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13载的海青荟,见证了两岸青年双向奔赴
2025-08-15 16:07:00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延续13载的海青荟,见证了两岸青年双向奔赴——
“在福州,我们找到了梦想和舞台”
“我发现了一张新合照,发你看看。”“福州的鱼丸我还没吃够,下次一定带我去哦。”“还有啊,你答应我的棒球课,可别忘了!”……一周过去,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的热度仍在两岸青年之间持续。微信群、朋友圈、视频通话里,他们跨海续聊,从比赛的喝彩到夜谈的笑声,从乡村调研见闻到创业对接计划,一幕幕青春瞬间被反复回味。
在福州,这场延续13年的青春之约,从一次次面对面的交流,升华为心与心的贴近,早已成为最具吸引力、号召力、影响力的两岸青年交流“金字招牌”。今年,约1300名台湾青年跨越海峡,与大陆伙伴齐聚八闽大地,在20多项涵盖文化研习、创业对接、体育竞技的活动中畅叙情谊、共话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怀两岸青年成长成才,强调“两岸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续写中华民族历史新辉煌”。近年来,福州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行城市,全力打造台胞台企台青登陆的第一家园,越来越多台湾青年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窗口
初遇大陆的印象
去年,台湾青年何育丞心里生出一个强烈的念头——“我要去大陆。”今年8月,他终于如愿,通过海青荟的两岸青年农文旅产业创新研学营,首次踏上大陆。青山绿水在眼前铺展,历史文化故事在耳畔流淌,他一路记录下见闻与心绪,“回去以后我要分享给家人朋友听。”第一次的亲历,让曾经的想象有了温度与触感。
和何育丞一样,许多台湾青年对大陆怀有好奇:真实的大陆是什么模样?这里的生活有多便捷?发展节奏如何?以青年为主角的“海青荟”用一场场活动作出回答——霹雳舞大赛的节拍、马术邀请赛的跃动、棒球交流营的击球声、跳绳锦标赛的喝彩……丰富多彩的体验,让两岸青年心与心贴近,彼此的距离在笑声和汗水中悄然缩短。
生活里,他们遇见暖意。第一次来大陆的台青王秋闵特地办了一张大陆银行卡,体验电子支付、网约车、外卖等服务的便利,还不忘打趣:“我长胖了5公斤。”比这些更让他记住的,是在陌生街头的那份熟悉感——“遇到困难,总有人第一时间帮忙,把我们当自己人。”
赛场上,他们以技会友。台湾运动文化教育发展协会理事长吴锡祥此次带领44名台湾青年参访,其中29人是“首来族”。“在平潭的慢速垒球交流结束后,台湾青年和大陆队员在场地边聊了很久,从球技聊到生活,还约了下次再聚。”
企业间,他们看见机遇。台湾青年博士胡宗智参加第三届“好年华 聚福州”闽台青年人才研学营,理工科背景让他对科技产业的最新动向格外敏感。“来之前,我在社交平台上看过不少关于大陆的资讯,但真正踏足这里,才发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当白天的日程结束,返回营地的两岸青年依旧兴致不减。兴趣就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交流的门锁,音乐、美食、游戏、动漫、体育等话题,让两岸青年在同吃同住间,彼此很快找到共鸣,笑声与故事交织成夜色里最温暖的背景音。
说起两岸青年的交流交往,台青成家荣的感受颇具代表性:“近年来因为自媒体的崛起,更多台湾年轻人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了解大陆人的日常生活,也懂抖音上的热梗,我们共享着同样的社交语言,天然就有成为朋友的基础。”
两岸青年之所以互相吸引、“可聊的很多”,是因为两岸共同的文化基因,这也是海青荟的深层内核。今年海青荟精心设计了52项活动,其中26项为文化交流活动。
在“烽火同声——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青年合唱快闪活动”中,两岸青年共同唱响《长城谣》《毕业歌》《归来》等歌曲。“《长城谣》这首歌中对故乡的思念,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精神很触动我。”台湾青年李玠融说,自己在眷村长大,从小听爷爷讲抗战故事,此次与大陆青年交流音乐、共同表演,觉得亲切而熟悉。
从心中的“想去看看”,到脚下的“走过一遍”,海青荟搭建起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让两岸青年在共同的文化根源中找到共鸣,也在交流中发现新奇与魅力。一次次青春之约,增进了友谊,累积了互信,留下了美好回忆,也为日后携手打拼打下了深厚基础。
心桥
交流实践中成长
从第一次踏上大陆的好奇,到一次次主动报名、频频回访,越来越多台湾青年在海青荟的舞台上,把青春故事写成跨越海峡的长卷。
第一次参加海青荟,李兆祥只是抱着“来看看”的心态;如今,他已是第三次来到大陆,还与福建跨界自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下就业意向协议。对他而言,台湾乡村治理起步早、经验丰富;大陆有政策和资金支持,乡村建设步伐更快,“毕业后想投身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把两岸优势结合起来。”他的选择,是从旁观到参与、再到融入的生动注脚。
同样的转变,也发生在卢卉媗身上。学空间设计的她,去年在大陆短暂停留总觉意犹未尽;今年,她一待就是一个多月,从三明岩前镇的地景艺术,到福州苍霞社区的调研路演,从图纸到落地,从创意到实践,她真切感受到大陆乡村振兴的力度与温度,也更坚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原来,课堂之外的大陆,是一片可以施展才华的热土。”
赛场和舞台,同样是交流的热土。来自金门的14岁选手郭宜家,已连续三届参加海峡两岸(福建)青少年马术邀请赛。为了这次比赛,她练习了一个多月,“大陆选手勤奋、经验丰富,希望能互相切磋,学到新技巧。”而在霹雳舞大赛上,台湾筑梦者舞团的哈利已连续三年带队参赛。对他来说,街舞不仅是竞技,更是沟通,“比赛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有些舞者还会将中国功夫元素融入动作,颇有新意。”
当他们从第一次的好奇到多次的参与,这段经历并不会在返程的那一刻画上句号。它像种子一样慢慢生根发芽,这些常来大陆的青年,回到台湾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答案就在他们的故事里。6年间5次参加海青荟的林同学,从本科生成长为博士生,也从社团长走到学生会会长,这次带动50多名台青一同前来。第二次参加海青荟的吴同学,今年早早化身“推广大使”,在岛内推介活动、收集报名信息、解答疑问。他们已经不只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
即便未能到场,关注依旧不断。两年前来过的赵同学,今年因行程未能参加,但在台湾准时打开海峡青年连心汇的直播,每有新报道就第一时间转发朋友圈,还推荐大陆同学来参加。“海青荟已是两岸青年的金字招牌,相遇相知、交流交融的故事不断上演,这里能让梦想落地。”他说。一个人可能缺席,但情感不会中断,这种跨越海峡的牵挂,恰是交流最深的回响。
故事还在继续。对越来越多台湾青年来说,海青荟不只是一场活动,更像一座桥——走上去的人会带回满载的回声,也会把这些回声传得更远。他们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带回岛内,带动更多台青参与两岸交流,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更多青春活力。
舞台
共绘融合的未来
台湾青年之所以如此积极,是因为“登陆”能够帮助他们开阔眼界、自我提升,追梦、逐梦乃至圆梦。
“除了机会,还有保障。”台青王嘉程这样总结自己的感受。即将博士毕业的他,今年再度来到福州,走进人才驿站,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岗位需求。这是他第二年参加闽台青年人才研学营活动。“和其他城市相比,福州的政策更务实、更精准,让人觉得踏实。”对他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求职交流,更是一次对未来生活的确认,在这片土地上,他看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如果说王嘉程的选择是在“寻找”中发生,那么黄雅各的决定则源于“确定”。这位台湾少数民族歌手、音乐人几年前与两名大陆青年组建乐队,足迹遍布福建各地。今年3月,他的家庭添了新成员。9月,他计划把妻儿接来福州团聚。今年海青荟发布了2000多个面向台青的优质工作岗位,他笑着说:“这些政策太好了,太太曾是台湾护理师,还精通多门外语,肯定能很快找到合心意的工作,一家人能在这儿安稳生活。”
机会让他们留下,深度参与让他们扎根。台青王怡雯坦言,“神秘”曾是她对“政协”多年来的印象。来到福州之后,作为新闽清人,她旁听了今年的县政协会议,这片热土给了她更广阔的舞台。“我跟大家谈到了一些对闽清文旅产业的建议。”王怡雯说,这些建议源自此前与乡镇干部多次的深入讨论,“感觉和想象的很不一样”。
在闽清县三溪乡溪源村,王怡雯团队的第一个乡建乡创项目落地了。“游客服务中心为什么要建在这里?”“百年油坊怎么改造?”……她与基层干部、村民围坐一堂,探讨村庄未来。她说,这里的民主协商不是走形式,而是让每个声音都能被听见,每个合理的建议都能被落实。这种双向奔赴的协商民主精神,也让乡建乡创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也让她的心扎得更深。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随着两岸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台湾青年在福州找到了人生的温暖港湾。作为一座青年友好型城市,在当天活动中,福州市还发布了支持建设“海峡青年发展型城市”第二批举措,持续优化台青在创业、教育、交通、婚恋、文旅等方面的服务配套,推动青年发展政策从“有”到“优”,从“覆盖”到“提质”。
同时,福州、北京、重庆等17个城市启动“海峡青年发展型城市”共建合作,并发布了一批“研学游”精品线路和优质就业实习岗位。未来,这些城市将共同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大力度上推动两岸青年互学互鉴、同心同行。
两岸同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福州将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持续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让更多台湾青年愿意来、留得住、融得进、发展好,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上追逐梦想、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责任编辑:黄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