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大陆

溜江留氏祖庙

2008-12-24 09:12     来源:晋台宗祠及其姓氏源流     编辑:贺晨曦

 

  留姓在中国是一个不常见的姓氏,《百家姓》中未见收录。但其来源甚古。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受封于留邑(今江苏省沛县东南),其后有留氏。《宋书》载,南朝宋有王族刘诞,本为文帝第六子,封广陵王,后以罪被杀,其后被贬为留氏。又《路史》云:尧有子丹朱,其庶兄名九,封于留。晋江留氏族谱《留氏世家序录·赐姓源流》则记载:昔帝尧登高山观洪水,一妃袁氏从焉,因见日累累而行,遂有孕而生子,子生七日而左手不开,帝取水噗之,其手乃开,中有八字云:“戴卯玄系,重田在中”。帝日:“天降其子,蕃我苗裔,宜以留为姓,以累为名”。封为留累侯,都徐州彭城县之丰邑。其姓源传说充满神奇的色彩,而且与刘氏得姓的传说相似。故又有留、刘同宗之说。

  晋江留氏分布于金井溜江、龙湖崙上、内坑、永和旦厝、陈埭海尾等村落,人口总数2千余人,而由晋江传裔台湾各地的留氏有7—8千人。金井溜江留氏即今保留着一部明代修的族谱,记载着家族传衍的历史。 晋江留氏上溯姓源于上古帝王唐尧氏,以得姓始祖留累算起,至77世有留因,于东汉延康元年(220)渡江入浙,居婺州金华县长乐乡,以其“世次明白,人品可稽”,族谱列为第一代。

  自东汉、三国迄,唐、五代、宋、元、明,留氏家族任文武职官者多达 170余人。可谓簪缨不绝,青紫满门。择其要者有:

  一世祖留因,授官南州刺史。 二世祖留赞,少有胆略,不羁之才,十八岁为中行郎将,补乡亭侯,拜云骑将军。 三世祖留略,赞长子,建兴元年(252)东兴之役,以都尉分守东城,二年迁东海太守,后迁南郡太守。 四世留宪,仕吴为武昌监镇南将军、西陵都军。留虑,为吴水军都督。留云,任水运都督。 八世留冀,仕陈为散骑常侍,广州刺史,征南大将军。 十四世留悌,因有助国功,授蕲州刺史。

  十五世留万福,艺兼文武,唐初输诚助国,平窦建德、萧优等,授本州刺史。

  十六世留丘,仕唐为泰州刺史。

  十七世留楚玉,任成都府录事参军。

  十八世留锺,授官泉州刺史,“慕泉州清源紫帽山水之胜,卜居于晋江江阴里开元寺西南隅”。是留氏人闽之祖。

  二十二世留嵩,唐宣宗时举明经,官至工部员外郎。

  二十五世留环,博学善属文。初授福州盐铁判官,封鸿胪寺卿。

  二十六世留雄,事闽王,授节度使,赠太傅、鄜州都督。留铉授南州刺史。留镐授亳州支度使,封尚书令。

  二十七世留从效,五代南唐元宗封为清源军节度使,泉漳州观察使、累封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晋江王、鄂国公。其兄留从愿,南唐封漳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傅。

  二十八世留绍兴,任漳州刺史,赐官殿前都承旨,历授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留绍祺,从愿三子,继鄂国公嗣,宋代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任绵州刺史,行泉州别驾、内外诸军部指挥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兼监察御史、武骑尉。

  三十三世留正,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官至少保观文殿大学士左丞相,赠太师,封秦国公。为政清平,有“中兴之相第一”之誉。 三十四世留丙,知常德府、抚州。留硕,承务郎,赠银青光禄大夫、少保。

  三十五世留元刚,宋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历任中奉大夫直院右史。留元英,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授监察御史,迁工部侍郎、宝章阁待制。

  四十四世留志淑,登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历任至浙江右布政使。

  四十六世留一龙,字震臣,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留一熊,字敬臣,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官至贵州副使。

  留氏自唐代十八世祖留锺任官来居泉州,就在泉地蕃衍,一千多年来家族在泉地有几次兴衰起落和迁移。 先是留锺之子留伽、留侃弟兄从晋江迁永春。谱记留伽、留侃“性耽闲逸,适兴溪航,因买庄于桃林村桃源里,遂迁居焉”。

  五代时,二十七世祖留从效(906—962)从永春迁晋江。志书云:留从效,永春人,居晋江。幼孤,事母、兄以孝悌闻,颇知书,好兵法。留从效自军伍出身,据有泉、漳二州,南唐封为鄂国公、晋江王。治泉十七年,以俭养民,好贤下士,兴筑刺桐城,发展农业、手工业,鼓励海外交通贸易,促进了泉州的开发和建设,颇得百姓拥戴。他识时顺势,早在宋立国之始,遣人表示归顺。后因患病,被部将陈洪进夺取政权。陈洪进归宋后,宋太祖仍念留从效归顺之德,“敕赐玉带龙衮,子孙世授节钺”。

  留从效死后,后人于永春留安的留从效故宅建家庙纪念。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龙图阁学士陈从易撰《鄂国公庙碑记》,记日:“宋太师鄂国留公有祠在桃源昭善里桃林村,其地乃公古居处也。山日留安,水日流湾,以公故名。公没而祠之焉,仍其旧也,庳隘弗称,岁久寝敝。公子银青厚卿(留绍锜)致政之日,展谒祠下,四顾怆然。乃捐金拓地,宏其规制。深一十七丈四尺,广七丈二尺,中构正堂八楹。东西两庑各六楹。缭以周垣,辟以重门。经始于景德丁未(1007)仲秋朔日,竣工于是年季冬望日……”时过千载,其留安宗祠迄今犹存,不过留安留氏已于元代改为刘氏,故其庙榜额为“刘氏宗祠”。

  留氏又一次兴起于三十三世留正(1128—1206)。留正乃从效六世孙,居晋江,因穷困流落广东惠州。应惠州举,绍兴三十年(1160)第进士,历官至右丞相,辅佐孝宗、光宗、宁宗,任职“谨法度、惜名器,毫发不可干以私”。宁宗时进封魏国公,任少师、观文殿大学士。卒赠太师,谥忠宣。其子恭、丙、篅、硕;其孙元刚、元治、元均、元英、元圭、元崇、元长、元亮皆居官,多有循吏之称。 留正有赐宅在泉州城内开元寺西锦堂坊内塔堂巷,后人于明代建为“忠宣家庙”,祀留从效、留正及明揭阳知县留震龙。

  《留氏家谱》记,留氏第三十三代“待时公,字邦直,渐公子,娶赵氏,生二子:汝翼、汝猷,自登进士,子开去福全”。“汝猷公,字大用,待时公次子,登嘉定元年戊辰郑自成榜进士,仕台州县知县,娶洪氏,生一子日景武”。“尚贤公,景武公长子,授承奉郎,生一子日希圣。性乐山水琴棋雅趣,自设海湾日留湾,商船聚货市利”。据此可知,留氏于宋嘉定年间迁一支至晋江十四都福全、溜澳居住。为开发当地最早的姓氏之一。 《晋江县志》记:“古婆庄在十四都横山下,留从效微时负贩过此,时时午食于许媪家。及从效贵,赐媪第宅良田,故名此庄为许婆庄。”依此说法,则留从效未显贵时即居晋江乡间。按民间传说即在十四都留澳(即今金井溜江村),并传有留澳就是因为留氏先来建居而得名的说法。明初建福全所城,留澳留氏住居皆圈入福全城南门内,故留澳留氏又称福全留氏。

  留氏在溜澳建有留鄂公庙以祀先祖。《闽书抄》记:“留鄂公从效庙在郡东南留澳,庙后有岩石。淳祐末,一夕晦冥,巨石忽移置岸上”。该石至今犹存,上刻“飞来石”三字。 留鄂公庙几经重修,至今犹存。庙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坐北向南。大殿建筑面积90平方米,面阔二间,进深二间,硬山顶。庙内尚存宋代覆盆式柱础和梭形石柱。门柱为辉绿岩质,上粗下细,镌刎楷书对联:“神降彭城参日月,忠扶宋室保河山”。庙门口尚存宋代辉绿岩门墩一对、方首石栏杆柱16根和界石碑一通。虽然后来该庙奉祀之神讹称为“广泽尊王”,但古代留下的庙联却明确表示原祀之神为留从效,而且庙后不远处就是《闽书抄》记载的那一方巨石——“飞来石”。金井溜江留鄂公庙 按族谱记载:“敬生公,改顺义,垕公次子,娶周氏,生四子,日甫生、待铭、得铭、徵铭。公生于元元统癸酉年(1333),卒于明永乐辛卯年(1411),葬洋下乡后壁灰墓”。“甫生公,改复铭,字从新,号拙翁。敬生公长子,娶王氏,生_二子日惠、观、广。公与 _二弟俱分居福全”。可见元、明时期,陆续有留氏族人迁往溜澳。溜澳留氏于明代人丁颇盛,分上楼、下楼两支,福全城南门内城边建有祠堂一座,“祀鄂公、忠宣公、顺义公=三位”。

  该祠堂因年久失修圮塌,如今仅存遗址。晋江留氏一族在明代先后有留志淑、留震臣、留敬臣中进一七;留震、留芳、留子陈、留元复、留湛然、留觐光、留维相、留景星中举人,书香功名仍兴未艾。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族人留洪麟主修《留氏家谱》,嘉靖壬辰状元广东人林大钦为作序,称留氏为“泉州巨姓”。 留洪麟作《留氏百代源流歌》三十句,一百二十字,作为留氏字行:“我留启运,放勋肇基。逮迄于今,千派万枝。英豪俊杰,每协昌期。忠贞节孝,世代称奇。立人之道,日仁与义。礼智廉能,咸所当知。恩惠信德,亦尔宜施。文章典籍,易乐书诗。殷勤勉励,正直是师。荣宗显祖,富贵由兹。慈祥恺悌,钦敬威仪。淡素敦朴,法度矩规。谋猷嘉善,谨慎维持,寿考炽臧,福禄绵熙。克遵此诵,享获有余。”以“渡江人浙始祖为第一代而为‘我’ 字,第二代而为‘留’字,以次相承,为‘启’为‘运’,至百世不易”。 留氏历代为官宦者甚众,亦多有因仕宦而定居外地者,见于族谱记载的就有浙江衢州、松阳、兴化、漳州、浙江青田、海口福清、广东增城螺冈、建宁、广东博罗、德化姑青、潮阳玉浦、德化英溪、南安涧埕等支派。

  明末清初,晋江沿海战乱纷纷,复遭“迁界”之变,人民不能安居。溜江留氏多迁往龙湖嵛上,永和旦厝。现溜江村留姓人口不到100人,而龙湖留姓发展到1000人,永和旦厝留姓有700人。 清康熙、乾隆年间,晋江沿海百姓纷纷东渡台湾开拓,留氏迁台者亦不在少数。据调查,在台湾云林县东势乡、褒忠乡、台北县三重市后埔、云林县北港镇、彰化县鹿港镇、高雄县,皆有留氏聚居,现人口有七、八千人。在台湾人口姓氏排名中,留氏列 182位。聚居台地的留氏族人,分别以“福全”、“崙上”、“银同”、 “彭城”、“清源”、“庆余”、“东海”作为堂号。其中“银同”一支迁自嘉禾(即厦门岛),“庆余”一支为浙江丽水县、青田县迁去,其余皆直接迁自晋江。而以堂号“崙上”、“福全”的留氏最多。

  1990年,居住台北三重市后埔的留朝信先生得知住居在林口的堂兄留桂清到晋江访亲谒祖,携回一本嵛上留氏族谱,又访知族兄留荣泰到大陆旅游时与晋江永和镇旦厝留姓本家有接触,遂兴起整理留姓族谱的念头。他认为:“留姓族谱只有靠留姓子孙自力完成,留之姓氏源远流长、百世永兴也须靠有一永传之族谱繁衍不息”,遂于1994.年到大陆泉州、厦门、同安、晋江访问并搜集留氏族谱资料,编为内容多达17万字的《留氏族谱》一册。对于进一步研究、了解留姓的渊源和加强海峡两岸族亲的联系做了一件有益的事。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