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字号:
2013年10月11日国新办就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方面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时间:2013-10-12 14:57    来源:中国网     
 
 

  主持人 郭卫民: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题,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任务。今天我们很高兴请来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也是大家熟悉的万钢部长出席发布会,请他向大家介绍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关方面的情况,并回答记者们关心的问题。下面先请万钢副主席作介绍。

  2013-10-11 09:50:07

  万钢:

  谢谢郭局长。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有好多是老熟人了,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国新办给我们提供一次很好的机会,跟大家交流沟通,首先要感谢大家的关心支持。

  2013-10-11 09:55:36

  万钢:

  刚才郭局长说了,党的十八大确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9月30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时候特别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以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地把握好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切实地把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好。我们有幸参与了这次政治局的集体学习。这次学习走出了中南海,来到中关村,和科技人员、工程师、企业家进行交流沟通,不光了解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以及应用,还围绕创新创业者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讨论。我觉得这次学习的形式特别活跃、特别生动。

  2013-10-11 09:59:12

  万钢: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这半年多来科技发展的新情况。第一个感受,科技来到了人们的身边。“神舟”和“天宫”再次交汇,航天员给大家带来了生动活泼的太空试验课,6000多万中小学生耳闻目睹了神奇的实验。“蛟龙”再次下水探海,科学家成为这次考察的主角,探寻海底的生物,探索海底的地形地貌,洋流,探索海底的资源。

  2013-10-11 10:03:24

  万钢: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再次获得世界第一,它将和其它超级计算机一起落户在各地超算中心,为大数据科学计算提供公共服务。“深空、深蓝、深海”三大战略领域的高技术都在走向人们的身边,服务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记得2010年的时候我也曾经来到这里,跟大家描述过无线互联网将来会有多大的发展。我们高兴地看到,今天智能手机已经广泛普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为人们提供即时消息,微博、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包括出门订票、订旅馆、视频等服务。北斗导航不仅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导航位置服务,也在东盟合作中提供定位和授时服务。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都向东盟国家开放,在推动全球共享信息,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2013-10-11 10:06:16

  万钢:

  在民生科技方面,科技为实现粮食产量十连增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的“菜篮子”更加丰富,生物医药技术能够使我们从容地面对传染病和重大疾病的突现。最近,国内局部地区不断出现雾霾现象,对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重大影响。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部署,科技部和环保部、北京市共同启动了“北京蓝天行动”,把我们在“十一五”、“十二五”初期部署的“蓝天科技行动”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应用到雾霾应对工作中去,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除尘减排、加强监控等方面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2013-10-11 10:14:00

  万钢:

  我一直说科技就在我们的身边,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最酷的技术就是应用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的技术,就是改善我们生活条件的技术,这方面我们要坚持做下去,使科技和我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013-10-11 10:18:50

  万钢:

  第二,科技正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必须要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动力。按照《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部署,我们于2008年全面启动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速推进了一些重大创新成果的成功应用和产业化。民口重大专项从2008年以来到现在,累计申请专利4万多项,制定标准几千项。我举一个例子,TD-SCDMA从2009年开始,逐步形成了完整产业链,用户已经超过1个亿。TD-LTE-Advanced成为世界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现在已经扩大到几十个城市进行推广应用。下一步国务院颁发4G牌照后,整个上网速度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将来我们的视频会更加快。同时科技也着眼于应对未来发展的一些挑战,比如应对老龄化、可持续发展等,我们强化了在医疗器械、服务机器人、废弃物循环利用、风能、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方面的部署,进一步加快发展新型产业和新兴服务业。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务院在发展太阳能、可再生能源,以及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上都作出了重要部署,科技要充分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技术创新同时支持着传统产业的升级,如我们组织实施“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金太阳”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工业信息化、数控一代的应用,都在加速高新技术扩展,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013-10-11 10:19:57

  万钢:

  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国105个高新区,都突出了“高”和“新”,在这两方面做好文章,对区域的发展产生了辐射、带动、示范、引领的效应。说一个简单的数据,2012年国家105个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国家的14.5%。中关村示范区2012年总收入达到2.5万亿,它的产出对于北京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25%。科技型的中小企业不仅铺天盖地,而且顶天立地。比如天津科技中小企业已经达到4700多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20%,工业增长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了30%,一批收入过亿元的小巨人企业达到2200多家。上海的科技小巨人工程也发展了700多家,有37家已经成功上市。

  2013-10-11 10:34:08

  万钢:

  中关村示范区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创新的效率在迅速提高。联想从创业到一百亿用了15年的时间,小米手机从创业到实现一百亿销售收入仅用三年,我们还看到了很多类似的企业,包括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都是在短期中随着科技创新的大势快速发展。在这种发展形势下,作为政府最重要的是为它们提供环境和土壤,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场地,使他们能够快速地、健康地成长起来。

  2013-10-11 10:37:56

  万钢:

  邓小平同志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理论上说,科技创新提升了劳动生产力,也必然会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所以科学技术也正在积极推动着各方面的改革。有些是无声无息地在我们身边发生。回顾过去,电信改革就得益于手机互联网的发展。当前,微信这种新形式冲击了短信,也促进了运营商运营模式的改革。网购带动了物流业和零售业的改革,支付宝、余额宝引发了商业银行改革的思考,光伏分布式发电也正在推动着电力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一定会推动改革,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我们首先就要抓住科技体制改革。

  2013-10-11 10:40:13

  万钢:

  全国创新大会去年召开,中央发布了6号文,特别成立了以刘延东副总理为组长的、跨26个部门的科技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多项改革的政策文件已经出台。当前最重要的工作,要做好科技项目公开透明的、跨部门甚至于跨地方的信息平台和经费监管体系,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和国家创新调查制度,推动我们国家科技资源的积累、完善和开放共享,使中小企业能够分享到国家在各个大院大所投入所产出的科技资源。

  2013-10-11 10:44:04

  万钢:

  以上是第三点,科技创新推动改革。下面我谈第四点,就是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基础与前瞻。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人才培养,这些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2013-10-11 10:46:58

  万钢:

  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着力前沿探索,2008年,我国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大概200亿左右,2012年达到498亿,将近500亿,年均增长22.6%。国际科技论文持续多年保持了世界第二位,专利也得到大幅度提升。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比如中微子振荡的第三种形式、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黑格斯粒子等,引起了国际科技界的高度关注。要大力注重人才培养,不仅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更要培养我们的青年科学家,使他们能够快速地、健康地成长起来,担负起下一代科技发展发展的重任,培养新一批跨世纪的优秀学术人才。

  2013-10-11 10:49:08

  万钢:

  要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服务业建设,推动成果转化能力的发展。有几个数字我再给大家报一下,近几年来,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随着中央财政投入的快速发展,去年首次超过了1万亿。更重要的是,投入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社会研发支出74%来自于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在不断壮大,发明专利稳居世界第三,SCI的论文位居世界第二,论文引用率今年已经达到第五位。全国技术交易合同年均增加超过20%,去年达到6400亿。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达到10万亿元。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经过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的持续不断努力,我们正在从跟随者向并行者,特别在一些领域中初步具有领跑能力,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和创新大国。

  2013-10-11 10:52:19

  万钢: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国科技发展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相衔接的问题;众多部门怎样更好的协调部署科技资源、共同推动科技发展的问题;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上的问题;国家政府类科技项目形成机制、经费管理机制的问题;培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宽松、包容、奋发向上,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等。应该说,无论从宏观、中观、微观,我们都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部分随着发展逐渐变为一些制约因素,所以当前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任务。

  2013-10-11 10:56:48

  万钢:

  最后我想感谢媒体的朋友们,因为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座的媒体朋友们特别注重深入基层,记录了很多感人事迹,那些在大地上默默耕耘的农业科学家,把创新作为自己奋斗终身目标的工程师、中小企业的创新人员,淡泊名利,持续在实验室研究的科学家们,很多我都是从你们的报道上才了解到的。我们共同组织了深入调研,你们为创新题材、创新榜样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我也知道,很多媒体组成了小分队,在调研的过程当中去深挖科技体制创新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也经常能够接收到媒体来的信息,也有一些朋友们的信件,使我了解到深层次问题,来加深调研思考,努力解决。

  总的说起来,科技创新是全国、全民族共同奋斗的一件大事,我们要共同努力来做好这方面工作。谢谢大家!

  2013-10-11 11:00:15

  主持人 郭卫民:

  万部长作了一个很生动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时先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2013-10-11 11:04:51

  北京青年报记者:

  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后提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想问科技部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后有哪些新的举措?另外,您觉得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一家像苹果这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公司?谢谢。

  2013-10-11 11:05:07

  万钢: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目的就是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今年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科技部也对自己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梳理,能够放的就尽量放,能够转移到基层的就尽量转移到基层。我们下放了一批审批事项,包括社会设立科学技术奖的审批。另外一个简政放权就是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资源,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鼓励大专院校把科研设备向社会公开,帮助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普惠性地能够去享受国家科技资源。

  2013-10-11 11:05:57

  万钢:

  刚才您提的第二个问题,我们什么时候能创新出世界有影响的产品。世界有影响和世界第一中间有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已经有一些世界有影响的产品,如华为的路由器、服务器等,在基本算法创新上下了很大功夫,现在占领了很多市场。再如我们的高铁,在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创新,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网络最长的重铁系统。但是创新永远没有止境。我们也在考虑,什么时候我们的企业能够面向市场,创新出像苹果这样的产品。前两天我调研了小米,新一代小米手机开始快速占领市场,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思考。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企业研发投入总的说起来还不够高,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水平还比较低,还需要增加。特别是要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我想两个方面最重要:第一,要有合理的基础研究投入结构。虽然我国企业投入已经占到74%,但是仔细分析这个结构的时候,里面有90%以上是用在试验和开发,用于本行业的基础研究、前瞻技术探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第二,创新一流的产品还要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和商业模式相结合。苹果的成功,不仅仅在手机技术,而是它的商业模式有很大的创新。一是它赶上了无线互联网的好时候,二是它的应用商店动员大家编程序,能够在软件商店里进行运营,动员了第三方力量,使它的软件产品更加适合这个应用,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013-10-11 11:21:14

  万钢:

  最近我也看到了我们的一些手机企业,用“发烧友”参与的形式,用网络销售的形式,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总的说起来,我们还需要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有一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比如特高压输变电,就是目前我们在世界上走在最前面的产业之一。但是你刚才一提创新产品就想到苹果,我想,更贴近于老百姓日常用的东西,在这方面创新产生的影响力或作用会更大。

  2013-10-11 11:21:57

  中央电视台记者:

  请问万部长一个问题,目前各地方、各部门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法不尽相同,想问科技部在这方面有一些什么样的总体考虑?谢谢。

  2013-10-11 11:25:52

  万钢: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但是也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幅员辽阔确定了各个地方的创新发展,必然是按照自己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以及这个区域的市场需求来进行的。不均衡就说明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应用产品需求也不同,所以各个地方的做法要按照本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人才和开放合作的程度以及市场的需求来确定自己的创新发展战略。

  2013-10-11 11:26:49

  万钢:

  另外,从国务院的角度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个规划已经出台,确定一个发展的大方向。产业结构的调整,淘汰落后产业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有正面发展的清单,一方面有负面发展的清单,允许各地区在其中寻找适合各自创新发展的道路。宏观政策取向方面,总的说来我们还是要围绕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一些共性的东西,把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作为政策着力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用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式的创新,使科技更加贴近需求、惠及民生,培养创新型人才,完善政策体系,扩大开放合作,这些都是我们共同要研究的。在当前的形势中,各个省市都很重视科技创新,按照自己的情况,按照国家发展的方向推动创新,这样就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这也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所要求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此,科技部与各个省市建立了定期会商制度,了解各个省发展的方向,围绕国家发展的战略取向,共同汇集资源,推动各地创新发展。谢谢。

  2013-10-11 11:29:33

  湖南卫视记者:

  之前您在湖南调研时特别提到过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作为一个中部省份的城市群,是不是可以考虑设置创新试验区,来驱动它的持续创新力?在创新体系建设当中,对于中部省份有没有一些定位,或者说有没有一些举措来推动它的持续创新?谢谢。

  2013-10-11 11:35:01

  万钢:

  这几年我多次在湖南调研。我一直在考虑,湖南长株潭产生了一些重大创新成果,超级水稻是那儿做出来的,天河一号、二号是那儿发展起来的,碳材料应用得也很好,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湖南我也看到了一些企业,比如南车集团时代、湘潭电机、中联重科,它过去是一个研究所,通过体制改革以后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企业。这些现象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创新成果的取得不光跟资源禀赋,跟产业结构有联系,也跟创新环境,甚至于创新文化有很多关系。据我所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动,根据自己的特点优势推动产业的发展。长株潭很早就是一个综合配套试验区,在各方面共同推动发展的大背景下,我觉得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政策一体化设计也十分重要。目前,湖南也提出了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正在抓紧这方面的调研,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来加速推进。其实示范区建设主要就是环境建设,就是优化一个环境、提供一种土壤,让创新能够快速地发展起来,健康地发展起来,稳定地发展起来。谢谢。

  2013-10-11 11:36:25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刚才万部长提到国家高新区发展势头很好,2012年已经有105家了,其实国家高新区也是地方经济的一个亮点,请问科技部对于下一步高新区的发展有没有什么考虑?比方说方向和重点是什么?另外想问一下有没有什么新的举措和支持?谢谢。

  2013-10-11 11:43:15

  万钢:

  高新区最早是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有一些科技人员走出了院所,走向了社会,面向社会的需求来开发建立的。当时中关村建设电子一条街,发展过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后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对此进行了调研,提出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议。90年代初,第一个高新区就是在中关村设立的,到现在全国一共有105个。我觉得,高新区的发展有聚集效应,因为它的导向很明确,就是高新技术产业;人员来源也很明确,科技人员带着创新的梦想,面向市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果不仅高新区发展起来了,高新区里面的企业也发展起来了,高新区里面的科研机构也发展起来了。近些年我们在总结高新区发展时,特别提出了要对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思路进行调整,更加注重特色。我们特别强调,各个高新区在创新发展方向上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自己的能力来确定面向未来发展的发展战略。“不能装进篮子的都是菜”,一定要适合自己发展。要注重“高”,也就是高起点,人才、政策都要解决好,比如解决好引进人才的生活问题等等,吸引创新创业人才进来,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按照产业链来部署创新链,使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紧密结合,要发挥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所以每一个高新区都建立和自己产业特色相近、相符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使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在物流等方面也尽可能的提供公共服务。

  2013-10-11 11:44:02

  万钢:

  另一方面,促进科技和金融的结合。科技发展,尤其是创新发展凡是面向市场的,一定会得到市场的支持,不光是商品市场的支持,还有资本市场的支持。所以国家高新区企业上市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比例相当高。今后我们要更加注重普惠式政策,比如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怎么样能够适应现在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技术领域来调整范围。比如企业的研发加计扣除,怎么样规范它的会计核算方法,把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到位。比如说引进人才,居留、上学、就业、教育等等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年轻的创业人才,大学生就业,孵化器怎么样加速建设。还要注重技能型人才,一个产品是要做出来的,它需要有人想,但更需要有人做。要注重开放合作,“走出去”、“引进来”,同时要吸引外资企业来参与我们国家科技项目的实施,促进与我们研发机构的机构性合作,建立共同的实验室,可以建在国外,也可以建在国内,来推动基础研究发展,为高新技术的创新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前沿。

  2013-10-11 11:49:52

  财经杂志记者:

  请问万部长两个问题,一是,目前呼吁科技体制改革的比较多,但是对于具体问题产生的根源,观点分歧比较大。在您看来,我们国家当下的科技体制最首要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中国目前科研经费资助体系受到一些批评,在这种情况下我看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也要求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请您具体谈一谈有哪些完善的措施。谢谢。

  2013-10-11 11:54:10

  万钢:

  谢谢。我觉得科技体制改革,中央6号文件谈得很全面,我在这里就谈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问题。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就要求我们能够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一种体制和机制。这里不免要涉及到每个人的贡献和利益分享机制,很重要的一点,是怎么样能够把知识产权保护真正落实到位,使院所基础研究的创新,前沿探索的创新能够顺利地转移到企业的技术创新上。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很多制约,2007年修订科技进步法,解决了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个是财政支持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归属于谁,写得很清楚,归属于承担单位的法人。一半的问题解决了,企业问题解决了,企业的科技成果可以到市场上进行交易来转化。2007年的时候,我国技术交易市场额大概就是2000亿左右,现在是6400亿。分析它的结构就可以看出,75%以上是企业产出、企业接受,它对带动中小企业的转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关村一家去年就是2000多亿,差不多占到全国的1/3。

  2013-10-11 11:59:11

  万钢: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仍然存在,目前国有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按照相关规定转让需要审批。审批程序很长,填的表很多,但是技术交易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快,等你批完了再来,时效已过,就不那么吸引人了。所以,这次人大把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作为今年重要的立法任务,试图共同破解这个难题,使我们高等院校和重点研究院所的科技成果,也能够顺利地转化到现在急需的企业当中去、市场当中去。人大抓得很紧,现在正在加紧推进,我希望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真正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2013-10-11 11:59:27

  万钢:

  您刚才提到项目经费管理,说得很客气,讲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批评。我再向大家报告,我们甚至出现过恶性问题。我们有一个知名的、环境领域专家违法违纪,犯了错误,还有一个重要省份的科技厅长出现了违纪违法,现在正在审查。出现这些问题,我感到很愤怒,也很痛心,更加感到十分的错愕、愤怒。我们用的钱都是纳税人的钱,我们的责任要为他们负责,我们绝不容忍这些现象。我多次讲过绝不容忍这些问题。我们现在也把一些案例通报,把一些不诚信的案例向大家通报,我们要坚决杜绝,已经在经费管理上写得很清楚。说实在的,有些科技专家也是上了大学,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自己也曾经含辛茹苦,就这么犯了错误,甚至于违纪犯法,我们感到很痛心,更重要的我们感到很错愕。为什么呢?因为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改革一直是我们的重点任务,一直在努力解决。项目管理改革方面这几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项目申报阶段宽了项目推介的渠道,在项目评审阶段推广应用了网络评审,净化答辩环境,节约科研人员答辩时间。更重要的,我们把所有过程全都录音录像,做到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整个项目评审管理过程都在网上进行,全都进行痕迹管理,在追溯过程中不留漏洞。

  第二,按照科技人员的需求,每年加快了拨款速度。按照预算法的要求,今年90%的拨款任务在4月底完成。另外,我们加强了项目经费预算评审,每一个课题结题以后100%的审计,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些问题呢?为什么大家都不满意呢。

  2013-10-11 12:03:44

  万钢:

  过去一年当中我们经常深思这些事,也组织调研。从管理者的角度,一旦出现问题,我们的习惯思维就是加强管理。但是一个问题没解决,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坐在同一条船上共同摇桨的,如果一个方面使劲,那个方面不使劲,这个船只能在原地打转。那应该怎么办?最重要的就是增加透明度。很多在座的记者朋友们也感受到,我们国家实行创新驱动战略,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地方、包括企业也在科技上加大投入。我们很多大企业面向社会部署他们的科研项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这种分散投入的形式可能还会继续下去,在分散投入的过程中要注重避免重复,就要靠信息透明。今年年底,我们要从科技部本身做起,建立一个透明的、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平台。每年大家可以在网上按照自己的专业,自己所在单位查到,各个部门立了什么项目,支持了什么东西。第二个是,我们正在推行的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就是要把结题验收后的项目放到网上,让本行业、本专业、本领域、本产业的同志们都来看他做得怎么样,好的可以进行技术转移。三是加强经费的巡视,建章立制。我们课题项目有预算,但是预算肯定是要调整的,毕竟编预算的时候谁都不知道未来是怎么样。但是这个调整要有一条规矩,就是法人的作用相当重要。

  2013-10-11 12:15:11

  万钢:

  我总是想,科研经费是纳税人的钱,是国家的钱,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科研人员,都要共同负起责任来。作为管理部门,就要创造条件,公开透明,自动接受监督,在不断的监督中改进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技改革措施中很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建立创新调查制度,经费巡视制度。重要的是发挥社会监督,让科技人员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来共同解决好。以后我设想,我们应该做到每一个科研课题的经费使用至少在本课题、本单位中要公开,要透明,这样才能避免一些恶性问题的发生,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科研经费更加提高效率。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措施,深层次还有很多想法。比如我们要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企业面向市场需求自主决策的作用,考虑探索采取后补助奖励的办法来支持创新。比如我们的基础研究,要考虑怎么样能够发挥“小同行”作用,特别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立项评审过程中来。当然,国家支持的科技计划立项是一个竞争的过程。竞争,就有竞争上的,也有竞争下的。对于竞争中没有竞争上的,我们正在考虑这样一项措施,要把专家评审结果告诉他们,使他们在每一次申请当中都能够有一些收获,使下次申报的机会更加大。同时要调整我们的经费投入比例,在技术前沿方面增加我们的持续稳定支持。现在我们的科研经费比例稳定和竞争达到5:5多一点,特别在基础研究、前沿探索、自由探索这方面更投入比例在不断加大。

  2013-10-11 12:21:55

  香港文汇报记者:

  当前中国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的房价,子女上学,以及空气质量等方面,成为影响海外优秀科技人才回归的几大问题。请问,在引进优秀科技人才方面国家还会推出哪些优厚的政策,把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呢?

  2013-10-11 12:32:38

  万钢:

  昨天我接待了我的一个老朋友,德国大科学机构的一个负责人,我主动跟他介绍了中国,特别是我们北京,应对PM2.5的具体措施,以及我们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等。这位朋友也跟我说,实际上发达国家,包括英国、德国,都经历过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下力气做好这项工作,这也需要海外人才来共同和我们努力做好这个工作。我们有信心,要下大力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2013-10-11 12:35:04

  万钢:

  另外,你刚才提到留学海外人才有些犹豫,回来以后住房房价比较高,大城市确实有这个问题,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但是各地政府也在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解决。据我所知,中关村就有引进人才公租房的优惠,一些高新区也有。我到一些高新区调研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做法值得推荐,比如他们对于国内引进的人才也提供了很多举措,特别是对刚就业的大学生,技能型的,也提供了一些公租房、保障房的优惠政策。实际上创新创业需要的不光是高级人才,还需要许多各层次人才,应该尽力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住房的问题不光从城市规划结构出发,依靠地方政府解决,也要靠企业科研机构,还要靠本人的努力,逐步来解决。但是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到这上面,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包括上学、家属就业等等。各地的高新区都按照自己的可能性提供了很多政策。在上海,我有些朋友从海外回来,我问孩子怎么解决的?有些就是进到国际学校,也有一些就在本市的学校里,他们觉得这样更好,各有不同。我每次和他们谈起来,大家都表示有思想准备,我们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发展状态不太可能提供特别的优惠,但是我们愿意尽我们的力量帮科研人员解决后顾之忧,无论是在住房、就业还是在孩子上学等方面,尽我们的能力解决。政府要出一块,企业要努力一下,个人也要有创事业的决心。

  2013-10-11 12:38:56

  凤凰卫视记者:

  刚才另外一位香港记者也提到人才的问题,我也留意到有一条新闻,有几位国家引进的海外人才因为北京的雾霾天气而最后打了退堂鼓。另外,国庆期间雾霾天气好像是非常严重的,目前有消息说,可能会对机动车征收拥堵费,甚至有可能会实行雾霾天气单双号限行。您觉得对雾霾的治理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解决?

  2013-10-11 12:44:27

  万钢:

  我记得今年年初吴晓莉采访我时,特别谈了这个问题,我也向她介绍了很多情况,包括我曾经的经历。我1985年到德国去的时候就在鲁尔区,我在那实习的时候也经历过雾霾天气。我当时刚到德国,一片懵懂。工友们跟我说,明天开不开车上班?我说我没有车,骑自行车。他们说那没问题,我们都不能开车。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雾霾天。您刚才所说的,确实我们有些海外引进的人才担心雾霾天气,晓莉上次问我时提到海外高管也担心。我也了解了一下,正好有几个我的老同事从大众集团新调到北京来工作,我就问他。他说我们也确实考虑过这个事情,但是事业和Business还要继续下去。一方面我觉得很鼓舞,另一方面我也很内疚,就是我们的发展转型还是慢了一些,还是让这个现象出现了,我们应该杜绝这个现象。所以雾霾天气发生后,我们科技部主动和环保部、北京市商量,共同启动首都蓝天行动计划,在绿色交通、能源转换、排放控制,烟气过滤方面强化技术应用,简单的说,就是要用科技给烟囱戴口罩、给锅炉戴口罩、给大油烟机戴口罩,让它减少排放,创造好条件,在这点上我们是有信心的。而且我们有一定的科技基础,我们还要开放引进先进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要下决心,努力地做好这件事。

  2013-10-11 12:45:11

  万钢:

  有很多专家也提出一些管理措施,有的朋友提出,伦敦有排污费制度,你们能不能执行呢?也有人说,奥运的时候搞过单双号,你们能不能执行?这些都在研究中。但是,总的说起来提高空气质量还是要靠大家共同的努力。现在大家提出的建议很多,但还并没有说要实施什么东西。毕竟我们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建议,但是最终实施还需要认真地研究。我觉得最终解决的问题,还是要靠减少排放的科技支撑,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北京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2500亿,占北京GDP的25%,耗能只占全国平均的10%。当前新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是很大的,我们降低排放的空间也还很大。现在我们在清华园搞了分时租赁,当时搞了20辆车,一下子全部租光,现在增加到50辆,在各大科技园都开始搞400、500辆的分时租赁。这是一个利用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的有益探索。以后我甚至在设想,我们现在都有了无线互联网,下班的时候自己查一查附近有没有分时租赁的车,我租个车回去,用完交回去,别人还能再用。把互联网和电动车如果能够结合起来,改变运营模式,可能也是个产业创新,我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够走出这一步。总之,解决雾霾天气要靠大家的努力,政府要承担责任,企业要推动创新转变产业结构,科技要贡献力量,每个人都作出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我们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

  2013-10-11 12:59:25

  学习时报记者:

  万部长您好,诺贝尔奖最近刚刚公布,大家都很关心。我们也感觉中国虽然这次没有得到科学方面的奖,但是离得越来越近。您能否给我们预测一下中国什么时候能在诺贝尔科学奖方面有所突破?因为最近也听很多专家在说,我国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黑格斯粒子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您能否预测一下吗?谢谢。

  2013-10-11 12:59:40

  万钢:

  你叫我预测,这确实是一个难题。首先,我认识很多诺贝尔奖的朋友,我很很敬重他们,有两个特点我印象最深:第一,他们都是长期默默无闻的潜心研究,得一个诺贝尔奖可能就要用差不多毕生的经历,三四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投身科研。有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得奖通知他的时候,他还在花园里弄花,还不知道得了什么奖。长期稳定,淡泊名利,潜心地在一个位置上持续开展研究很重要,科研需要长期积累。

  第二,要稳定的支持。我再三强调,我们不能光靠竞争,一定要有对基础前沿的稳定支持。虽然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基础研究投入,但是从国家整体上看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政府支持的持续时间也不够长,确实我们还没有这样一个技术创新项目能持续到十年以上。而基础研究,前沿探索都讲究"十年磨一剑",能够走到世界最前沿的基础研究,十年都是不够的,二三十年是常态。我们现在也看到了一些重要成果,比如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高温超导等等这方面已经有些苗头,就要稳定地支持它,绝不能心浮气燥,绝不能拔苗助长。支持一定要稳定,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千万要避免心浮气躁,这点很重要的。我这些日子也在反思一些国家,包括我们的邻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考古的问题,比如说在生命科学克隆这方面的一些问题。它也告诉我们,在一个国家快速发展的时候,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一定要克服心浮气躁,要持续稳定,淡泊名利,长期努力才能真正攀登到世界的顶峰。我相信我们现在已经有这个条件,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正在探索把握科研规律,中国人总会有一天登上世界的高峰。

  2013-10-11 13:01:47

  主持人 郭卫民: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提问环节到这里。我觉得今天是关于科技创新很好的一次交流和沟通,大家可能还有很多问题,我们也期待万部长有时间再来这里和记者朋友们一起交流。

  2013-10-11 13:11:11

  万钢:

  好,谢谢大家。应该说我们一直把媒体作为科技和社会接触的重要桥梁,需求可以通过你们得到,问题也可以通过你们发现,希望大家能多多宣传我们的科技创新成果,特别是科技人员、科学家、工程师的努力,来帮助我们寻找科技管理方面的问题,帮助我们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共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谢谢大家!

  2013-10-11 13:13:31

  主持人 郭卫民:

  好,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3-10-11 13:13:59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编辑:张晓静    
 
相关新闻
·2013年9月16日国新办就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经济政策措施举行吹风会       ·2013年8月29日国新办就《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2013)》白皮书举行发布会      
·俞正声:尽快商签两岸文教等合作协议
·孙亚夫:支持两岸民间政治对话 争取两岸关系获新进展
·国防部:台湾涉及中国核心利益 坚决反对美对台军售
·李立国:慈善领域交流为两岸合作添动力
·商务部:望台尽快完成服贸协议审议程序
·范丽青:“占中”、“台独”不得人心 绝不可能得逞
·国台办:两岸领导人会面是两岸中国人自己的事
·李克强出席东亚领导人会议
·国台办:《旅游法》将积极促进两岸旅游交流合作
·国台办:两岸经济合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