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台湾政局充满了过渡期的典型特点:一方面,原有的格局还在延续,陈水扁的权力越抓越紧,蓝绿对立之势因选举投票日期的日趋临近而不断加剧;另一方面,围绕2008年两场重要选举的较量逐渐成为政局演变的主线,各阵营内部都出现了新的整合态势,民心思变,第三势力也风云再起,为未来提前布局的意味十分浓厚。以辩证的观点视之,当旧格局被强化到似乎是无边的黑夜之时,恰好表明它正在加速走向自己的反面,而新阶段的能量却在悄然累积,晨曦必将在不久显现。
不一样的缠斗
从台湾政局发展的主线即蓝绿两大阵营之间的攻防来看,2007年似乎只是过去几年的一种单调重复。但是,如果把它放在2008年选举前夜的背景下考察,其表现形式却有很大不同。
首先,司法成为撬动台湾政局变动的重要支点。如果说,台湾司法在2004年的“两颗子弹”及2006年的“机要费案”中,被动承担了它无法负载的政治功能的话,2007年则俨然成为一只尽情挥舞的手,其所引起的争议、产生的影响都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马英九“特别费案”的一波三折,绿营“四大天王”的区别处置,高雄市长“当选无效”之诉在二审的逆转,让司法俨然站上了政争的前台,给外界留下了太多的疑惑与想象空间,与1999年“兴票案”时司法不甘甚至抗拒为政治所用的情景有了很大的反差。围绕司法的角力、对司法结论的政治操作,已成为蓝绿双方争斗的重要战场,必然会给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前景投下巨大变数。
其次,“朝野之争”有了新的聚集。泛蓝一方面接受了2001年“再怎么野蛮”的教训,另一方面也为应对2008年可能的变局,在议案的防阻及预算的删减上有意识地降温,甚至在“政策买票”上转而加码,使行政、立法部门的对立略有缓解。但是,在同样的以选举为重的思维下,双方围绕“中选会组织法”、“公投绑大选”投票方式等的争夺却尖锐对立,绝不退让,不时出现火爆场面,散发出浓烈的硝烟味。
最后,选举攻防出现了某种错位现象。当民进党把“入联公投”当作“选举主菜”推出时,国民党则以“返联公投”应对,且把“以台湾为主、对台湾有利”的口号叫得震天响,使双方无法激起对立的火花。在马英九亮出开放两岸经贸的政策主张时,谢长廷也提出要松绑投资大陆上限、“大赦台商”,甚至公开向陈水扁叫板:“再这样管下去,台湾会一无所有”,引起党内激进势力的反弹,被质疑为“在别人的战场上打仗”。尤其是,陈水扁跳上第一线,猛攻马英九,意图主导选战,令谢长廷“边缘化”、“马谢之争”失焦。这在过去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尚不多见。
内部整合:真实与虚幻
在这个即将迎来剧变的特殊时期,两大阵营的内部整合既在总体上加速进行,又因理念差异与个人恩怨而留下许多难以理清的头绪。
民进党的内部整合迟迟无法有效完成。民进党向来以内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强而著称。但是,陈水扁为了个人私利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操弄、党内高层对权力滋味的品尝与渴求却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切。一场被称为“刀刀见骨”的初选,在民进党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谢长廷巧取豪夺式的“惨胜”不仅不能让党内竞争就此定纷止扰,反而在各个派系和权力团体间划下了一道道无形的鸿沟。虽然迫于形势与各种压力,苏贞昌与谢长廷搭配参选,营造出一派“团结荣景”,但从此后几个月的情况看,并未根本改变上述形势。随着选战的不断加温,陈水扁与谢长廷的利益冲突与选举歧见更加突显,更成为内部整合的主要障碍。
李登辉及台联党与陈水扁、民进党的矛盾则搬上台面。随着李登辉影响力的急剧下降及“立委”选举制度的改变,台联党内部人心涣散,呈现“大难来时各自飞”的症候。在此情况下,一方面,李登辉固守“反扁”立场,力推台联党转型;另一方面,民进党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加大对台联党部分实力派的拉拢,策动其发生内部分裂,并发动舆论攻势,试图将深绿民众与李登辉与台联党剥离开来。台联党用自残方式将部分“立委”驱赶出去,意在“以战逼谈”,但民进党却不为所动,导致双方在“立委”选举中面临全面开战的局势。 国民党的内部争议也未因马英九在党内初选中的出线而定于一尊。不团结甚至闹分裂是国民党的痼疾。年初开始,马英九与王金平之间的心结明显上升,一度成为泛蓝整合的主要威胁。虽然下半年之后,双方互动增多,王金平被安排领衔该党“不分区立委”,有了彼此都能接受的明确定位,使大局趋稳,但与高度整合尚有不小距离。马英九的竞选策略、“马团队”的排外作风,也引起了党内部分力量的质疑,令一些深蓝民众“含泪不投票”的声音浮现。
不过,与泛绿不同的是,国民党与亲民党之间的整合则取得很大进展,泛蓝合并大势底定。国民党在完成与新党的实质合并后,从年初开始即进一步加强了与亲民党的合作。在宋楚瑜决意淡出政坛、泛蓝基层已向国民党聚集的背景下,“立委”层次成为两党合并的主要障碍。以新一届“立委”选举为契机,两党最终就亲民党在“不分区”中所占额度、部分“区域”人选及其以国民党员身份推荐参选等问题达成共识。虽然无论从心理层面看还是考虑到技术原因,两党正式合并不会在“立委”选前完成,但前景却已基本明朗。
民心思变
年初以来,台湾社会一直处于一种山雨欲来的低气压中,从2006年“红衫军”风起云涌“倒扁”的激情,转向深深的无奈与喟叹。但是,大约从10月份开始,被压抑的潜流似乎急于寻找某种突破口,出现了新的脉动。
与过去一样,族群矛盾与统“独”争议虽然还是困扰台湾社会的主要政治议题,但经济、治安、教育与社会价值仍是民众最在意的切身利益。民进党当局为“拼选举”加紧以“一周一利多”为名进行“政策买票”,一度推动股市直冲万点,面向“中南部、中下阶层、中小企业”的“三中政策”也曾造成较大声势。但是,这种国民党时代就曾用过的老招数本来就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国际股市的波动、物价的不断上涨又将其有限的成效几乎冲销殆尽,而台湾总体经济却继续在政治捆绑下向下沉沦。
更为严重的是,在民怨随物价同升的情况下,民进党当局却麻木不仁,高层相继“失言”,充分暴露其中枢神经的失灵与执政后心态的高高在上,其结果自然是扬汤止沸、愈演愈烈。盛极一时的“呛扁风潮”,不仅显示出相当一批民众对经济现状及民进党当局无所作为的强烈不满,而且也表明民意对“扁式政治”继续占据新闻版面已由反感转向不耐。 与此同时,选战也按照各自的逻辑和节奏持续推进。从民调看,马英九对谢长廷仍有一定优势,双方的支持度曾在7月份有所拉近,但民进党所期望的“黄金交叉”并未出现,双方的差距在此后又被拉开。与2003年的情况相比,这个11月虽然在4年前让陈水扁的声势一举逼近“连宋配”,却没能给谢长廷带来任何转机。而根据《远见》杂志与《经济日报》的追踪调查,一年来台湾民众的政治、经济信心指数及执政信任指数均呈总体下滑之势,至10月份已达一年多的最低点。与此同时,国民党的信任指数则跌中有升,保持较大的领先优势。
不过,这场蓝绿双方争夺激烈的混战,却也让一部分“对民进党失望,但从国民党身上又看不出希望”的民众感到冷漠灰心。在民心思变,渴望开创新局,让台湾社会重现活力的气氛下,第三势力跃跃欲试,试图从蓝绿两军对垒的格局中寻求突围,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虽然这部分的力量目前还很弱小,内部理念混杂、整合不易,又缺乏领军人物与必要资源,且受制于不利的选举制度,难以在近期有所作为,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它或许会成为改变台湾政治格局的一个杠杆。(文/孙升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