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在历史上稍晚出,秦汉之际始见,现已传衍为国内第 18位大姓,人数达2000多万。
据《元和姓纂》所载,何氏出自姬氏。周成王母弟唐叔虞之后封于韩,其裔孙韩王安,原居韩邑(山西省河津县东北),为秦国所灭。子孙分散于江淮之间。江淮方言,韩、何近音,后遂有何氏。
据传说,秦始皇并吞六国之后,曾出巡至博浪沙,遭到韩国国相后裔张良组织的袭击,于是大肆搜捕韩王室后人,有韩城者,乃韩厘王之子,尊厉且贤,立为公族大夫。韩国破灭后携妻子遁迹庐江(楚汉之际分秦九江郡置,辖今安徽长江以南、泾县、 318 金井镇福全村旧为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的福全所城,城内分十三境,驻军千户,素有“百家姓,万人烟”之称。福全村即今尚有20余姓氏,何氏是村中一个较小的族群,现在有10来户上百人。据何氏清代留下的谱本记载,其一世祖肇基何府君、妣坤厚侯孺人生卒、生平事迹皆缺记,如果按其后裔的生卒年来推算,福全何氏一世祖应为明嘉靖年间的人。何氏二世异泉、三世兆业,一脉单传。至四世有奕浚、奕溪两人。五世时始发展有全德、文德、九德、志德、秉德、崇德六人。以上五代抄自神主,除姓名外,生卒年月、生平事迹皆缺。至六世有克楚、克寿、克生、克抒、克魁、克庆、克展、克尚、克发九人,生活于清康熙后期。
清代是大陆向台湾移民的主要时期。自康熙间统一台湾、开放海禁后,台地大片未开垦的沃野与蓬勃的商机吸引着久经战乱、期待发展的闽粤百姓。泉南沿海百姓更是凭着地缘接近、台地有早年随郑军前往的亲眷、时任水师提督的施琅对泉地渡台贸易限制比较宽松等优势,捷足先登。故泉地移民台地者最为众多。福全经清初迁界,寝遭零落,乡人因穷困往台谋生者甚多。何氏族谱记载,六世“克楚,字克峻,九德公长子,生康熙壬辰五十一年,卒乾隆壬寅四十七年,享年七十一,葬淡水山大坪顶,属台湾地界。次子昌劝亦聚其地亡故。”克楚之后,又有七世昌劝,“……亡年三十一,葬淡水大坪山顶。”昌炽“……殁于台地,葬在东宁山,土名番婆弄。”昌寅,“自早出外(往台)……彼得子名福”。
八世廷弼、廷奏“以家贫相继出外,在鹿(港)公建生理,”廷奏“葬在台地客仔厝北,坐向甲庚酉卯。”“又娶继室留娘蔡氏,台湾女。”
廷兜“昌玉公四子,外出往台地,娶妻乃台湾女,夫妇生卒姓氏、坟所未详”。
廷范,“昌玉公五子,在台湾,聘娶未详”。
廷福,“往鹿港居住,再娶妻室未知”。
到了清道光初年,福全何氏第八世成丁者六人,全都住于台湾。
清道光十六年(1836),在台湾经营多年,颇有积蓄的何廷弼、何廷奏兄弟,为“处家庭、顾门户、守坟墓、治世事”,乃商议由廷弼回福全起盖三落三间大厝一座,置园业若干,俭守祖业;留廷奏在台经营生意。直至清咸丰四年(1854),廷奏亦告老回家,因恐后来子侄不能永好,兄弟始商议分家,订立分家阄书一份。以俾子孙收存。
阄书序言如下:
“古者九世同居者,唯有张公。彼幸一堂聚首,故历世远无异言。今晋江十五都福全乡何家廷弼、廷奏系胞兄弟,堂弟廷福,各居一方。安保后日子侄之无异言乎!盖弼之父名拔,胞叔名寅,寅自早出外。弼兄弟三人,弼居长,次名奏,惟三名爽本拨与寅过房。三人亦以家贫相继出外。惟有父母在家。不幸爽在外天亡。寅彼得子名福。后父拔亦往台相寻,不数日而亡。兄弟同借辛金以葬,艰难万状,抱歉良多。天意怜悯,辛资稍遂。自此兄弟在鹿公建生理。幸得人扶持,弼乃先归事母。而胞叔寅亦归家而亡。嗣后生意颇进,历年俱有粒积寄回。至道光拾陆年,粒积颇多。是以兄弟相议,将文宣境旧屋翻作三落三间大新厝。内无期功之亲,外无宗族之人。弼是以处家庭,顾门户,守坟墓,治世事。奏复往台,历年又有寄回。弼皆俭守建业。凡在内地本山园业共有祖业拾蚯,又有暂典园业拾陆坵。在台公建田业叁宗,共契面银壹仟捌佰捌拾圆。又有生理在本银。除贴宦学历年科岁考及乡试等费,又贴长孙宦源完婚费外,余存银叁仟陆佰圆。内外家计庶几苟合。但福在台完婚多年,奏复拨出次子名超与爽过房,亦完婚矣。今年奏回家,兄弟相顾,皆知年老,恐后来子侄不能永好,议欲分爨。即请乡中耆老生员到家,凡在内地园业,惟以堂伯名玉,生五子而乏嗣。弼、奏愿各拨一子承其祭祀。将玉伯园业及园底已经赎回者作对半均分。其祖业及所建园业抽出长孙业外,余及厝宅、喾俱作叁份均分。而在台生理在本银以及田业亦作叁份均分。至于内地钱粮、仓米,除玉伯分额对纳以外,亦作叁份共纳。各阄俱取契券为据,各份俱以阄书为证。日后各房丁财贵,三多具庆,不得造言生事。今欲有凭, 同立阄书壹样叁纸,各执为照。即将备份厝宅田园等件开列于右(下略)。”
一份阄书,反映出当时泉南沿海百姓谋生台湾的基本状况,也见证了泉台骨肉同胞的不了深情。
从何氏阄书可以看出,多数闽南人移居台地的主要原因是贫困所迫。何廷弼兄弟虽有几蚯祖遗的园地,却都是瘠薄的旱地,水利缺乏,收成微薄,难以度日,再加上要应付官府的钱粮、仓米,所以三兄弟“以家贫相继出外”,在台湾当雇工。
受贫穷驱使东渡的移民,初到台地垦拓,备受艰辛,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甚至捐弃宝贵的生命。年轻的廷爽因艰难的生活条件客死台地。后来其父何拔往台相寻,亦“不数日而亡”。廷弼、廷奏兄弟“同借辛(薪)金以葬,艰难万状”.其境遇是非常凄惨的,以至事后多年忆起,尚感慨万千。所幸后来有了转机,“辛资稍遂”,兄弟同心合力,终于经营有成,粒积成家。经过多年努力,两兄弟在泉人聚居的鹿港“公建生理”,在家乡福全起盖新大厝。待到家计渐丰,两人已经“相顾年老”了。而比起他们的叔父寅,自“自早出外”,往台多年,最后也只有落得两手空空归家而亡。廷弼兄弟还是比较幸运的。
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中,以“尊祖孝亲”,“兄友弟恭”作为道德标准。以亲情维系家庭、家族的关系。推而广之,又成为凝聚民族、国家的精神力量。从何氏阄书可以看出,福全何氏虽然族小丁稀,却始终慎守传统的道德,努力维护家族内部的团结。如廷弼的从堂伯何玉“生五子而乏嗣”,则由“弼、奏各拨一子承其祭祀”。廷弼的胞叔寅自早出外,其兄何拔就拨三子爽过房。廷弼、廷奏之弟廷爽殁于台,廷奏又拨出次子宦超继承。这些继承都不是为了遗产,而是为了祖宗祭祀香火的延续。
何拔往台寻子而亡,廷弼兄弟借薪金以葬,艰难万状,时过多年,兄弟忆及,犹为当时收埋草草而“抱歉良多”。当兄弟在台生理稍有起色,弼即“先归事母”。廷奏在台经营,“历年俱有粒积寄回”。其兄廷弼在内地“俭守建业”。兄弟一心一德使家族事业日趋兴盛,即后来分家析产,也是为了“使后日子侄之无异言”,好聚好散而然。
俗谓“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往台移民多怀有强烈的思恩念祖感情。每思以实际行动回馈家乡,报答亲情。廷弼兄弟在台生理有成,“粒积颇多”,虽然在福全已经“内无期功之亲,外无宗族之人”。两兄弟仍是以家乡作为根基,回福全起造新厝,置产建业。何氏七世、八世往台者,除卒葬不明的外,如拔、廷爽、廷奏,虽卒葬台地,后来皆拾骼葬于福全本山。表现早期迁台移民 “狐死首丘”,瞻念故里的感情。
自咸丰四年(1854.)析产后,廷弼留于内地,廷奏、廷弼仍往台湾鹿港。廷弼生有二子,廷奏有子六,廷福子一。至今福全何氏已传至十三世,有十来户,七八十人,都是廷弼的后裔。目前居住于菲律宾、港、澳者居多,其中不乏事业有成者。如菲律宾归国华侨何扬明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曾任晋江县政府副县长,并当选为全国侨联委员,主管侨务工作多年,在侨界啧有令名。
因年代久远,当年何氏兄弟建于文宣境的祖厝行将倾祀。 2000年,为纪念先人,福全何氏裔孙各自乐捐出房基份额,并捐资人民币23万余元,重建何氏祖厝。
新建的何氏祖厝仍按原来三开间三落规制,而改砖砖木石结构为石柱石墙。一色水磨白石墙面,两侧开竹节长方窗,窗边安影雕春夏秋冬四条屏。凹形门路两边的诗碑堵镌刻麟凤及治家格言。大门楣上嵌着刻“庐江衍派”金字的青石匾,门联镌“境号文宣锺俊秀,世居福里启人豪。”门前角柱镌联:“堂构绍先声宗风继振,诗书绵世泽祖业重光。”正面看何氏祖厝,恰似一幅展开的图卷,透露着温文尔雅的气息。
何氏各户现在已经各建新居在外,祖厝里头纯用来奉祀祖先,自“起厝公”即八世祖廷弼以下的先人,皆镌像于厅堂,以俾纪念。厅前镌联:“春霜秋露怀先德,霞蔚云蒸佑后人。”
何氏祖厅右侧有一座舍人宫,里头供奉文宣境的境主,是一尊红袍金冠,拱手肃立的“舍人公”。“舍人”本是官名,主管诏令文书,记录皇帝言行。历来村人要到这座宫庙里祈求子女读书上进。因为何氏世居文宣境,在那“破除迷信”的年代,舍人公宫庙被毁,神像就一直隐藏在何家。故何氏现在重建祖厝时,也将金井福全何氏祖厝舍人公重建一新。旅菲乡贤何扬蚋先生还亲为撰联,刻于大门: “德貌巍峨街境丽,神恩浩荡烛光华。”
按何氏家谱记载,在台湾的廷奏有子六,廷福子一。因两地阻隔,多年音信不通,即今传衍情况不详。前年有台湾何氏来福全寻根,因人地生疏.不遇而返。福全何姓族人思之不置。
宗族之间,每以“五百年前是一家”形容其血缘亲情,鹿港何氏族裔倘得见福全族亲保存的记录150年前手足亲情的阄书,必是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