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大陆

谢厝街谢氏家庙

2008-12-23 08:47     来源:晋台宗祠及其姓氏源流     编辑:贺晨曦

 

  谢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宣王因其舅申伯平叛功赫,封邑于谢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有谢城),谢国子孙后失爵位,遂以国名为氏。早在汉代,谢氏已成为中国大姓,西汉《急就章》列为常见姓氏之一,宋《百家姓》列于第34位,现按人口排列为国内第24位大姓。谢氏在六朝时最为兴盛,世称“王谢”、“乌衣望族”,唐诗有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之句。

  晋代谢安(320—385)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世族,有治国才略。东晋东渡后隐居会稽(浙江绍兴)东山,以丝竹陶冶情操,时人为之语:“安石不出,如苍生何?”四十余方出仕,孝武帝时任宰相,遣谢石、谢玄等为将,大破北方强敌前秦苻坚于淝水。

  谢玄(343—388),字幼度,晋宰相谢安之侄,谢安任他为广陵相以御前秦,在淝水之战获大捷,并率军收复徐、兖、青、豫等州。相传,谢安曾问其子侄:“为什么人家都要训导子侄使走正路,成为优秀的人?”谢玄回答:“这就像大家喜欢在庭阶中栽培芝兰玉树一个道理。”后来,唐代王勃写了一篇著名的骈文《滕王阁序》,文中有“非谢家之宝树”句,“宝树”一词为人传诵,故谢氏有“宝树堂”、“宝树传芳”之称。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宋历官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博览群书,是有名的山水诗人。后人辑有《谢康乐集》。

  谢脁(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诗歌风格清俊,后世将他与谢灵运对举,称“大小谢”,有《谢宣城集》。

  谢枋得(1226—1289),南宋诗人,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在江西)弋阳人,宝祐四年与文天祥同科进士,历任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率兵抗元,城陷后流亡建阳,卖卜度日,元朝迫其出仕,乃绝食而死。后人辑有《叠山集》。因慕其忠义,非嫡裔的谢氏也有引为祖先的。

  谢氏早在唐代就迁居闽南。谱记,“唐乾宁四年(897),申伯远裔十六郎随王审知入闽,裔孙蕃衍泉郡”。到宋代,谢氏已成为泉州城中一个望族,“盖自江左迭迁,而本祖家于泉,传至宋时,泉城北门有谢膳者,开宝六年(973)进士。谢徽者,祥符五年 (1012)进士。谢微者(原名徵)为金紫光禄大夫。子季成,知邕州事;子仲规,左朝散大夫;侄伯景、伯强、伯初,登天圣二年 (1024)、八年(1030)、景祐;占元年(1034)进士;孙邦基,登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奕世簪缨,遊宦接踵,以进士及第登宦,籍载郡志者三十八人。宗支贵盛,迁居不一”。在泉州城内外,谢氏建有可观的家业:“以前宋间相继富贵,田连阡陌,庄舍外县,门前建仓储谷……府第栋宇壮观,簷廊辐辏,不见风日,内天井三十六,内设中亭、明楼以限内外,即中门之地。门路通行街衢及里中十字路,又山北之后,官路各一二里许,俱砌石以济人行”。相传泉州金鱼巷即为谢氏发祥之地(金鱼是宋代官员的佩饰,巷或因谢氏世代簪缨而得名),故泉南一带谢氏,多以“金鱼衍派”为地望标识。

  宋末,谢氏有支派分居晋江,“吾谢先世始开桐城北门花园,有宋金紫光禄大夫筑坟创业于晋之二都”,故后代有分守祖业居晋江二都山仔,继而迁洋美居住者。因明代倭乱,谱记遗散,仅知有“司谏公”,传“霸都公”,后分东、西两支派,而同奉“霸都公” 为肇居晋江一世祖。

  “霸都公”,其实不是真名,《宝树谢氏族谱序》记:“一世,霸都公,宦门后裔也,备济人之德,有驭众之才。逢元末天下抢攘,公率居民守土,尝捐己资万数以卫乡间,贼不敢犯,全活百千万人之命。都人感戴者服其义,外寇睥睨者畏其威,因号谢霸都”。

  自元代以来,居住晋江洋尾的谢氏,或农或商或读,绳绳振振,颇为蕃衍。至明代,有因营生“外出于广东高州”者,有“出游于广之澳内,能晓蕃语,日与澳蕃为市,遂十一之利”,传裔于澳门者,有迁移兴化者,有因“天地易运,民不聊生,处处树帜,贫者入伍,富者输粮’’追随郑成功迁台“承天府”者。迄今谢氏已广泛分布于青阳霞浯、西宫,罗山东洋,陈埭前社、海尾、仙石、下村、双沟,池店池店村、普角、曾村、溜石、钱头、旧铺、新村、屿尾、东山、前山,紫帽张园、后厝街,东石白沙,内坑井上、后村、后溪,金井南江、寮头、围头,英林谢厝街、东村,安海街内等处。

  约在明初,谢氏一支迁至晋江十一都登卿里(即谢厝街),据谢氏墓志铭云:“吾族遭明季播迁,谱籍埋坏,犹幸故老有言,居泉郡之金鱼里者,祖宋尚书韬公。居十一都谢厝街者,由金鱼而来看守坟茔耳”。谢厝街分长房、二房,又分衍东村、深沪畲下、东石白沙、岑下各派。因其地沿海,田地瘠卤难以糊口,故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有大批族人成群结伙前往台湾垦拓并定居台湾。据族谱记载:

  长房开东公派下第十世:恢弘公……公葬在台湾东螺。

  十二世:志通公……公殁于台湾,葬处未详。

  志逊公,殁于台湾,葬处未详。

  贤明公……墓葬台湾彰化埤头。

  志达公……葬台湾圳头厝。

  元起公……墓葬台湾蜢岬地面。

  英际公,卒于台湾,年月莫考。

  十三世,家夺……住在台。

  家锥、家拵,俱往台莫考。

  家仁……公殁在台湾。

  家超,生卒未详,墓在台湾万丹仔。

  世球……墓葬台湾圳头庄客仔寮坐南向北。

  家玠公,殁于台,生卒葬配莫考。

  笃敬公……殁在台湾,葬处未详。

  家香公,往台湾,生卒莫考,公弟家角亦往台。

  家接公,往台湾生卒葬处莫考。

  家准公……子一都洗往台湾。

  十四世:都仝公,往台湾,生卒葬处未详。

  都基公……住台湾,墓葬台湾圳头厝牛埔坐北向南。

  都子公……卒在台地,不知年月及葬处。

  都平公……住台。

  都拓公……住台湾。

  宗直公……公葬在台北。

  都闾君……住台湾。

  都成公,公次弟外出莫考,三弟往台未归。

  都登公……卒于台湾。

  都却公……卒于台湾,年月日时葬处未详。

  逊仁公……墓葬台湾高朗朗庄。

  二房开石公派下质朴公支派十一世:宽迪公,号国栋,住台湾溪州。

  国业,国任俱分住台湾东螺溪州。

  宽福公……妣蔡氏……公葬台湾新眉埔坐北向南;妣葬台湾新螺嵛仔坐东向西。

  朴原公……葬台湾东螺后角崙仔坐北向南。子二:元俊、元 387 杰,俱与父母住籍台湾。

  朴典公……公原葬台湾,后拾归葬在顶西沟祖墓南畔坐东向西。

  英贤……公自台湾回家,溺在塘海中。子二:家立、家雍,住在台湾东螺。

  信远公,殁在台湾,生卒葬处未详。按公无传,其祖先祭祀交服内功亲元石公承当。

  信谦公……子一家凛,住台无回。

  二房开石公派下福庭公支派第十世:明升,葬在台湾。

  十一世:宽琳公……子一元俦,移住台湾,后遂家焉。

  宽相公……子一元长,移住台湾,后遂家焉。

  宽立公……公葬台湾凤山高朗朗庄溪埔仔,坐西向东。

  十二世:协美公……墓葬台湾高朗朗。

  元等君,住台湾高朗朗。

  元对君,住台湾殁。

  十三世:永正君,住台湾。娶林氏,出自台湾。

  二房开轩公派下十一世:尚德公……妣杨氏……公原葬台湾新眉埔车桥东,妣原葬新眉埔桥西,至乾隆癸卯拾归同葬。长子元远卒于台。

  十二世:士希公……殁在台湾东螺。

  英矫公……子一家珠,住台湾。

  近义公……墓葬台湾东螺溪洲。

  笃恩公……次子都传住台湾,三子都主殁于台湾。

  家壹公……殁在台湾,子三:都凤、都彦。都月兄弟全家住台。

  家且公……卒在台湾。

  家富公……子一都概往台湾。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东村谢淑元由府学考中举人,高中解元,乾隆五十八年(1793)赴京考试会试又得第一名,官授翰林院检讨,成为晋南谢氏“破天荒”的荣耀。

  约于清道光年间,谢厝街十三世谢家栽,字君成,号荣倍, “事亲孝,事长敬,敦本睦族,澹雅和平,而能奋志读书。乡党之人时沾化导。于是聚谋族中公鸠褚墨之费,不辞劳瘁,延师秉笔,稽其房次,序其昭穆。”谢荣倍与族人谢都品、塾师张以文等纂修的《宝树堂谢氏族谱》以洋美《续修谢氏东西房合谱》旧本为谱序,下分别就长房、二房、白沙房、东村等支派收录,而统一编序昭穆,讳行为:“文章瑞秘国,芝兰齐美智,龙舞与凤翔,则喜之有庆。”字行为:“国元家都士,德业肇尚书,科第联芳允,迪功于成烈。”自十一世开始使用。

  经过50年,约于清光绪年间,谢氏又一次修谱。主持人为十五世谢士沛、谢士训等。后来,其谱本被收藏于晋江市档案馆。

  1996年4月,台胞谢连堂曾托人寻找大陆祖根,其寻找根据是“祖上往台湾者谢宝树、谢德虎”及一些不全的字辈,原籍是 “泉州府城外谢厝街”。谢厝街族人从晋江市档案馆找到《澄卿谢氏族谱》,果然谱中有十五世“士所公,号瑞鹊,生道光辛丑年又三月廿四日未时,卒光绪辛丑年四月二十八日辰时;妣林氏,生道光庚戌年十二月初五日,卒光绪辛丑年四月廿七日卯时。子四:德虎、德隔、德锄、德根”。和十六世“德虎公,士所公长子,生光绪辛未年十二月十九日亥时。嗣子业启,德锄长子承”的记录。但不见“谢宝树”其人.估计是将“宝树”堂名误记为人名。后来,晋江市档案馆还将有关材料复印寄给台湾的谢连堂,圆了台湾同胞的寻根梦。

  谢厝街谢氏先世建有祠堂,年久圯坏.1946年移地于村中重建。1988年重修。

  祠堂为三开间前带庑廊、门墙的硬山式建筑,面墙白石墙裙、“人字躺砌”红砖墙面。大门上面构一架歇山式翘脊门亭。大门楣青石匾刻“谢氏家庙”,门联为“紫袋尚书府;黄堂太守祠。”祠内石柱刻有“紫衣金带尚书府;翰林解元及第家。”“晋代衣冠森玉树;熙朝雨露沐金鱼。”等联。厅中屋架采用原祠堂木料,保留着早期精美的雕刻工艺。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