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中华民族认同建构与两岸融合发展”学术交流会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
2025-10-30 10:54:00
        来源: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字号
        10月29日,“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中华民族认同建构与两岸融合发展学术交流会”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交流会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主办,上海交大、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福建社科院、福师大、闽南师大等高校涉台研究机构协办。

来自海内外的上百名嘉宾参加开幕式
  自今年4月起,以“中华文化(闽南文化)在两岸的传播、传承和发展”“传播学视域下的两岸融合与发展”“中华民族抗战及光复后台湾的社会与文化”等选题向海内外广泛征集研究成果。到截稿时间,共收到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黄清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两岸文化传承发展》、北京大学教授卢咸池《科举、台湾士子与两岸会馆》、台湾博物馆原馆长施明发《福建南安翔云镇祖师公民俗信仰在台湾彰化两乡的传播与变迁》等190篇论文,并邀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王求、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副院长安峰山、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原馆长杨彦杰、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教授黄英哲、台湾资深媒体人叶鸿洲做主旨发言。
  王求副会长从自己丰富的对台宣传工作经验出发,提出当前两岸关系受“台独”势力干扰,社会乱象频发,但历史共识与民族认同仍是联结纽带。对台传播需直面特殊性,针对岛内复杂舆论生态,强化历史叙事与法理阐释,通过学术交流、青年对话等新路径,以共同抗战记忆与中华文化认同消解隔阂;未来传播策略应注重情感共鸣与价值共享,为和平统一凝聚共识。
  安峰山副院长以台湾光复 80 周年为时代背景,深入探讨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与传承以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作用。通过论证中华文化作为两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园与精神命脉的不可替代性,剖析闽台地区在民俗、宗教信仰、饮食建筑等文化层面的高度同源性,批驳民进党当局推行的“文化台独”与“去中国化”政策,主张以“五个共同”和“四个坚定”为指引,通过创新传播渠道(如新媒体)、打造文化交流品牌、深化文创产业合作等方式,增强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与传承,有效唤醒两岸同胞共同历史记忆,增进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为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与祖国完全统一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荆学民所长认为,台湾海峡两岸同胞,同种同源,但一直以来的两岸交流曲曲折折,面对台湾当局民进党的政治操弄,我们要走出过去比较单一的境界,在时间维度上,深度勾连融合中化文化的历史-现实-未来之轴,注重同两岸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空间维度上,找准中华文化在人类文化文明体系中的坐标位置,打破过去长期以来对西方文化的崇拜与迷思,超越特定意识形态的约束,在“人类命运”的高度上发现、挖掘、借鉴、传播人类文明。
  杨彦杰馆长讨论从1945 年至 1949 年,台湾光复后的文化重建以“二二八事件”为分水岭的两个阶段。陈仪主政时强力推动,设立了包括台湾省编译馆在内的各种文化机构和团体,并有一整套设想。魏道明抵台后,台湾省编译馆即被撤销,施政理念出现变化,文化重建的力度大不如前。从总的看,光复初期台湾的文化重建并不彻底,日本殖民的影响未被彻底清除,省籍矛盾依然存在,民族文化认同也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些因素对后来台湾历史的演进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视频发表演讲的黄英哲教授提出,在台湾光复初期的文化重建中,台湾省编译馆的设置是重要的一环,许寿裳及编译馆的存在不应当被遗忘。编译馆下设学校教材组、社会读物组、名著编译组和台湾研究组,旨在通过“国语”的推广、文化的研究以促进台湾同胞的心理建设。其中,台湾研究是跨领域的“台湾研究”,范围包括了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学门,是全方位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台湾学”研究。
  叶鸿洲导演则回顾并分析海峡两岸地方信仰与文化、战后发展、两岸交流下的融合形式与当代演化趋势,探讨台湾光复后,地方信仰在两岸文化传承与融合中的作用。通过关注两岸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光复以来地方信仰的发展脉络、仪式演进为兼具文化观光、社会福利与族群认同功能的多元宗教活动,尤其聚焦两岸开放交流后,地方信仰如何成为促进两岸民间互动的桥梁,揭示地方信仰在台湾光复后的历史意义,以及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潜力与价值。
  当天下午,来自海内外近五十位学者以“中华文化(闽南文化)在两岸的传播、传承和发展”“传播学视域下的两岸融合与发展”“中华民族抗战及光复后台湾的社会与文化”三个主题分组交流讨论。
  2025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作出决定,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并规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作为全国唯一一座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台湾历史渊源关系的专题博物馆举办这场学术交流会,恰逢其时。
[责任编辑:刘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