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跨海而来,两岸同潮一脉
2025-08-12 14:26:00
来源:人民网
字号
八月的福建福州,榕荫如盖,热情似火。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以下简称海青荟)如期而至。在这场盛大的两岸青年“嘉年华”上,超过1300名台湾青年和嘉宾“跨海而来”。
这场青春的盛会,牵动着两岸青年的心。“荟”寓意两岸青年智慧与活力在此汇聚交融,两岸青年在文化体验中交流交往,在体育竞技中互学互鉴,在实践共创中相交相知。
寻根:血脉归途连根脉
“爷爷,我们替你回来了!”不久前,当双脚真切地踏上故土,喝到爷爷日思夜想的胡辣汤时,台湾女孩翟翟和她的父亲都热泪盈眶。翟翟说,台北到郑州的直线距离1313公里,翟家走了三四代的光阴才抵达。
他们找到了100多年历史的翟家祖宅,更见到了父亲素未谋面的兄弟。相见的一瞬间,翟翟的父亲和大伯抱头痛哭。“大伯和爸爸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了,这是他们兄弟俩这辈子第一次见面。”翟翟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我们不再是没有‘根’的人。”
在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连心汇(以下简称海峡青年连心汇),翟翟在河南老家的亲人也来到了现场,亲手将象征“根扎故土”的灶心土交到翟翟手里,“带到台湾,把‘根’扎下来”。从河南老宅到海峡对岸,翟翟和父亲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这是血脉深处无法割断的乡愁。
翟家的寻根故事,是跨越海峡、穿透时光的深情呼唤。血脉的纽带,总在牵引着离散的亲人重聚故土。
2021年,台青林彦辰、林冠廷两兄弟仅靠半张泛黄的族谱,在福建成功寻亲。去年,他们又带着父亲与叔叔回到祖籍地,让两岸的家人重新恢复了联系。家中兄妹三人也相继考入北京大学,圆了爷爷生前的未竟之梦。
在海峡青年连心汇活动现场,林家两兄弟将族谱的仿真件赠送给了福建省档案馆,希望完善闽台档案资料,让这段记忆成为两岸同根同祖同源的见证。
去年,《福建省闽台关系档案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大陆首部文化领域的涉台专项立法。“一张族谱连接着两岸的昨天与今天,更通向无数个回家的明天。”在现场,福建省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说。
在这场青春盛会上展现的故事,是两岸家庭跨海寻根的缩影。无论时光流转、山海阻隔,那份植根于共同文化、共同血脉中的认同与归属,始终是连接两岸同胞最坚韧的纽带。
登陆:跨海筑梦新家园
从思乡的归途到梦想的彼岸,两岸之间还发生着很多奋斗的新故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台湾橄榄球教练康永明结识了福建省橄榄球协会会长,对方盛情邀请他到福州推广橄榄球运动,康永明决心“试试看”。
来福州之后住哪里?有没有稳定的工作?小孩的教育怎么解决?
好在福州的政策“很给力”,康永明很快安下小家——福州建设海峡青年发展型城市的优质政策,让他一到福州就顺利申请了免租房;更令他欣喜的是,短短两个月内,他就为儿女找到了合适的学校入学。与此同时,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去年7月,康永明带着妻儿,从台湾新竹搬到福建福州。“人生就像比赛一样,重点不是起始的位置,而是要有足够的勇气向前。”康永明笑着说。
康永明不是个例,许多在大陆“扎根”的台青正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精彩的“登陆”故事。
“第一次在路上看见自己设计的汽车迎面驶来,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台青陈炳均讲述着自己跨海追梦的故事。25岁才开始学设计的他,在自己的努力下,加入了广汽集团,以汽车设计师身份,主导设计了一款全新改款车型,“把梦想驶进现实”。
“来大陆的选择没有错!”台青朱婉宁在大陆实现了梦想。“2015年海南航空首次在台湾招募乘务员,有3000人应聘只选50个,我很幸运地被选中了。”朱婉宁自豪地说。工作10年,飞行700万公里,她用自己的努力画出了一张“空中追梦地图”。
会场内,两岸青年鲜活的身影跃动: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的青年设计师,分享了敦煌石窟数字化信息采集与转化利用的经历;台湾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锋青年,分享了移动机器人研发推广的奋斗历程;嫦娥六号任务工程总体青年突击队代表,讲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采样的故事……
会场外,青年们的目光投向未来星河,融合之路更显壮阔:海峡乡建乡创系列活动上,两岸高校师生共话文化传承与乡村建设;两岸融合特教人才研学营中,专家学者、特教从业人员及心智障碍青年代表共同探索融合教育新路径;两岸大学生领袖营中,青年学子进行深度的文化探索与交流……
从体育场上的拼搏到实验室里的求索,从文化传承的匠心到科技前沿的突破,两岸青年都在以同舟共济的勇气、携手同行的智慧,共同描绘着融合发展的壮阔图景。
探索:双向奔赴见共鸣
跨越海峡,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踏上大陆这片热土,在探索与实践中亲身体验这里的风土人情与发展脉动。
台湾学生小钟对参加这次海青荟感到很兴奋:“之前就有耳闻参加这个活动能跟很多大陆的同学交流,所以这次得知有机会能来,我马上就报名了。”
在两岸大学生领袖营,小钟和其他两岸青年一起体验了湄洲女服饰、惠安女服饰、蟳埔女服饰、三条簪等福建传统服饰。把文化“穿在身上”,并通过走秀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对她来说“是很特别的体验”。“拍了很多好看的照片,在体验这些传统服饰的过程中也对福建先民的生活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小钟说。
如果说文化体验让青年们触摸了历史的温度,那么深度参与在地发展则让他们感知到时代的脉搏。
台青王怡雯坦言,“神秘”曾是她对“政协”多年来的印象。来到福州之后,作为新闽清人,她旁听了今年的县政协会议,这片热土给了她更广阔的舞台。“我跟大家谈到了一些对闽清文旅产业的建议。”王怡雯说,这些建议源自此前与乡镇干部无数次深入讨论,“感觉和想象的很不一样”。
闽清县三溪乡溪源村是王怡雯团队在福建的第一个乡建乡创项目。“游客服务中心为什么要建在这里?”“村里的百年油坊要怎么改造?”……在溪源村,王怡雯和团队走进每家每户,与基层干部、村民围坐一堂,共同讨论溪源村的未来。她直言,感受到民主协商的精神让每一个村民的声音都被听见,每一个合理的建议都被认真对待。这种双向奔赴的协商民主精神,也让乡建乡创焕发出蓬勃的新生。
两岸青年在大陆的探索之旅,远不止于“看”与“听”。他们在共同的探索中,不仅增进了对彼此的理解与情谊,更在携手解决实际问题、共创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那份同根同源的温暖与共鸣。
跨越海峡的,不仅是绵长思念,更是扎根当下、共创未来的磅礴力量。正如主题曲《青春海峡》所唱:“一起向前吧,去迎接胜利的曙光,在华夏大地拼搏,为青春呐喊,让中国梦绽放海峡!” [责任编辑:黄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