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血脉相依——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摄影奖暨第六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
2025-11-04 21:57: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展览时间: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13日
展览地点:浙江美术馆
中国台湾网11月4日讯 情感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存在。天各一方,亲情不断;栉风沐雨,血脉相连。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心紧紧系在一起。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年份,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摄影奖暨第六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如期举办。我们用方寸之艺的两岸影像交流,纪念80年前为夺取胜利作出牺牲奉献的勇士和同胞们,尤其要庆贺台湾光复80周年。这是宝岛结束割让日本历史回到祖国怀抱的重大事件,是这场胜利的重要成果。
这届两岸影像交流,大陆方的主展,邀请到了中国摄影界的大家朱宪民,呈现《台湾百姓生活》作品。台湾方的主展,则是《中国摄影学会(台湾地区)建会百年纪念展》,由理事长郭奇男等学会四人作品组成。还有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摄影奖获奖作品展和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光影瞬间、映像两岸》作品展及第七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摄影大赛作品展等。展作各有千秋,能够同场献艺,是同胞亲情的红线连接和两岸摄影人的双向奔赴,也由衷感谢浙江美术馆多年来的大力支持!

《台湾百姓生活》作品。(中国台湾网发)

《中国摄影学会(台湾地区)建会百年纪念展》。(中国台湾网发)
朱宪民是大陆极具影响力的摄影家,是中国纪实摄影的奠基人之一和重要开拓者。数十年来,他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去创作,相机对准老百姓,镜头聚焦普通人。当年范仲淹在浙江写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辞句,称颂严光(子陵)的人格和才智,打动人心,脍炙人口。穿越千年,观照现在,朱宪民是当今中国摄影界具有“先生之风”的一位。他的作品,是当代活生生的“中国百姓生活图谱”。《台湾百姓生活》是朱宪民先生在国内首次举办台湾作品专题展示。在此,非常感谢朱宪民先生对两岸影像文化交流的倾情付出和真诚奉献。

台北街头青年人,1996,朱宪民 摄。

台北,1996,朱宪民 摄。
台湾历史上数次遭遇外敌入侵和外部殖民统治,1949年后,两岸又封闭隔阂几十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两岸民间交流重启,并一度形成大交流的局面。就在这个“时间窗口”,朱宪民先生得以数度入岛创作。《台湾百姓生活》是从两岸“解禁”到大交流时期对宝岛风土人情的记录。对一位跨越长期隔绝状态入岛的摄影人,用怎样的思路和手法去创作,决定作品的厚度与价值。朱宪民先生秉持了自己一贯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以静观方式拍摄社会真实样貌,捕捉生活真情实感。如今看来,这样的坚持弥足珍贵。当那些带有猎奇性、粉饰性或主观批判性的作品褪去光环的时候,时代写实作品就脱颖而出了。朱宪民曾说,“我希望若干年后,当观者看到这些画面后了解:人们曾经这样生活过。我想,这是我作为摄影师的责任。”这份“责任”的支撑,其实是摄影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正确创作观。

台北小学校门口,2004,朱宪民 摄。

台北美发厅,1996,朱宪民 摄。

台北公园里,1996,朱宪民 摄。
聚焦平凡人是朱宪民作品的坚持。朱宪民先生深刻认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始终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作为作品的主轴。台湾曾创造过亚洲“四小龙”的骄人业绩。在他拍摄的那个年代出现的追星一族、甜品一族、有了汽车却用机车、饲养宠物、街头盲人按摩等,在现时代的国内也屡见不鲜。虽然经济发展了,但民众保持着祭祀大典、拜观音妈祖、供弥勒等传统中国风俗,还有素食、香肠、风味早点以及喝酒、吹喇叭等生活细节。细心观看这些作品,会发现其中佳作频现,特别是许多的日常,在他的镜头下转化为典型,耐人寻味。末了,会让人猛然醒悟:两岸都是中国人,同文同种同习俗,血脉割不断!

台北公园里,2013,朱宪民 摄。

野柳地质公园,2019,朱宪民 摄。
今年也是现在台湾的中国摄影学会建会百年。中国摄影学会于1925年在上海创办,后因战乱遭遇波折。郎静山等摄影前辈迁居台湾后,在岛内复会。郎静山祖籍浙江兰溪,是学会重要创始人,学会复会后曾担任长达20多届的理事长,在百岁高龄还回兰溪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对故乡的眷恋情深意切。郎静山先生是中国画意摄影的开创者,创立的集锦摄影法,融弘扬中华文化与摄影创新于一炉,为中国摄影走向世界作出了独特贡献。学会有识之士薪火相传、接续奋进,如今迎来了建会百年华诞。考虑两岸当前情势,组委会与学会共同商定,在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摄影奖暨第六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活动中,举办《中国摄影学会(台湾地区)建会百年纪念展》,让百年学会返亲出生土地,让两岸摄影人共襄盛举,共庆华诞,让郎静山先生在天之灵再回故里。学会对纪念展作品作了精心选择,创作者均为学会支柱骨干,作品既有宝岛风光,也有人文民俗,既有集锦现代传承,也有微距昆虫写真,等等,让我们可以一窥宝岛摄影的当前风貌。这个展览,要传递这样的信息:历史有连续,同胞手足亲,都是炎黄嗣,携手共奋进。

彰化县芳苑乡,蚵农大丰收,郭奇男 摄。

花莲县六十石山,金针花盛开,郭奇男 摄。

宜兰大溪,凤头燕鸥捕食,郑明辉 摄。

台东金樽,冲浪,郑明辉 摄。

南投指南宫,威猛马将军,简庆南 摄。

南投指南宫,庙会,简庆南 摄。

自然奇观,江村雄 摄。

火山口探险,江村雄 摄。
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摄影奖面向社会的征稿,继续得到两岸摄影人的大力支持,共收到来稿23718幅,且与前两届相比呈现质量不断上升的态势。投稿是对两岸影像交流的参与,是对两岸关系的牵挂,更有那份同胞情缘和情愫。在此,组委会向两岸的热心摄影人表达深深的感谢!海峡两岸中华摄影奖与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从创立之始,就致力于高举弘扬中华文化的旗帜,在两岸打造摄影的中华语境,向世界传播摄影的中国语言,秉持这一宗旨,继续砥砺前行,我们深信: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徐晓光 庄跃成,作者均系海峡两岸中华摄影奖与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组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马琳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