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载,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国(古时虢、郭二字同音,虢国又称郭国。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西虢亦称城虢,在今陕西宝鸡东,前 687年为秦所灭;北虢即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前655 年为晋所灭)。后之子孙,皆以郭为氏,地望分别标榜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华阳(今陕西华阳县)、冯翊(今陕西大荔县)等处。
文献记载,春秋齐国有郭最;战国燕有谋臣郭隗;西汉有侠士郭解;东汉有贤太守郭假、名士郭泰;三国时魏有谋士郭嘉;唐代有平息安史之乱,因功尊为“尚父”、封汾阳郡王的郭子仪。郭氏在古代已经是常见的姓氏,在新的“百家姓”排行榜中,郭氏排在16位。
晋江郭氏聚居地有金井钞岱、龙湖后溪、东石郭岑、磁灶吴岭、吴厝、罗山荆山、山仔等7个乡村,共计3770人。其中以金井钞岱村人口居多,有2700人,而吴岭、吴厝、郭岑族裔系早年 343 倡崇奉外教,而且对崇信外教者有所打压。一些不愿意放弃自己宗教信仰的回教徒,只能通过加强团结来抵御各种压力。据传说,泉地的金、丁、马、夏等回族人和同信仰回教的郭氏联宗。
据《岱阳郭氏家谱》记载,钞岱郭氏人闽始祖名郭淑,字里之,号览溪,河南光州固始人。唐高宗总章年间随陈元光人闽平乱,定居漳州榴阳。元末明初,钞岱郭氏肇基祖郭敬(1329— 1393),字君冕,号天功,又号尔旒,官拜廉访使,从漳州迁晋江,卜居滨海蔡埭,即后来的钞岱村。蔡埭时属滴洲盐场,濒临大海,相传郭敬当年曾乘舟泊于附近,夜见海岸半壁有灯光闪烁,认为是处吉壤,故决定迁居此地,死后便把骨骸葬于此海岸间,号称“壁上挂灯”,古墓至今犹存。
郭敬生一子日真盛。真盛生记生、安寿、顺济、赤、安德五子。长子记生移居莆田华中村;次子安寿、五子安德分别传钞岱东头份、西头份;三、四子移居晋江十一都塔头埕边。其后又有七世郭仲迁磁灶浯岭,九世郭俊,十三世郭天锡迁泉州后城,十世郭燧迁南安黄山,郭烈迁居郭岑,十三世郭赓保迁青阳浯厝。此外,历代尚有迁安平、永春、漳州、同安、广东、澳门、湖广以及台湾嘉义、彰化、诸罗等地者。
自明代以来,钞岱郭氏多有读书成名者。如:
十世郭立彦(1505—1578),原名羔,字如选,号冠山。登嘉靖庚戌(1550)进士,授官中书令,后擢工科给事中,转刑科左给事中。时嘉靖皇帝迷溺道教,朝事多由奸相严嵩把持,一些正直朝士多受陷害。嘉靖三十一年(1552),兵部员外郎杨继盛疏劾严嵩十大罪,反被逮下诏狱。户部主事海瑞因疏谏嘉靖皇帝亦被下狱。郭立彦仗义执言,十次上疏为杨继盛、海瑞保奏,并七次上疏劾严嵩及其子严世蕃把持国政、贪赂不清的奸状。皇帝将奏本“留中不发”,郭立彦以“敲金钟”、“牵帝衣”强行进谏,以致招来弄罚___“敲金钟则廷杖百二;牵帝衣则鞭八十”还将他降职为浙江按察推官司,后移南昌推官。
时任兵部侍郎的莆田人郭应聘是郭立彦的族侄,曾书一联赠予:“齿刚唇柔,刚者终逊柔者久;眉先须后,先生不及后生长”。对立彦寓以规劝。立彦不改初衷,嘉靖四十一年(1562),又同御史邹应龙等会本,再劾严嵩父子,终于扳倒这个误国害民的奸臣。隆庆年间,郭立彦被晋升为尚宝司太卿、兼理御印,穆宗皇帝褒奖他为“骨鲠名臣”。
郭立彦长子日疆,字肖冠,任嘉兴县,升授吏部郎中,后转鸿胪寺少卿;次子日湮,字仰冠,任徐州府同知,升授工部员外郎,并有政声。
郭立彦第三女嫁与生员潘维城。郭氏是泉州有名的才女,少爱文史,无不通彻,曾赋诗示子潘洙:“愿子为官廉以德,殊胜斑衣舞老莱”。又有咏牡丹诗:“人生名利等秋叶,惟取丹心天地栽”。
十三世郭天锦(1628—1685),字于纲,号舒霞,清康熙九年 (1670)进士,任河南商水知县,廉洁爱民,断案如神,捐俸修颍水堤岸以防灾患,创立学宫,亲为生徒讲授,评改文章,两袖清风,后因劳瘁殁于任上。妻子带着他的骸棺和萧条的行李归家后,竟无钱为他营葬。直至二十二年后,其门人张伯行任福建巡抚时,知道这回事,方为举行葬礼,后入祀于泉州乡贤祠。
十五世郭文璧(1685—1765),字亮辅,号弼轩,任清军都司佥事,才识过人。时有地方官设立营盘于金井欲防海寇,文璧洞察利害,“恐附近居民及往来经商并受糟跶有甚于寇,乃竭己力而迁其营,一面请金厦提督辨文清免以销其案”,使地方宁靖,金井渐成为“列肆成廛,归市鳞聚”的市镇。
十七世郭高崧(1760—1818),讳维降,字希光,官名一簪,号东山,自幼即以神童见称于缙绅,及长,取进于台湾嘉义县学,乾隆戊申(1788)科中第十八名举人,北上公车,参加内廷教习考试,恩授内阁中书(于内阁掌选拟、纪载、翻译、缮写等事)。其 “中书第”至今犹存。
金井一带濒海,人口众多而土地瘠薄,许多居民向来以出洋经商为业。钞岱郭氏早在明代就纷外出,经商于广东、澳门以及吕宋。 族谱记载:十二世郭祚锡(1575—1636),字应敦,邑庠生,娶沙塘王氏,乃相国张瑞图夫人胞妹。郭祚锡于明万历年间到澳门经商。“旧载公之孙子不在梓里,想当时流离播迁,寄居外省,不复回籍。前族人有入粤者尝云,澳门郭氏即公之裔”。
十二世郭瑞锡(1586一?)“葬广东粵里乌鬼石脚”。其孙懋哲、懋开皆分居澳门。
十二世郭宗镐(1603—1656),“葬在吕宋涧内”。
十三世郭赓添(1591—1668),“葬澳门双叠石下”。
十三世郭赓极,“移居广东,致富巨万”。
十三世郭启涛(1638—1688),名福,号居所。“公往番邦,生理得富”。
十三世郭周沣(1607—1672),“公往吕宋哈哔啴致富,卒葬吕宋”。
清康熙年间,台湾归人清朝版图,成为隶属福建省的一个府。凭借两岸通往之便,钞岱郭氏又有不少人东渡台湾,参与台地初期的开发:
十三世郭启贵,迁台湾嘉义县。子三人:懋锦、懋铭、懋钦,俱移居台湾嘉义县。
十四世郭懋集,谥敬所,雍正元年(1723)偕子往台,信诸罗县。
十五世郭云从,“乾隆壬戌(1742)初春,云甫弱冠,游泮东宁(台湾),越甲子(1744)秋,跟父回籍乡试,仍复祖居。母念长兄文景癸亥(1743)间以病卒于东宁郡,云羁旅重洋,未能运柩归葬,心甚痛之,及已卯(1759)夏,拾回兄骸卜葬故里......”
十六世郭章云(1722--1797),讳云龙,号震亭,甲午(1774)科岁贡生。“少游台郡,见羁客为绘照酷需,有壮年外出至 不得反棹归家,心窃痛之。爱介呈首指利寄存器,轻例便民。有司批准,旅客欢声载道。合郡勒石以志功德。”
十七世郭高崧(1760--1818)章云三子,在台取进嘉义县学,中乾隆戊申科举人,授内阁中书。
十七世郭文良“传至高民。迁往台湾彰化县。”
十八世郭齐祝,“迁往台湾盐水港溪州寮”。
据其旧谱记载,钞岱郭氏迁往台湾有十多户,90多人。
据族谱记载,郭氏六世时(138l一1448)已建有宗祠一座,坐东朝西,号“乙辛祠堂”,周围广植树木,有巨榕交柯,引百鸟栖息,故号为“百鸟朝凤”。明嘉靖廿六年(1547),修成郭氏家谱,订有郭氏行辈四言歌:“祖肇汾阳,支分自漳,奇立主应,赓奕文章,高齐育庆,直席亨康,膏童豪颜,交序亭庠,雍廉意度,玄衮褒唐,京赢广庇,帝座方襄,膺庸庶享,言永音商”。郭立彦为《晋江岱山郭氏家谱》撰序。
清初迁界,族人流离,祠堂废祀。迨清乾隆廿五年(1760),十六世郭章云发动族人重新起盖宗祠,并初构《岱阳郭氏谱志》,作跋语一篇。至道光十四年(1834)族人更修葺宗祠,安龛进主,辑成族谱。还在井尾港海地开凿大池一口,以成“壁上挂灯”祖墓风水,池中养鱼作为祠堂蒸尝祀费。斯时村中郭氏各房份亦先后建有草埔份、下厝份、西畔份小宗祠。
1953年,郭氏宗祠因失火焚毁。
1989年,海内外钞岱郭氏宗亲筹资160余万元,就西畔小宗祠地,营建钞岱郭氏新祠。至1992年竣工,
1993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宗祠落成暨安龛进主盛典。
新建宗祠参照旧宗祠旧制而建,包括祠堂主体、拜亭、前埕、三枋门四个部分,合称“天地人和”。
祠堂主体包括大厅和后轩,为面宽三间、进深四间的硬山顶仿古建筑。祠坐北朝南,白石门墙,缀以雕花青石,开三门,门首各镌联对。大厅内用桶扇隔成神龛,祀奉各房份祖先神主,梁枋间悬挂着“廉访使”、“父子天卿”、“骨鲠名臣”、“清廉克彰”、“进士”、“拔元”、“内阁中书”以及原台湾国民党“国防部长”陆军上将郭寄峤题词“慎终追远”、台湾世界郭氏宗亲总会理事长、原台湾国民党空军上将郭汝云题词“明德惟馨”等匾额。梁枋、槅扇均施朱髹彩,映衬着金字牌匾,一派金碧交辉。
祠堂厅门外立一座歇山顶拜亭,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十分宽敞。亭顶铺红色琉璃瓦,白石亭柱上各镌描金对联,亭前安放着一对1米多高的青石狮子。
拜亭前是平铺石板的大埕,面积200余平方米,大埕两侧各建花池,种植翠柏,花池后各竖一列亭亭玉立的玉兰灯柱。
祠堂四周统以围墙,石砌短垣,上嵌青石琢磨的竹节枳窗,墙顶覆琉璃瓦双披顶盖。正面开三个歇山式顶枋门,螭吻高踞,檐角反翘,中门匾书“汾阳衍派”,侧门匾各书“忠谏传芳”、“清格可风”。整体建筑占地面积不过586平方米,却显得恢弘精致,错落有致,堪称闽南祠堂建筑之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