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两岸融合”遇上“思明经验”:这块试验田,如何种出“一家亲”?
2025-11-20 17:45: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中国台湾网11月20日讯 当前,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对台工作的最前沿,厦门市思明区通过“微观实践”,为宏观的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实践样本”。从“思明经验”可以看出,两岸融合不仅仅是经济的互利、政治的共识,更是社会的接纳、文化的认同和心灵的归宿。
情感融合:打造“两岸一家亲”的温馨家园
厦门市思明区两岸人才会客厅是一个帮助两岸青年人才交流融合的平台。近期,它推出十场“疗愈式”创业沙龙,应用时下流行的“芳香心理学”,为两岸青年创业者构建一个集压力舒缓、深度交流与资源对接于一体的空间。
这就是“思明经验”的特别之处,它不仅关注台青、台胞的事业成功,更会关怀创业者个人的成长与幸福。
思明台胞驿站,成立十年来坚持不懈地为台胞提供优质服务,累计服务超过30万人次,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思明娘家”。如今,在思明区的每个街道都分布着驿站的联谊点,打开百度地图搜索就可以轻松抵达。台胞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前往驿站寻求帮助。
“思明区给台胞的服务是非常温暖的,它需要时间,也需要用心去经营,这种情感的温度是我觉得最珍贵的。”在厦大台籍教师陈经超看来,情感上的融合是“思明经验”的最大特色。
此外,两岸民间社团的融合也以情感连结为纽带,成为思明区的一道亮丽风景。除了海峡两岸郑成功文化主题活动,思明区的民间交流活动也遍地开花。今年以来,思明区举办两岸传统民俗文化、寻根谒祖等各类交流活动100余场,吸引台籍知名人士120 余人、台胞3000余人来厦参访。
社会融合: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
示范区是社会治理的“试验田”,思明区勇于在制度层面进行探索,让台胞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从社会治理的“对象”转变为“主体”,实现社会层面的深度融入。
为帮助台胞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思明区为台胞享有的公共服务做了充分的保障,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积极推动在厦台胞享受与大陆居民同等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为了便利台青“登鹭”创业,思明区打造了“龙山文创园”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台青创业基地,提供低成本办公空间、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和市场资源,让台湾青年的创意和项目能够快速落地生根。
思明区“和家园”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拥有一批由资深台胞、台籍律师组成的调解员,为台胞台企提供各种法律服务。近期,台胞林女士送来一面锦旗,感谢“和家园”调委会的调解员,帮忙解决店面租赁纠纷问题,避免了漫长的沟通、诉讼过程,这让林女士觉得十分温暖。
为发挥工会组织在助力两岸融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思明区在福建省率先推动成立台胞职工联合工会,联合工会致力于动态化跟进台胞职工需求,为辖内台胞会员提供职场发展、身心健康等多元化服务,成为台胞职工在厦工作生活、干事创业坚实后盾,让台胞职工能够及时享受到贴心便利的服务和实惠。
机制融合:建立“高效协同”的服务体系
要推进两岸融合,需要有一个统筹协调机构,确保各项融合政策能够无缝对接、落地见效。“思明经验”的成功离不开一套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作为保障。
在思明区,常常可以看到“组团”服务台胞台企的协作画面。例如近期,思明区为征集台胞对“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建议,对台企及台青基地进行了密集的走访,区台办、区商务局、街道、社区,乃至高校教师一起行动,从不同角度听取台胞的意见,一起送政策、送温暖 。
从事影视业的台青小爱过去常在两岸奔波,今年她选择把公司开在了福祥海峡两岸中心。小爱说,创业不易,但思明区的政策支持和贴心服务,给了她很大的勇气。她感受到的不仅是地理位置的便利,更是被重视的安心。“有人帮着对接资源,有人听你说困难,这种安全感,比赚多少钱都重要。”
台青到思明区创业,人生地不熟也没有关系。台湾青年发展服务中心提供全流程“一键式”政策辅导,协助台青依循先实习、就业再创业的导向,帮助其寻求合适的定位。在创业过程中,该中心还会定期回访,协助解决困难卡点,一路为创业台胞保驾护航。
同时,思明区还建立了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与台商协会、台青代表的定期座谈、联谊机制,及时听取诉求,精准解决问题,让政策供给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中国台湾网、厦门市思明区台办联合报道)
[责任编辑:孙海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