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大陆

福全卓氏祖厅

2008-12-24 09:05     来源:晋台宗祠及其姓氏源流     编辑:贺晨曦

 

  卓氏,据《战国策》所载,是战国时楚大夫卓滑的后代,以祖名为姓。卓滑原姓芈,芈姓是中国景古老的姓氏之一,传自黄帝。因此,卓氏还由此上溯到黄帝作为始祖。

  卓氏起源另有一说:汉初功臣韩信被汉高祖刘邦所忌,借口他要造反将他杀害。其子孙得丞相萧何救护。逃往南粤(今广东、广西一带),为避免再受迫害而改变姓氏,将韩字分开,分别取卓、韦两字,作为姓氏。

  东汉时,南阳郡宛人卓茂任太傅,封褒德侯,是历史上卓氏最显赫的官职。卓茂祖父卓俨曾任西河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包括今山西之偏关、河曲、保德、临县、方山、离石、中阳、柳林、石楼等县和陕西之府谷、神木、榆林、佳县)太守,遂以“西河”作为卓氏郡望,也有以卓茂世居南阳,将“南阳堂”作为郡望的。

  除得姓始祖卓滑外,卓氏历代名人还有:

  汉初四川临邛(今四川邛崃市)人卓王孙,以冶铁致富,家僮八百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其女乃嫁与著名文学家的司马相如的卓文君。也是一位出名的才女。

  东汉名宦卓茂,字子康,南阳郡宛人,习法礼及历算,称通儒。累官给事黄门、密县令。性宽仁恭爱,视民如子,善于教化。为县令时,河南二十余县发生大蝗害。惟有密县免遭蝗害。督邮上报太守,太守不信,乃亲往观察。大为惊奇,认为是卓茂治民宽仁所致。汉光武时,茂已年老,复封他为太傅、褒德侯。并令绘像于南宫云台,列于功臣之列。故卓氏至今门楣每书“西河衍派”外,还有“褒德传芳”,以示荣耀。

  卓得庆,莆田人,宋绍定五十年进士,累官至右文殿撰户部尚书兼福建制置司参谋官。宋亡,元兵逼城,得庆诀别家人日: “与其藏沟渎而生.曷若守家庙而死!”与其二子规、权并被害。黄仲元铭其墓,称“忠孝父子”。

  卓敬,明初瑞安人,洪武十八年进十,官至户部侍郎。建文初,曾卜密疏言燕王叵测,宵徙封南昌。万一有变,容易控制。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果然起兵发难,攻下南京。燕王即位,逮卓敬,使人讽以管仲、魏征事,卓敬不屈被杀,并诛其三族。朱棣尝叹日:“国家养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民间私谥日“忠贞”。

  发源中原的卓氏缘两晋永嘉之乱、唐末五代战乱由北方迁入闽地,散居莆田、福州、长乐、泉州、同安、南安、晋江。又以福建为中心,迁居浙江温州、瑞安、奉化,江西丰城,湖南慈利,广东惠来、海丰、陆丰、潮州、揭阳等地。明季,包括分布在同安蔡宅、南安云台、荖港,晋江紫帽湖盘、池店茂厝、鲤城的泉南卓氏在泉州百源池旁购得祠地,修建三开间二进砖木结构“卓氏宗祠”一座。泉州学者傅金星先生所著《泉山采璞》曾记一段故事:相传,明末百源川池南畔卓姓祠堂修建一新,欲树一匾,笔墨侍候名家赐字,忽有人穿着一条褴褛海青,挤进人群,不问情由,提笔乱涂一通,涂罢掷笔扬长而去。众人急忙追上,抓住其衣,人却不知去向,只剩那件海青。其余的人抬着匾到池边清洗,浮墨洗去,现出“流青翠屏”四字,落款“吕纯阳”,众人才知是八仙之一吕纯阳特来赐题,于是将匾悬于卓氏祠堂,并于百源川池北面建亭纪念,称“海青亭”。至上世纪90年代,泉州城区改建,在海内外卓氏宗亲努力下,重建卓氏宗祠,改平房式为四层楼宇式建筑。一至三层为休闲活动室,顶层为祀厅,设龛祀奉泉南卓氏先祖牌位。依次为同安蔡宅卓氏始祖、南安云山卓氏始祖、南安荖港卓氏始祖、晋江湖盘、茂趣卓氏始祖。迄今泉南卓氏已达3万多人,以南安居多。

  晋江福全卓氏相传于明正统年间迁到福全所城定居。福全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是东南沿海抗倭御寇的重镇。按编制驻军千余人,各带有家眷。城中驻军来自四面八方,故福全有“万人烟、百家姓”之称。又因人多地少,土地瘠薄,居民多以海为田,出洋经商贸易。清初海禁开放时,福全许多族氏的青壮年遂纷纷渡台开垦或经商。乾隆年间,福全卓氏十世卓昌月亦迁居台湾,勤劳致富,置有产业,因回乡谒祖省亲,拾其父克喜骨骸移葬于台湾,并将本厅谱牒带往台湾抄录,不料渡海时突遭风浪,人虽幸免,行装及谱牒尽为大浪卷没,原记载谱系遂无以查考。昌月在台地,人丁蕃衍,于咸丰四年再立族谱,以示后昆。迄今其在桃园的传衍已达数千。

  福全衍台卓氏族谱首页也题有“留青翠屏”四个大字,并题小字为“元(原)在唐山祖厝匾字,左记四字,乃是仙人李托拐惠赐作笔,李托拐仙作笔。”可证其与泉州百源川池“卓氏宗祠”的渊源关系。

  族谱记载:“大清国福建原籍泉州府晋江县十五都福全所啸 (眉)山境,开基自乾隆戊申年(1788)吉月移来台湾北路上淡水桃涧堡大坪顶大湖尾下湖庄。昌月公置买埔园壹所吉宅居住。迨至道光七年(1827),大球公再移来枫树坑庄置买田业数处吉宅居住,生财发福,子孙螽斯衍庆,麟趾呈祥矣。”

  因族谱散失,福全迁台湾卓氏仅记其祖辈字行自九世起为 “克昌大赐”。又再造新字行以续:“宗伯邦甫卿尔子,原来仲淑振云孙;孝悌友恭恢祖武,诗书奕世绍经纶”。而福全卓氏所记字行,自五世起续编为“正则泽源流,弘扬祖德,宗风昭世代,继振家声”。并按祖厅存留旧枋牌及神主为依据,整理抄录为《西河福全卓氏祖厅谱》。

  在台湾的卓氏都是清初大陆福建、广东移民的后裔,至今已有8万人,为台湾百家姓中第65大姓,其中不乏社会精英、商业 巨子。卓氏较集中地分布在台北、新竹、桃园、台中、彰化、台南等地。人口较多的乡镇市区如台中梧栖、彰化田中镇、桃园观音乡、台中清水、大甲,台北莺歌镇等地都组织了卓氏宗亲会,每年定期集会,举办各种活动,增进同族互助、团结、友爱精神。福全传衍桃园卓氏只是台湾卓氏一个支派。

  自1989年开放大陆探亲以来,台湾卓氏便多次组织大陆探亲团,前往大陆故园谒祖探亲,寻根溯源。为总集卓氏族谱史料,桃园县卓姓宗亲会理事长,桃园县十三、十四届议会议员卓德树先生数次至广东、福建等地区,拜访卓氏宗长、宗祠,寻找台湾卓氏各宗支源头,准备编纂卓氏族谱资料。先后携回各宗支族谱20 余册,据此编辑成《卓氏世系纪》,其中包括自一世祖黄帝至四十二世楚王负当的“先祖世系”和自秦代始迁安徽睢宁一世祖到宋宣和间由闽迁浙的四十世(瑞安一世祖)伟人的“卓氏本系”。

  台湾卓氏还联络新加坡卓氏总会、新加坡长秀馆、缅甸勃生坡卓氏两河堂、马来两亚砂拉越卓氏公会、马来西亚森美兰州波德申卓氏联宗会、马来两亚柔佛州卓氏公会、印尼苏北卓氏宗亲会、旅泰月湄乡卓氏族亲会、香港卓氏宗亲会和大陆卓氏宗亲,以 “为发展而团结”的目标.于20()1年在新加坡筹办“亚洲卓氏恳亲会”。义于2004年4月在台湾桃同举办“卓氏第二届亚洲恳亲会”。并计划持续下去。推展至世界.“期有朝一日能举办卓氏世界恳亲大会……扩大组织,加强为宗亲服务。充实组织技能”。

  1998年初,由卓德树先生带领的台湾卓氏谒祖探亲团回福全寻祖,经谱系核对,确系本支一脉。自是分外亲切。至2006 年清明.已经6度组团来访,每次来访人数都在20人左右。因见祖厅残破,台湾宗亲遂踊跃捐资,规划扩地重建而因事未果。

  福全卓氏因历代迁徙台湾、南洋,本村中现卓氏族人只有 50余人。然合族皆励志笃亲,于2005年俱各献地捐资,集资12 万余元,依原址重建祖厅。

  祖厅坐东朝西,为三开间两庑廊燕尾脊大厝。白色水磨石门墙,大门镌联:“灵秀山川锺福里,英奇俊彦出眉山。”横披是 “集瑞凝祥”。中厅金柱镌联“正则泽流弘扬祖德,宗风昭世代继振家声。”是卓氏自15世起的字行。厅堂内案桌上安放着记录清代列祖列宗的旧枋牌及神主。下厅东庑壁问碑刻,记载着族人献地捐资的数额。

  置身其间,不由令人想起《西河福全卓氏祖厅谱序》中写的: “叶落根深胥归一本,流长派远究竟同源。愿我等儿孙世代慎终追远,继振宗风,是厚望焉。”一旦两岸同胞携手合作.定然能创造出光前裕后的辉煌事业来。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