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的“台湾之盾”能否保护台湾?不能下水的“海鲲号”已给出答案
日前,赖清德发明了一个“台湾之盾”的新名词,声称要建构一个“分层防御、高度感知、有效拦截”的严密防空系统,并将在年底提出防务“特别预算”以确保其实施,明年的防务预算也将比照北约标准超过GDP的3%,并在2030年前达到5%。
绿营人士如同打了鸡血般,为这个虚无缥缈的“台湾之盾”鼓吹造势。如台军方学者苏紫云就宣称,台湾投资防务预算除了满足自我防卫需求,还能对经济产生动能的加乘效益,呼吁民众大力支持。台退役军官于北辰吹嘘说,这意味着由台湾和美国制造的飞弹将整合,使防控体系指挥管理“大一统”。台防务部门也在事后解释称,这是台军正在进行的持续性工作。
实际仍是扩大对美军购的把戏
据台湾媒体报道,在此之前,台军方各式文书或发言中从未出现过“台湾之盾”一词,只有在赖清德进行所谓“双十讲话”前几天,民进党当局高层再度施展“出口转内销”方式,找驻台外媒记者放出即将仿效以色列“铁穹”或美国特朗普政府“金穹”的风声。
赖清德如此煞费苦心地创造出这一新名词,还要搭上大笔防务军费,真的是为了所谓“保护台湾”吗?
民进党民代邱志伟的表态一语中的,他说,“这是当前美国政府对台湾最重视的课题”。而美国国务院也在不久后表示,强烈支持台湾承诺增加防务支出。可见,这不过是又要拿台湾老百姓的血汗钱,去向美国主子投诚献媚罢了。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郑剑分析,所谓“台湾之盾”其实是与美国的“金穹”计划对接,完全服务于美方战略利益。台湾自身既没有能力打造防御体系,也无法独立作战,只能不断购买美制武器,让美国军工集团大赚特赚。这不是防卫,而是自毁。
台军事体系根本无力对抗打击
对于赖清德所提出的“台湾之盾”设想,维也纳智库“开放核子网络”专家许天然、美国军事网站“战区”记者崔弗希克都分析认为,台湾飞弹防御存在生存性与机动性限制、扩充性受限、面对饱和攻击时效能不足等3大弱点,如台海发生战争,只能发挥有限的主动反制能力。
《联合报》评论指出,建“盾”所需的成本很可能是“攻台之矛”成本的数十倍,不管最后“台湾之盾”有无机会在战场上验证其防御力,在此之前恐怕早就先被财务压力拖垮。
中国国民党籍民代林德福批评,推动“台湾之盾”防务建设计划编列庞大预算,恐排挤民生经费。民众更关心生活安定与经济发展,没有安居乐业的基础,再强的防务也只是空谈。
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对此表示,相比发展防务力量,更重要的是透过对话交流、减少冲突及风险。中国国民党民代许宇甄认为,民进党当局切断两岸对话,两岸紧张升温,区域风险上升,使台湾进入准备战状态,非最佳策略。
前民代蔡正元也嘲讽说,如果大陆打台湾的话,不是只有一两百发炮弹,他认为至少五千发起跳,台军还在说我有“铁穹”、有这个有那个,用闽南话说就是“放屁狗安心”。台海军前舰长吕礼诗质疑,“台湾之盾”会不会像“海鲲号”一样,变成另一个钱坑?
台武器研发短板明显徒劳无功
提到“台湾之盾”,就不能不联想到此前被民进党当局大肆宣扬,吹嘘了近十年的所谓台湾自制柴电潜艇“海鲲号”,从项目启动以来就风波不断。在13日的“潜艇自造专案”进度报告会前,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承认,“海鲲号”还在进行“海试前的装备测试与调校”,原定的11月完成海试交艇已几无可能。当日台“海军司令部”也证实,目前“海鲲号”仍有两项主要系统尚未完成调校工作。“海鲲号”将在11月下水的计划确定“跳票”。
此前,民进党当局“潜艇自造”的重要项目之一“玉山舰”,2022年在测试时发生船舱后段大量进水,被讽刺“运输舰变成潜水舰”。而同样由台湾自研的“云豹”装甲车、“海剑二号”防空导弹和“雄风三型”反舰导弹等,也屡屡发生严重事故,品质堪忧。
可见,不管是从美国巨资购入的过时装备,还是花大力气制造的武器,都不能真正提升台军作战能力,也无法改变两岸军事实力对比。
军事专家魏东旭表示,解放军的实力对台湾军事力量构成碾压式优势,无论是制空权还是制海权,都牢牢地掌握在大陆和解放军的手中。他说,台海相关区域制空权的掌握相当重要,解放军拥有大量先进的歼-20、歼-35隐身战斗机,但台湾地区的空中力量比较老旧,连大陆隐身战斗机的踪迹都发现不了,何谈击落、进行应对呢?
所谓的“台湾之盾”并不能真如赖清德所说,可编织出一张严密防护网将其笼罩在内,只是在其执迷不悟的“台独”坟墓上又掘了一把新土。正如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所说,其甘当美国军火商的“提款机”,将本可以用来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钱浪费在购买武器、讨好外部势力上,不仅买不来“安全”,还会加速把台湾推向兵凶战危的险境。(文/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