与同居住。”“志益开店,出祖浮。生一子望珍,娶乌浔吴氏。于洪武二年……珍生七郎而吴替,堂兄望毅直到浮桥指点,据住吴宅,聚首相依,同心协力。承吕正七甲……” 乌浔地处深沪南面,濒临大诲,明代设有乌浔巡检司,筑有司城。是处土地瘠薄,居民多以航海经商或捕鱼为业。故吕氏很早就有一支因经商移居金门,且发展甚蕃。而自清康熙年间开始,吕氏多有东渡台湾谋生者。如《科任吕氏家谱》记冠姬公派下二房就有:
十三世:伯泰公四子胤尾公(1717—1761),往台湾身故。
十四世:孕满公次子鸿蒲,往台身故,生卒莫详。
十五世:标正公(1751--1790),考殁在台湾。
标什公,移居台湾。
标业公(1745—1802),往台湾身故。
十六世:炳皓(1792—1857),妣沈氏,名于京,谥恬静,台湾淡水女。
炳乞公,字于介(1796--1832),殁在台湾。
炳增公(1820--1863),考往台殁于海。
炳月公(1812~1880),考殁于台湾。
炳同公(1820—1859),考溺于澎湖内。
十七世:培治国,在台湾身故。
培贵公(1844~1863),考随舟往台经商,装货西渡,殁于狂浪。
培想(1835~1863),考往台湾身故。
据以上记载,可见科任吕氏历来凭借沿海之便,频繁东渡台湾。现在,与家乡有联系的迁台吕氏族人己有数十人。台北的吕进发先生,不仅缅怀祖家,而且热爱祖家的传统文化“南音”,和他的夫人在台湾组织“闽南乐府”南音社,几年来多次带团回大陆交流献艺,并且数次到科任为族亲们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