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的结合 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和”
古代音乐起源于三王五帝,黄帝、尧、舜、禹、商、周各时期均有相应的雅乐,雅乐“与伦理通,与天地和”,对移风易俗、引导人心向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孔子称赞舜时的《韶》乐尽善尽美,并不遗余力地搜集整理古代雅乐。
孔子的音乐成果主要体现在《乐经》和《诗经》中,可惜《乐经》毁于秦火,《诗经》只有文字部分留传下来,其音乐和舞蹈部分早已失传。我们现在只能通过《荀子》中的《乐论》,《礼记》中的《乐记》,《史记》中的《乐书》来了解孔子及上古时期的音乐实践和理论。
中国古代音乐溯源
音乐最易移风易俗
古代帝王功成作乐
在古代音乐理论体系中,“声”、“音”、“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声”是指人和禽兽等动物自然发出的声音;“音”是各种“声”相应相和产生变化,其变化有一定规则的音乐(声成文谓之音);而“乐”是诗、音、舞三者的结合,并且与伦理相通,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和”(乐,通于伦理者也;乐,天地之和也)。正因如此,《乐记》认为:“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
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因为“乐”可以使民心向善,感人至深,最容易移风易俗,所以上古帝王无不“功成作乐”。如尧作《大章》、黄帝作《咸池》、舜作《韶》、禹作《大夏》、周武王作《大武》等。虽然三王五帝时期各有不同的“乐”,但其“和”的特点是不变的。荀子说,三王五帝时,“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这种“和乐”,孔子称之为“雅乐”。
上古时期的音乐理论在古代文献中记载不多,唯有舜的音乐理论在《史记》中有记载。舜命夔当乐官时,提出这样的要求:“诗言志,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明确提出诗是表达人的心声,歌是把诗中句子的字音拉长,歌声的长短高低要根据诗意而定,歌曲使用的旋律要与文字的音韵相应,各种乐器的配合使用要和谐,不要互相抵触,要让受祭祀的神灵和在座的听众都感到愉悦平和。夔胸有成竹地说:“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于是夔作乐,作成之后演奏给大家听,结果“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舜非常满意,把它定为国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韶》乐。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孔子正乐不遗余力
春秋时,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孔子为制礼正乐不遗余力,他在音乐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流传至今的《诗经》和已毁于秦火的《乐经》中。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要使国家稳定发展,社会秩序保持良好,必须整理诗书,提倡礼乐,使社会道德“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对古代雅乐的继承和发扬经历了学习、观摩、正乐几个阶段。
史籍记载,孔子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学习音乐。他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鼓琴,反复练习《文王操》,师襄子三次称赞他弹得很好,但他仍不停止,直至练到仿佛见到周文王就在眼前时才觉满意,令师襄子非常佩服,“辟席再拜”。孔子和鲁国另一位乐师冕也经常来往,切磋音乐技艺。
孔子一生爱唱歌,除了遇到丧事外,几乎没有一天不唱歌。他和别人一起唱歌时,如果别人唱得好,一定请别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唱和声。孔子还善用音乐语言表达不想明说的话,有一次,孺悲要会晤孔子,孔子托言有病,拒绝见他。传命的人刚出房门,孔子便把琴拿下来弹,并且唱着歌,故意使孺悲听到,让他明白拒见的理由。
为了搜集和整理古乐,孔子去过很多地方。当他在齐国听到《韶》乐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他感叹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他还听过周武王的《武》乐,认为《武》乐尽美但未尽善,只有《韶》乐才尽善尽美。而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孔子才掌握了古代雅乐的真谛,使《诗经》中的《雅》和《颂》各得其所。
《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是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体,流传至今的只是诗歌部分,音乐和舞蹈都已失传。孔子在编辑《诗经》时,为求恢复乐歌古貌,“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以达到正乐的目的。
孔子痛恨靡靡之音
“恶郑声之乱雅乐”
孔子正乐,是为了“存雅乐,放郑声”。
所谓“郑声”,泛指靡靡之音,古人称之为“桑间濮上之音”。这种音乐源自商纣王。商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他宠爱妲己,唯妲己之言是听。他不喜欢祖宗传下来的雅乐,让乐师延重新作了一首淫荡的曲子,舞蹈采用北里的淫猥之舞,在宫廷里日夜演奏靡靡之音,商纣王“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史记》记载,商纣王亡国的时候,乐师延逃到濮水附近一个叫桑间的地方,投进濮水里自杀了。春秋时,卫灵公要去晋国,中途在濮水边的驿舍住宿,夜半时听到鼓琴声,他问左右侍从有没有听到,左右都说没听到。于是召来乐师涓,把听到的曲子背给他听,乐师涓便把它记录下来。
卫灵公一行到了晋国,晋平公设酒宴接待他们。酒酣兴浓之际,卫灵公叫乐师涓把在濮水所闻新曲演奏给晋平公听。这时晋国的乐师旷坐在旁边,不等乐师涓演奏完,乐师旷就按着他的乐器说:“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晋平公问为什么,乐师旷便把这首曲子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并说乐师涓一定是从桑间濮上得来的。后来,这首曲子在卫国、郑国、宋国、齐国等流传开来,成为当时的流行曲。
孔子对“郑声”深恶痛绝,他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他认为“郑声”淫荡,扰乱了古代流传下来的雅乐,当这种音乐在社会上层流传时,也破坏了礼制,因为礼和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乐由中作,礼自外作”,“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正礼备,才能使“四海之内合敬同爱”。乐坏了,礼也就崩了。所以孔子要编写《诗经》和《乐经》,希望能纠正当时的不正之风。只可惜《乐经》毁于秦火,《诗经》的音乐和舞蹈失传,孔子的音乐理论遂成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