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台湾·1945》,《沉默的荣耀》前奏曲

2025-11-12 08:36: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我是在往返北京与台北的航班上,看完六集纪录片《台湾·1945》的。每一集的片头音乐一响起,内心便有宛如触电般的悸动,台湾民谣《望春风》的旋律,独特的台湾风情,总能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心里浮现出“回家”的念头。忆起多年前负笈北大期间,每次搭机返台,即将降落前,航司也会特地播放《望春风》,这个曲子对我而言,意思就是“我到家了”。
  “光复”“光复”!台湾人的脱胎换骨时刻
  《台湾·1945》谈的是台湾光复的史实与史事,对于岛内的观众来说,80年前的光复,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常想起已逝的奶奶,生前讲起她小时候的故事,经历过日本殖民统治末期的她,台湾光复是其成长经历的一个重要转捩点,每每用闽南语讲着“光复”“光复”,那是不掺杂任何意识形态、没有经过任何当代经验修饰、最为真实朴素的记忆,也代表着她那一代人的真正情感。
  台湾第一位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林茂生,1945年10月25日在《台湾新生报》发表一篇《祝词》,在他看来,光复的三大意义在于:发现“我是人,是自然人”;发现“社会”;发现“国家”。我的奶奶或许学问没有他来得大,但当她讲起“光复”两字的时候,相同的感受尽在不言中。问题在于,经过80年时光流转,尤其是由于蓝绿政治人物对于“光复”的解构与虚构,当今多数台湾人完全无法体会80年前光复那一刻来临的时候,对于“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那是多大的改头换面、脱胎换骨,终于可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感受。
  一部“光复”通史,支撑历史真相的顶梁柱
  国民党谈的“光复”,是在两岸争“政权正统”的脉络之下;民进党则干脆拒谈、否认“光复”,因为他们仍沉浸在日本“战败者”的恋殖情结之中,目的是要向台湾民众宣传、制造一种虚幻的“受害者”意识。在此情形下,台湾人对于历史的了解,出现了巨大的真空,光复那些年的面貌变得无比模糊与混乱,甚至还有人出现了“我当日本人好好的,为何一夕被中国人夺走”的严重错乱。
  如此的历史真空相当可怕,也相当危险,因为不只使得台湾人背祖离宗、认贼作父,导致两岸如同林书扬、陈映真等前辈所说的“近亲憎恶”,未来还可能延续同室操戈、兄弟阋墙的悲剧。而《台湾·1945》纪录片,宛如一部名为“光复”的通史,及时地补位进历史真空中,成为一根不可或缺的顶梁柱,还原了台湾人如何沦为殖民统治下的次等存在,又如何在两岸同胞反殖追求民族尊严的共同奋斗下,得以光荣地恢复中国人身份,靠着两岸中国人的携手努力,重新建设惨遭日本殖民统治者蹂躏掠夺的宝岛台湾。
  十年前出品的《台湾·1945》,十年后回看,更觉得弥足珍贵。当时两岸交流交往热络,媒体、学界、民间的互通有无达到一波高峰。在双方的合作下,各种难得一见的珍贵档案、史料,如今已很难再留下的当事人亲身证言,都在这282分钟里完整记录、保存了下来。在台湾学术界“绿化”严重的当下,过去几位全心投入台湾光复历史研究的良心学者接连辞世,使得良知声音在台湾快要绝迹。在《台湾·1945》看到了王晓波、曾健民两位先生的身影,聆听到他们的宏音,令人感动。
  10月中旬,为了寻找一篇手稿,我专程坐火车到花莲,前往曾健民先生生前的书房。一箱又一箱与台湾光复有关的材料,分门别类静静躺在书架上,尽管已经布满灰尘,却是曾医师毕生的守候。《台湾·1945》里很多的镜头,背后都能看到曾医师的足迹,包括鲁迅作品在台湾的传播,以及大陆语言学家赴台致力于“夺还我们的语言”,都是曾医师生前着力研究的课题。我也曾替他收集、复印相关的资料,《台湾·1945》仿佛见证了在处境再恶劣的时代,永远都有少数的“历史守门员”,捍卫着历史、守护着历史,扮演着暗夜传灯人的角色。
  黑暗与光明的抉择,见证两岸人民命运与共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岛内经历了失心疯般的“去中国化”,为了营造出“反中”“抗中”“仇中”的集体氛围,台湾当政者一方面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另一方面把台湾光复“去殖民化”的真相当成抹黑的目标,诸如“镇压方言”“建设落后”“文化封闭”“文明倒退”云云。《台湾·1945》由于忠实呈现了光复那些年的真实景象,无形之中一一戳破了“台独”编造出来的种种谬论。
  当时百废待兴的台湾,既有新生,也有挑战。《台湾·1945》以史家的严谨态度,全面性地加以展现,做到了以“人”为主体,台湾人在当时的喜悦、挣扎、疑惑、期望,面面俱到。
  历史命运的安排就是如此巧妙,《台湾·1945》就像《沉默的荣耀》前奏,如果不了解光复前后两岸的情势,就不会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包含台湾人在内的无数志士与烈士,为了信仰而舍身的高尚节操,也无法深刻体会何谓两岸人民命运与共、血脉相连。走笔至此,脑海里又响起了《台湾·1945》的片头音乐,唯有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写透了那动人音符背后的深刻含义:“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作者:张钧凯 台湾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员、原乡人文化工作室执行长) 
[责任编辑:黄晓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