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民族历史,连接两岸血脉,听三代台胞讲述抗战印记
2025-08-14 09:08:00
来源:环球网
字号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丁雅栀 陈子帅】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面抗战开始后,许多台湾同胞奔赴大陆,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3位台胞,他们中有的较为年长,其父亲曾到大陆参加抗战;有人正处中年,通过历史研究知晓更多抗战故事;还有人很年轻,在大陆求学,被大陆年轻人的家国情怀所感染……在他们看来,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弘扬先辈精神,为两岸和平而努力,是永不能忘的重要使命。
“我父亲小时候到大陆参加抗日”
高峰今年65岁,是北京市台联第十届理事会会长,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父亲高仲明到大陆抗日的故事。高仲明1929年出生在台北的一个小乡村,小时候生活条件很差——在日本殖民台湾时期,台湾满目疮痍。在物资上,从盐、火柴到大米等,台湾人只能得到日本人1/4的配给,“是二等公民”。为了谋生,高仲明跟随父亲来到大陆。
高仲明13岁加入台湾少年团,少年团虽提供食宿,但当时物资匮乏,团员们没有布鞋只能自编草鞋,草绳勒得满脚血泡。这些台湾少年兵不直接作战,而是通过歌声和戏剧宣传抗日。每到一地,当地百姓见到这群“台湾小娃娃”参加抗日都非常热情,甚至拆下自家门板为他们搭舞台。“尽管生活艰苦,但集体中的温暖与社会认同让他们备感光荣。”
在宣传抗日的路上,高峰的父亲经历过许多惊险时刻。“后方常有追兵的枪声,天上还有敌机盘旋。最危险的一次,炸弹就落在他们木板房旁边,差一点就击中他们。”高峰回忆父亲的经历说道。
父亲曾对高峰说:“你看,我走了这么多路,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因为我始终记得——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受父亲的影响,高峰一直在做推动两岸交流的工作,从1997年到2023年,高峰在台联任职。他告诉记者,他在台联工作的20多年里,深刻感受到台湾青年对中华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视,“但由于台湾当局的一些错误宣传和教育,台湾青年对大陆的实际认知程度不够。”他建议更多台湾青年来大陆,“如果像我父亲一样,来到大陆并有了一段值得铭记的经历,他们就能更好地感知自己的发展方向。”
“台湾教材严重失实”
“为什么现在台湾教科书关于抗日战争的内容那么少,并且没有反映历史真相?”从事台湾文史研究工作的台湾学者许陈品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呼吁,要让所有台湾人学习、铭记这段“中国人的共同历史记忆”。
许陈品今年40岁,他1997年上初中,2000年上高中,和大多数台湾学生一样,一开始对抗日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当时用的还是更早版本的教科书。那些旧教材关于抗战历史的内容很详细,课时也相对较长,然而现在的教材被精简得非常多,内容非常简略。”许陈品告诉记者,台湾2019年开始施行“108课纲”,受课纲影响,教材中关于抗日部分的内容严重失实。“现在的课纲不再使用‘日据’等表述,忽略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本质。”
许陈品还提到,如今浙江金华、福建武夷山等地有台湾义勇队的抗战遗迹,“台湾人要到这些地方亲自看一看,感受那段历史的重要性。只有让更多台湾人知道台湾人在大陆的抗战事迹,两岸的联系才会更强。”2003年,许陈品在高中毕业的暑假第一次来大陆旅游,“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来过大陆很多次,给我们讲过大明湖、杭州西湖,还有诗词里的白堤和苏堤。2000年左右的台湾电视节目里也会播放大陆的山川和人文风景,让我心生向往。”如今许陈品已在大陆定居,看到了更多台湾教材、电视节目中没有的真实大陆,他建议更多台湾学生来大陆看看。
影视剧是好媒介
正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研究生的陈恒毅来自台湾,他坚定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抗战精神所体现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是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两岸青年都应该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25岁的陈恒毅已经在大陆接受了6年的法学专业本科和硕士教育,他曾在上海虹口区这一革命老区念书,也参观过四行仓库等上海抗战遗迹,这些都让他对抗战历史有更多了解,“在抗战中,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共患难、共进退,这些故事和精神激励着我。”陈恒毅说。
在台湾,陈恒毅身边的年轻人对这段历史有不同认知。据他介绍,有些台湾年轻人对抗战历史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但也有一部分年轻人,受台当局近年来“去中国化”教育影响,对这段历史的认知较为模糊,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历史告诉我们,团结才能强大,分裂只会带来苦难。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有责任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这段历史。”陈恒毅认为,想让台湾的年轻人了解到真实的历史,电影是一个好媒介。“台湾年轻人普遍很关心大陆的热点话题,这个暑假上映了几部抗日题材电影,如《南京照相馆》等,肯定有台湾青年愿意去看。” [责任编辑:黄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