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是一个常见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O.14%,居中国姓氏人口排行107位。以浙江、江苏居多,两省洪姓约占全国汉族洪姓人口28%。在闽南,洪氏是一个历史悠久,传裔众多的望族。仅晋江、石狮洪氏就有68村,总人口6—7万人。晋江洪氏分布主要在青阳镇(现西园)钱屿、莲屿、梅屿,及英林镇,金井镇,龙湖镇一带,称“五十三乡洪”。
洪氏的起源有二,一谓起于“共”姓。据《元和姓纂》,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十四世日勾龙,勾龙生垂,为尧共工之官,因命氏列于诸侯,封于共国(在今河南省辉县),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其后人称共氏。东汉灵帝时有大臣共普,因宦官势张,弃官避祸,改姓为“洪”,迁居燉煌(今甘肃凉州)而族姓昌大。故洪氏以“墩煌”作为郡望。一谓洪氏来自宏、弘、翁等氏之后改姓而成。《通志·氏族略》载,豫章有弘氏(一说宏氏),因避宋朝讳而改为同音的“洪”字。又据《六桂堂族志》谓:五代时有由莆田竹啸庄迁泉州的翁乾度,“官至郎中,娶夫人陈氏,生六子”,因避乱将六子分别改姓:长子处厚,字伯起,分姓洪;次子处恭,字伯虔,分姓江;三处易,字伯简,本姓翁;四处朴,字伯悖,分姓方;五处廉,字伯约,分姓龚;六处休,字伯容,分姓汪。至宋初,六子先后俱中进士,居官显荣,人称“六桂联芳”,其苗裔振振绳绳,分布广泛,故闽南乃至东南亚一带华侨,俱以“洪、江、翁、方、龚、汪”六姓为同宗,称“六桂堂”。
洪氏人闽南先后有下列几支派:
一是唐末乾宁年间由河南光州固始从王审知人闽,经三迁后肇居于晋邑南关外十四都英林乡的十四朝奉;
一是南宋初年,洪皓、洪皎昆仲之后裔,由江西乐平人闽分居于同安、晋江等地,钱屿洪氏属于这一支派;
一是宋乾兴元年(1022),江苏吴县人洪仁璲任职漳州府长泰知县,携眷迁居长泰,传裔分布于漳州、龙海、漳浦、东山一带。
英林洪氏是最早入闽,传裔众多的一支。
据《英林洪氏族谱》记:“一世始祖十四朝奉,妣郭氏恭人。公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缘黄巢、王仙芝作乱,唐昭宗乾宁三年丙辰(896年),钱缪克复越州,时王审知自称福建留后,因以将军扈闽。越四年丁巳(897)公偕二子从王审知入闽来泉,初居晋邑十四都湖北洪厝(即符卿郭冠山墓前),公幼习诗书;谙熟山水,曾悟东山胜水烟霞雅趣,旋而移居厝迹前,殊犹未遂所愿。因见英林地脉揽英山之胜概,揖虺水之奇观,故三迁而肇基英林,是为英林洪氏之始祖。迨二子成立,遥念光州固始,乃以家事委二子,遂单骑而归。途中染病,卒于惠安,就地安葬在惠安县南山前乡湖坑山,穴名青草龙,又名白鹤现介。妣葬在固始县。”
十四朝奉肇基英林以来,迄今一千余年,传承三十五世,本村分南、北二社,七个房头,人口近万。分支不仅遍布泉州晋、南、惠、同、安、永、金诸邑,而且传播闽、浙、赣、皖、粤、台、港、澳,以及欧、美、日和东南亚诸国,尤以旅居菲律宾者为多。
洪氏族大丁多,历代名人仕宦者辈出不穷,忠勇廉节,文武兼资。举其特出者如下:
洪皓(1088一1155),字光弼,江西鄱阳人,宋政和五年 392
(1115)进士,官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建炎三年(1129)为大金通问使出使金国,兼任淮南、京东等路抚慰使。金人曾胁迫他和副使龚璃留作伪齐刘豫的官,皓誓死不从,被流放于冷山牧马而不屈服,得金人所敬,屡欲封其官爵,皆力辞。皓身囚金国,心不忘宋,时因秘使通于宋廷。被囚14年,至绍兴十二年(1142) 始得还朝,“忠义之声闻于天下”,高宗誉其“卿忠贯日月,虽苏武不能过”。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后为秦桧所忌恨,被贬出知饶州,旋除饶州通判,后被囚大理狱,流放岭南,至雄州卒。秦桧死后,得以平反,复其官,谥忠宣。
据晋江英南谱注:“英林洪氏五世祖文安公偕父经商,胥宇安徽定居焉。传到四世孙洪皓,宋政和乙未科状元及第,官至徽猷阁大学士,纶音忠贯日月,三瑞流光”。据此,洪皓系英林始祖十四朝奉公派下第九世孙。故传衍自洪皓的同安洪氏(在全县有109个村,人口3万多人)、晋江屿头洪氏也属英林派下宗支。
洪皓有三子,长洪适,字景伯,与弟遵、迈先后中博学宏词科,孝宗时历迁司农少卿,权直学士院、累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次洪遵,字景严,绍兴十二年(1242)与兄洪适同中词科,授正字,累进资政殿学士。三洪迈,字景卢,绍兴间中词科,累迁左司员外郎,使金,知赣州、婺州,特遣敷文阁待制,以端明殿学士致仕。著有《容斋随笔》、《夷坚志》,并辑有《唐人万首绝句》行于世。
相传洪皓初官宁海主簿,代行县令事,减赋税,抚恤贫民,深得人心。当年县中荷花、桃、竹皆成连理,故名其居日“三瑞堂”,或说皓之三子适、遵、迈俱为学士,时人称为“三瑞”,故洪氏以为堂号至今。 393 洪天锡(1202—1267),字君畴,晋江廿三都(现属石狮)后厅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任潭州知州、监察御史、福建安抚使、显文阁直学士等职。居官耿介敢言,不畏强暴,任监察御史时,屡次上书理宗皇帝,抨击贵戚、巨阉。关心民疾,决疑狱,劾贪吏,革时弊,济民困,遇灾开仓赈民,奏请罢民间“荔枝贡”。史评:“天锡言功有准绳,居官清介,I临事是非不可回折”。时誉其“近世敢言之士,始终一节,明目张胆,言人所难,惟温陵洪公一人”。
洪朝选(1516一1582),字舜臣,号芳洲,同安翔风里十三都洪厝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任至刑部侍郎,通议大夫。以廉洁秉公,执法严明著称。因办案不阿,忤逆时相张居正意,被罗织罪名,削职回原籍。居正牙爪劳堪为福建左布政时,更与同安知县金枝,捏造罪名,逮讯洪朝选,杀害于狱中。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始为平反,神宗皇帝派员谕祭,赞其“抚雄镇而随任有声,握大狱而执法不挠”,崇祀于乡贤、名宦祠。
洪富(1488—1560),字国昌,晋江钱屿人,蔡清再传弟子,究心易学,嘉靖乙丑(1529)进士,官至四川参政,为官清廉爱民,人称“洪佛”。晚年致仕,诗书自娱,诲乡人诚心笃行,人称长者。
洪可弼(1538—1575),字旭臣,晋江十四都蔡岱村人。嘉靖辛酉(1561)中举人,乙丑参加会试,时当倭寇作乱,他在策问中以“寓兵于农,山海防御”的擘画受赞识,授以赣州定南知县。至则修学宫,凿通道,以利民生,得百姓拥戴。附近有贼寇据山称帝多年,欲攻定远,见可弼有备,遂请降。可弼与约降,不意宪台希图大功,以生擒贼首上报。可弼与之争,具疏诣阙。宪台忌之,设宴置酒毒杀可弼于赣州府堂。定南人立庙祀之。
洪澄源(1549—1608),字子定,洪富孙。万历癸酉(1573)举人,丙戌(1586)进士。官至贵州按察副使,备兵毕节,率宣慰土司平杨应龙之叛。擢贵州按察使,转云南右布政。
洪清鳌,字六生,晋江十四都后厅(今石狮)人,崇祯已卯 (1639)拔贡生。唐王人闽,洧鳌往迎,授衡州通判,抵楚督师,改授道州刺史,收编原李闯王部下十三镇以抗清,功加总督两粤滇黔晋楚豫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督察院佥都御史,据险出没荆湘间。清军分道进攻,南明部将李来亨等兵败,纵火自焚。洧鳌被执,劝降不从,戳于巫山,临刑神色不变,尸体被投入巫峰三峡中。
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南安英都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崇祯间任陕西三边总督,多次挫败李自成起义军。崇祯十二年授蓟辽总督,赴东北抗清,松山兵败被俘,归顺清朝。顺治元年随清兵人关,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督院右副都御史原衔人内院助理机务,对于清朝的政权建设、社会秩序稳定提出一系列措施。顺治二年,受任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以抚、剿并举,克平江南抗清势力。顺治十至十七年,又奉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以清除南明抗清势力。卒谥文襄。因南安英都洪氏系英林南社九世仙尉公传裔,故洪承畴亦为十四朝奉之裔孙。
洪秀全(1813—1864),广东花县人,1851年1月在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由金田出发连克梧州、柳城、长沙、岳州,立国号太平天国,1853年攻克武昌,继而攻克南京,定都南京,自号天王。后因清兵进攻及内部分裂而败亡。据广东花县《洪氏宗谱》,洪秀全出自南宋名宦洪皓之后,洪皓曾孙洪璞迁福建晋江,其后人洪贵生又从晋江迁潮州海阳布心,洪贵生曾孙洪贞禄于明永乐间又迁至石埕县石坑堡。其后人洪沿三又于清康熙年间迁花县官禄埠村。算来洪秀全是洪贵生的第十六世孙。
英林洪氏不仅在晋江、南安、同安,广东吴川、遂溪、廉江、赤坎、高州、电白、信宜,广西合浦,海南雷州等处有支派分布,在台湾也有许多传裔。
据族谱统计,康熙、乾隆年间,英林北社十三至十四世迁台者达207人,南社十一至十六世,迁台者达347人。其中很多是 “兄弟同往”、“父子同往”或“祖孙四代同往”的。他们广泛分布于彰化县、诸罗、台北府、淡水港、东港、艋甲、竹堑、台北、鹿港、草尾店、台湾府城、凤山灵仔寮、笨港、凤山番仔寮、台南阿里港等地。现今在台湾的洪氏有28万人,按台湾人口比例排行第 15位,其中大半与晋江英林有渊源关系。如现任世界六桂堂宗亲会理事长、台湾六桂堂宗亲会会长的前监察委员洪,復德祖籍就在石狮后厅,即英林九世介寿公的传裔。近年来,已有不少台湾洪氏族裔前来英林寻根谒祖。
英林洪氏原建有祠堂,明季为兵燹所毁。清康熙五十四年 (1715),时有嵛上村二十一世孙洪光弼,字光辅,自幼旅居暹国 (泰国),创办实业,积聚至数十万金,暹国王赐号“昭夸”(即国佐)。光弼身居异域不忘故土,回国鼎建嵛山小宗祠。又捐金百余为倡,择本房小宗旧址,筹建大宗祠。返暹之后,获悉工程因故迟延,弗克告竣,便再捐七百余金,命长子尚彬协族中耆老董理修祠事,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冬建成。“庙貌聿新,前徽式廓,匪独慰于水源木本之思,尊祖敬宗之念,亦俾异日子孙瞻仰 396 遗规,报本追远,时切春秋俎豆之感。”
清乾隆年间,南安古山洪应心撰大宗拜祖祭文28句,每句 4字,计112字,无一雷同,便议定为英林洪氏昭穆,自十九世起启用:“宜兹孙子,尔玉汝球。溯源我祖,肇于光州。瞻斯英里,乃奠厥攸。诗书礼乐,燕翼贻谋。分支析派,近远一俦。掇科取第,文采风流。忠孝廉节,令闻长悠。谟烈昭垂,亿万春秋。后昆踵武,仪式作逑。日昌载炽,克绍箕裘。敬勖来许,交勉家修。名题麟阁,身登瀛州。为国桢干,德业炳彪。永似以续,弗愧前猷。”
英林洪氏大宗祠于光绪己卯年(1879)一度重修。至1955 年被拆毁改建为英林粮站,又经40余年,至上世纪90年代,经海内外族人共议重建,分别成立英林洪氏大宗菲律宾建委会、英林洪氏大宗香港建委会、英林洪氏大宗建委会等组织,筹集资金,主持重修事宜。择吉于1991年11月破土兴工,至1992年 12月竣工。
新建洪氏大宗祠为大三开间两落硬山顶建筑,坐北向南。三川脊屋顶,石构面墙,砖石山墙。开三通大门,门廊并列四柱,阶前耸立一对青石狮子。门口两级石埕,并建有围墙。门墙石堵皆精工雕镂,有影雕、线雕、浮雕、透雕各种吉祥图案。大门青石匾镌“墩煌衍派”,其上方又悬黑漆金字牌匾,上镌清光绪状元贵州人夏同和手书“洪氏大宗”4个颜体大字。左门匾镌“六桂传芳”,右门匾镌“三瑞流光”。门柱皆镌联对,有“岩峰虎踞锺灵毓秀,湖泽龙蟠蔚瑞呈祥。”“英山胜概标名族,林海雄风蔚大宗。”以表祠堂胜概。
大厅比天井高出五级台阶,宽阔宏敞。厅内梁枋、笼扇、案桌皆朱漆鎏金。厅壁用红砖砌筑。梁枋间挂满黑漆金字匾额, 有“天王”、“第一丞相”、“大学士”、“都督都监”、“刑部侍郎”、“廷 尉荣封”、“都宪”、“副总府”、“经文纬武”、“特简黄堂”、“祖孙进 士”……不下数十方。厅中石柱皆镌联文,称颂历代先祖功德, 如:“劾三奸正国持纲大宋尚书第;敦五族安邦制策皇清将相 ’家。“冷硎山志报君恩,峻节昭昭临大节;道州府身殉国难,忠心耿耿格天心。”
祠堂两庑镌有“英林洪氏大宗始建碑记”、“英林洪氏大宗重建 碑志”及“英林洪氏大宗重建海外菲、港、台等裔孙捐资芳名绿”。
1992年腊月,洪氏宗祠竣工,举行落成暨升祧大典,海内外 胤裔纷纷组团还乡拜祭祖先,盛况空前。亚洲晋江社团联合会 董事秘书长洪长存先生的题词,表达了洪氏后人的心声:
“洪氏大宗祠得以重建,标志着中华民族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拆毁与重建,相隔何其短暂,破立之间,中国人民经受的酸甜苦辣尽在不言中。唯人们应坚信,光明和希望永在人间。
重建的意义在于缅怀和纪念,这是中华民族不忘本的美德。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是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下,凝聚着无穷的生命力,年年代代,代代年年繁衍不息。
重建的意义也在于对洪氏后人的策励,翼其继承祖德,精诚团结,努力上进,壮强体魄,为人类社会立功、立德、立言,敢领风骚,自立于中华民族之林而毫无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