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从一杯茶到一座建筑 福建300多项两岸共通标准铺宽融合路

2025-11-07 14:59:00
来源:东南网
字号
  东南网11月7日报道(记者 卢金福)“制定两岸共通的美人茶标准,既是行业规范化的起点,更是推动两岸茶产业交流的纽带。”近日,《海峡两岸共通 美人茶加工技术规程》等29项省地方标准正式批准发布,将于明年1月24日起正式实施。作为规程主要起草人之一的“90后”茶人、台青彭安源坦言,标准落地将让美人茶品质与知名度再升级,推动两岸茶产业深度融合,更能吸引台青投身这片交流热土。
  两岸标准共通作为“新四通”之一,已经成为两岸融合互通的桥梁纽带和技术支撑。截至目前,福建已出台共通标准300多项,覆盖电子信息技术、农产品、服务业、新能源等领域。
  台青接棒 以标准激活产业活力
  大田县作为“中国美人茶之乡”,与台湾东方美人茶有着深厚渊源。1999年,台商彭宝法携台湾优良茶种与制茶工艺落户大田,创办当地首家台资茶企,拉开闽台美人茶产业携手发展的序幕。
  如今,其子彭安源接过接力棒,不仅将茶产业升级为4A级旅游景区,更通过“茶业鹊桥”培育两岸制茶人才,其“江山美人”茶斩获欧盟有机认证及30余项茶赛大奖,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亮眼成果。
  《海峡两岸共通 美人茶加工技术规程》由三明市大田县茶叶协会、福建农林大学、台湾省茶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等两岸单位共同起草。标准规定了美人茶加工的鲜叶原料、加工条件、工艺流程、初制加工、精制加工、质量管理等内容,适用于美人茶加工的各个环节。
  “此前两岸美人茶生产、品鉴无统一标准,给产业协同添了不少阻碍。”彭安源说,标准起草中,两岸茶人反复打磨术语表述与流程规范,只为立下行业“通用标尺”。尽管茶叶品鉴存在主观性,标准化落地有难度,但这套规则能为企业品质把控提供指引,更能助力地方品牌推广与两岸产业深度对接,未来希望能上升为国家标准,让两岸都能认可采纳。
  以标准为支撑,彭安源的茶事业不断拓展:在全国多地设有加盟商和经销商,通过参与各类展会拓展省外市场。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和快节奏生活场景,推出立体袋泡原叶茶,解决传统工夫茶耗时久的痛点;同时创新研发融合玫瑰、茉莉、栀子等花香的窨花茶,打破传统茶饮边界。
  大田县的茶产业也随之壮大,目前种植面积近10万亩,拥有加工厂1310家,全产业链年产值达40.5亿元,美人茶年产量占全国七成,带动10万从业者增收。“我们将加强技术规程的宣传推广,引导更多茶企按标准生产,持续深化两岸美人茶产业合作。”大田县茶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涂萃林表示。(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生活到产业 标准织密融合网
  标准共通的暖意,藏在两岸民众的日常里。在厦门“两岸建筑设计标准共通试点”区域,金门同胞许先生带着年迈父亲出行时倍感便捷:“这就是我们期待的厦金同城生活。”基础设施标准的无缝衔接,让“两岸一家”的熟悉感触手可及。
  在农业领域,嘉宝果的引种故事见证标准的力量。20世纪90年代,福建从台湾引种嘉宝果,今年9月,《海峡两岸共通 嘉宝果种苗繁育技术规程》实施,填补了品种繁育的技术空白,为两岸嘉宝果产业资源融合、优势互补提供支撑。
  共同的文化记忆,在标准共通中得以传承深化。今年9月10日起实施的《海峡两岸共通 妈祖祭典》标准,是全国首个以妈祖文化为载体、推动两岸标准化共通的地方标准,为两岸妈祖祭典活动提供统一、规范的技术指引,助力妈祖信俗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深化两岸社会互信、强化文化认同,为两岸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共同面临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考验。9月10日起正式实施的福建省地方标准《海峡两岸共通 闽台地区平均风速剖面模型评估方法》,是首部海峡两岸气象领域共通标准。两岸专家学者通过对比分析大陆、台湾以及国际现行的8部风荷载规范,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平均风速剖面计算方法,有效弥补了原有计算方法未考虑地形、台风等因素所存在的不足。
  平潭综合实验区气象局业务科技科副科长何捷表示,该《方法》的实施,意味着两岸在跨海大桥、高层建筑等工程的建设方面有了可供参考的标准,使得相关技术依据更统一、更可靠,从而提高协同工作的效率。
  制度保障层面,福建正加速立法护航。今年9月24日,《福建省促进两岸标准共通条例(草案)》提交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一审。这是该领域大陆首次立法,鼓励闽台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共同制定共通标准,在各具优势的行业领域开展标准化合作。
  福建提出2027年前建成两岸标准共通展示馆、两岸碳计量公共服务平台和两岸标准实施验证基地,将平台打造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两岸标准共通研究、交流、服务大平台。
[责任编辑:黄晓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