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从安溪珍山到阿里山:茶香牵两岸,共富满珍山

2025-09-20 22:4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编者按】
  茶,是镌刻着中华优秀基因的文化符号,亦是推动乡村振兴、联结两岸情感的重要纽带。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以茶兴业,以茶富民”。打造发布海峡两岸首款融合茶之乌龙茶系列——“珍之里”,正是践行“三茶(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谨以此文,记录这份跨越海峡的茶缘,见证茶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联结两岸情谊的鲜活力量。
  中国台湾网9月20日讯(记者 孙路路)在福建安溪祥华乡海拔千米的珍山村,云雾常年萦绕着莽莽原始森林,林间错落生长的铁观音茶树,孕育出被誉为“观音韵”的典范好茶。
  这里的村民世代以茶为生,而陈春强、詹藤英夫妇的制茶故事,正以海峡两岸首款融合茶之乌龙茶系列——“珍之里”为载体,书写着两岸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华茶文化赓续绵延的岁月篇章。
  文化匠心:一脉茶缘,牵起两岸初心
  茶脉承千年,手艺藏初心。当安溪珍山的晨雾漫过铁观音茶树的枝叶,当台湾阿里山的云露浸润高山茶的嫩芽,两岸茶树从扎根土壤起,便注定要跨越山海,联结起海峡两岸的深深情谊。
  “珍之里”,让这份流淌在茶脉里的传承,有了最温柔的具象。陈家延续近百年的制茶故事,正是这传承最生动的注脚。“从曾祖父揉捻茶叶的力度把握,到父亲接手茶厂时对温度的精准把控,再到我们夫妻俩,还是捧着这口茶。”陈春强夫妇的话语里,满是对祖辈手艺的敬畏。这份“人茶合一”的坚守和制茶理念,早已刻进他们的基因、融进每一片茶叶。珍山村得天独厚的生态,更给了这份坚守最好的滋养:方圆百里无污染源的原始森林,千米海拔形成的昼夜温差,让此地的铁观音攒足了兰花香、奶香等香气,酿出独一份的“观音韵”。
图为福建安溪祥华乡珍山村的茶山。(中国台湾网发)
  这份对茶的初心,在海峡对岸同样鲜活。凌晨踏露采茶、低温慢烘锁清甜……台湾高山茶区的茶人,用“慢工出细活”的匠心成就台湾高山茶的“高冷韵”。“我们虽与大陆的茶人隔海相望,但是‘尊重自然、守护本真’的想法都是一致的。”与陈家合作多年的台湾顺记茗茶负责人钱芳照,道出了两岸茶人深埋心底的文化共鸣。
  有趣的是,虽隔着一道海峡,大陆茶山孕育的醇厚茶韵却与台湾高山茶的“高冷韵”天然呼应。“台湾高山茶颗粒圆实如珠,三叶一芯紧紧包裹,带着豆香的清甜。而我们安溪铁观音呈‘蜻蜓头、青蛙腿’之态,有着山野间的绵柔回甘。”詹藤英向记者介绍道,两种茶形相似、味相融,“从融合适配性来看,无论是口感层次还是茶性协调度,都有优秀的表现”。
  正是这份两岸茶人之间的共鸣与茶性的天然互补,让陈春强夫妇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让闽南珍山茶和台湾高山乌龙茶在同一杯茶中相融。“就叫‘珍之里’吧。”詹藤英捧着一把小小的茶叶说,“‘珍’是安溪珍山村的根,‘里’是阿里山的情,一片茶叶,要把故土的记忆和同胞的心意都裹进去。”就这样,“珍之里”,把这份看不见的茶脉,酿成了一盏可品的茶汤。这杯中,有兰花香掺着果香的甜,有安溪与阿里山的相遇,有两岸记忆的交叠。
  “这茶里有福建的味道,第一口就让我想到了珍山的茶。”长居菲律宾的老华侨柳万安博士,在知道“珍之里”这款茶之后,便第一时间线上联络盼能一品茶韵。“他对祖国的这份真心,让我十分感动。”詹藤英说,这正是中华茶文化能联结人心的最好证明。
  产业赋能:十月、十年,酿一杯“融合味”
  作为福建省茶叶版图的重要一员,安溪珍山的茶产业发展,离不开全省茶脉的滋养——从武夷山大红袍的千年工艺传承,到闽台茶人多年来在品种、技术上的交流互鉴,福建各地浓厚的两岸融合气息与茶产业经验积累,为“珍之里”的诞生埋下关键伏笔。“去年我们曾到武夷山考察,那里茶人一句‘两岸茶同源’的认同,更坚定了我们研发融合茶的想法。”詹藤英的回忆,道出了“珍之里”诞生的产业底色。
  “珍之里”的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难题出现在烘焙环节——台湾茶形态紧实,而铁观音质地相对松散,若同炉烘焙,极易出现“外焦内不透”的窘境。浪费好茶不说,更会破坏茶的本味。
  那段日子,珍山茶坊的灯常常亮到深夜。夫妇俩守在烘焙炉前,拆了一批又一批的台湾茶,逐叶剥离茶心与次叶,只保留最精华的单叶,既提升香气集中度,又减少烘焙阻碍;烘焙温度与时长更是反复调试、细致入微,只为锁住台湾高山茶的清甜,激发铁观音深藏的乳香与花香。“两种茶叶的结实度不同,需要的烘焙火候和时间也不一样,得分开烘焙。”詹藤英解释道,每一次调整,都是对一片小小茶叶的深度揣摩。
  待两种茶叶都达到最佳状态,再根据茶叶特性动态调配。“调配比例并非固定不变的,我们会根据不同山头的茶调整比例,比如咱们这边有‘大山头’‘小山头’‘小山丘’,台湾茶也有梨山、阿里山等不同产地,每个地方的茶香气和甜度都不同,得反复试、反复配。”有时是珍山“大山头”的醇厚占80%,搭配阿里山的清爽;有时是梨山的果香与珍山“小山丘”的绵柔相融……每一款“珍之里”几经斟酌的动态拼配比例和兼具复合花香与野果甜韵的独特风味,都藏着制茶师对茶性的极致理解和精准把控。
  研发过程中,也出现不同的声音。“有些喝了几十年珍山茶的老茶客,觉得珍山铁观音本身就已经很好了,没必要做拼配。但更多人支持我们做这款两岸融合茶,觉得这是两岸茶产业的创新尝试、能出新品。”面对争议,陈春强夫妇也没动摇,“都是好茶,不试试怎么知道能不能融合出惊喜?”
  经十个月摸索,惊喜最终如期而至。2025年8月,第一批“珍之里”样品出炉后,厦门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专门举办了一场品鉴会,评茶专家轻啜一口,便纷纷称赞,“‘珍之里’外形紧结厚实,内质香气馥郁、层次丰富,喉韵如溪流绵长,是一款可遇不可求的好茶”。
  工艺的突破与创新不仅获得评茶专家“1+1>2”的赞誉,更难得的是,“珍之里”让两岸融合发展的理念结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从“守正”到“创新”,“珍之里”的香,不仅飘向了海峡对岸,更浸着珍山村日子里的甜。
  十年前的珍山村,还是福建省重点贫困村。高海拔、原始森林覆盖的优质生态,虽为茶叶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但15公里的进村路仅2.8米宽,狭窄的路面让货车难以通行,再好的茶也难出深山。
  村庄的改变,始于第一书记蔡奋山的到来。“蔡书记驻村后,第一件事便是将公路拓宽至6.5米,打通了茶叶外销的‘生命线’,我们特别感恩。”詹藤英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难掩激动。“后来,珍山村便开始迎来全方位的蜕变。”
  “村里成立教育基金会,我们邀请北京等地的茶友支持,帮着改善学校设施、资助贫困学生。”詹藤英介绍,陈春强正是基金发起人之一。不仅如此,夫妇俩还牵头成立珍山村合作社,带领茶农从源头抓品质——每一批茶叶均经检测,确保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破解了“铁观音农残”的市场质疑。
  如今的珍山村,早已成为茶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典范:珍山茶不仅成为部分知名企业的定制茶供应商,还走进了一些知名高校,茶品销量逐年增长;村里曾经的泥路变成了水泥路,农房旁建起了茶旅体验区,游客既能体验采茶、制茶的全过程,还能走进翰林楼、万全楼、珍山家庙、陈万策祠,触摸珍山村的深厚历史底蕴。
  曾经的贫困村,凭借生态优势和茶产业活力,跻身“福建省最美村庄”,走出茶旅融合新路径。茶香里,飘着的是共富的希望;茶农的日子,也随这缕茶香愈发红火。
图为福建安溪祥华乡珍山村的茶山。(中国台湾网发)
  科技助力:一杯清茶,点燃两岸共富希望
  不添杂味,不逐速成。“珍之里”的成功,离不开珍山村的蜕变,也离不开茶科技的助力——不是复杂的设备,而是对传统工艺的精准优化。
  “我平时喜欢钻研不同茶类的工艺,了解各种技艺的长处和特点,融合到铁观音的制作过程中。”陈春强说,此次有机会深研台湾高山茶的制茶工艺、制作融合茶,“融入了现代科技与传统经验,最后针对台湾茶与铁观音的‘烘焙矛盾’,总结了一套针对两岸融合茶的烘焙方案”,“也就是‘分炉烘焙’”。分炉烘焙的精准控温,为传统制茶工艺注入了现代活力,既解决了融合茶研发的核心难题,也为传统茶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一杯“珍之里”,盛满安溪的峦岫清芬与阿里山的云岚灵秀;一座珍山村,见证茶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共富路径。9月的北京,第六届“920就爱你”海峡两岸电商科技文化节正式开幕,海峡两岸首款融合茶之乌龙茶系列——“珍之里”在开幕式上惊艳亮相。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两岸茶人的匠心,更是闽台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当两岸青年在直播间共品这杯茶,当微短剧讲述它从茶青到成茗的历程,人们尝到的,不只是兰花香与花果香的交融,更是“人在草木间、两岸一家人”的深厚情谊。
  “我们花了将近十个月的时间研发‘珍之里’,能成功很开心。希望全国各地、甚至全球更多人能够尝到这款茶,带动同行、家乡以及安溪的茶农一起发展,让大家在茶产业创新上更有信心。”陈春强夫妇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从一杯茶开始,传递两岸同胞的相爱情谊”。
  云雾又漫过珍山村的茶山,阳光穿透晨雾洒在茶叶上,泛着细碎的光。陈春强夫妇常说,“我们接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心里装的、手里做的,只有这杯茶。”可正是这份纯粹的匠心,让他们用一片茶叶,架起了跨越海峡的桥梁。
[责任编辑:房琳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