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时事  >   热点聚焦  >   2018  >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征文活动  >   优秀征文

我的台湾情结

2019年01月03日 08:52:22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我的台湾情结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征文活动征文选登

  我有着浓厚的台湾情结,这种情结也许缘于我的繁体字情结。在安徽省萧县中学读高中时,我一度喜欢上了写繁体字,这也隐约种下了我的传统文化情结,并间接萌生了我的台湾情结,因为台湾仍在使用繁体字。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萧县中学创办人和首任校长张镇英(祚伦)先生于1949年到台湾,先后担任台湾省立马公中学教务主任、省立北门高中校长、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等职,继续作育英才。我的台湾情结因为未曾谋面的创校前辈张老先生而更加浓厚。

  1998年,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机缘巧合,我报读了历史专业。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我对中国古代史方向尤其是明清史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安徽师范大学读书时,图书馆有港台书库。老师告诉我,这些台版书,多是张海鹏先生当安徽师范大学校长时,从台湾经香港购买的。读研究生时,在图书馆老师的关照下,我有机会进库浏览、阅读台版书。特别是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以及许多出版社出版的重要的史料丛刊和学术论著,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台湾情结,因有机会接触台版书这一物质载体,进一步深化。

  2005年,我到厦门大学读书,开始结识来厦大讲学或交流的台湾师友,并有机会大量接触台版书。因为有地利之便,厦门大学经常邀请台湾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短期授课或举办学术讲座,如汪荣祖、徐泓、王芝芝教授等。我可以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大家风范,学习他们宝贵的治学经验和新知心得。图书馆的台版书收藏丰富,厦门外图书店也展销了大量的台版书,我可以幸福地徜徉在台版书的书海中。在读书的过程中,为了搜集相关的论著资料,我给刘翠溶研究员、刘祥光教授等发过电子邮件,得到了他们的热情帮助,刘祥光先生还从台湾寄来了他的博士论文光盘,供我学习,令我感动。

  由于有网络的便利,我还在论坛中结识了一些至今未曾谋面台湾的师友,他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以前所不知道的台版书信息,更多的是他们践行“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无私分享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为学术界的师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坚持更新自己的博客“明清史研究信息资讯网”(http://mingandqing.bokee.com),得到了众多师友的认可。因为有机会直接或接触台湾的师友,他们所展现的许多优秀的品质,如热心助人、真诚、谦虚、好学、纯真等等,让我对他们生长的宝岛台湾产生了诸多的想象,并希望将来自己有机会一定要去台湾到处走走看看,感受台湾的社会文化和人文氛围。

  到中山大学特别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工作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了解台湾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台湾出版界的信息和出版动态,并购置了大量的台版书。我参与编辑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陈国栋研究员的《清代前期的粤海关与十三行》。在与陈先生的电邮往还过程中,他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谦虚和善的待人态度,让我有如沐春风般的感觉。因为从事出版工作的缘故,我特别留意台湾一些重要的出版社和出版人。我极其敬佩的台湾出版前辈是2017年年初去世的三民书局创办人刘振强先生。刘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使三民书局从无到有,不断壮大,成为台湾乃至全世界的出版重镇。他带领三民书局同仁,与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编纂和修订了《大辞典》,出版了以“古籍今注新译丛书”为代表的众多优质图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到世界各地。

  2017年春节前后,我们一家三口到台湾自由行,前后十五天。我圆了多年以来到台湾走走的梦想,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台湾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人情味。尽管时间很短,走的地方有限,接触的台湾人也不是特别多,我的内心还是充满了满满的感动。从台湾回到大陆之后,我偶然从徐泓教授的微博上得知刘振强先生于2017年1月23日去世,而当天我正带小女在三民书局重庆南路门市部徜徉在书的海洋之中。虽然我再也无从向刘先生请益,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行。我的台湾情结并未因为此次台湾之行而稍减,将来有机会我还要不断踏上台湾这块令我日思夜想的土地。(广东人民出版社古籍辞书编辑室编辑 周惊涛)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