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招生难困境?台湾教育界应放眼大陆
据台湾东森新闻等媒体报道,又一间台湾大学敌不过“少子化”趋势即将倒闭,学生被安排转校,而教职工则面临失业。
据报道,1977年创校、位于花莲的大汉技术学院,将于今年8月正式退场。目前共有285位在校生,其中263位接受分发,扣除162名应届毕业生,剩余101名学生将转至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及佛光大学,继续完成学业。
停办潮冲击岛内学校
办学遇到困难的岛内学校还不止于此。近年来,受“少子化”浪潮冲击,不少招生条件不佳、办学经费不足的学校,面临减招甚至倒闭风险。仅在今年,就已经有彰化大庆商工、苗栗大成高中、台南凤和高中、台南新荣高中、嘉义协志工商、高雄高英工商等多所学校纷纷闭校,其中不乏在当地有高升学率的明星学校。近年来停办的高校也不在少数,如台湾首府大学、中州科技大学、明道大学、环球科技大学、东方设计大学、大同技术学院等。
招生难,成为岛内许多学校面临的困境。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统计,2024年全年有22所学校停招或停办,包括9所小学、1所初中、8所高中、4所高校。
“少子化”是主要原因
据台当局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岛内学龄人口和总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台湾人口结构面临“少子”及高龄化的考验。各类学校的学生总数已连续多年下降,2023年学生总数为404.2万人,比5年前减少了6.5%,毕业生人数则减少了13.1%。有校长哀叹,连组织接力赛跑都要不够人数了!
到2040年,岛内各年龄段入学人口都将大幅下降,小学降幅为34.9%-43.7%,初中41.6%-44.7%,高中27.7%-31.8%,大学27.8%。由此可以预见,岛内学校停办潮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除此之外,由于受到民进党当局的高压控制,台湾高校的科研实力逐年下滑,逐渐失去与大陆高校竞争的优势。台生赴陆求学人数呈现快速攀升的走势,连大陆台商子女台湾也不将台湾高校作为优先选项,更多人选择留在大陆升学。
台湾教育界呼吁扩大对大陆招生
面对日益萎缩的岛内生源,台湾教育界关于扩大对大陆招生规模的呼声一直不减。自2011年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读以来,陆生在台的巅峰期曾高达4万余人,不仅补充了岛内生源,两岸学生也在交流中加深了彼此的感情。
2020年4月,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两岸关系形势影响,大陆暂停各地学生赴台就读,迄今一直未能恢复。日前有消息称,台湾有关方面正研议让第三地陆生来台就学。对此,台湾陆委会表示“乐见并配合”,但并未有实际行动。
静宜大学监察人陈振贵表示,陆生是两岸和平的天使,他们来台可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台生到大陆就学,也有相同功能。他呼吁台教育主管部门增加采认大陆高校学历,可开放各校招收陆生、多元入学,均有利民间交流。
中国国民党民代翁晓玲表示,受“少子化”冲击,台湾高校尤其私立大学非常渴望招收陆生,而大陆学生素质大多不错,两岸又没有语言及文化的隔阂,赴台后都能很快融入台湾社会,希望民进度当局对陆生展现更多善意。
民进党当局对陆生赴台就读重重设限
多年来,大陆方面为台湾学生在大陆就读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为他们提供与大陆学生同等待遇,台生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与之相反的是,民进党当局对陆生赴台就读进行各种不合理限制,给予不公平对待。
疫情期间,民进党当局对陆生返台就学进行诸多不合理的限制,如延迟陆生回台就学时间、不给予防疫旅馆补助等,处处为难陆生。不久之前,民进党当局禁止岛内与大陆10所高校交流合作,近日又将所谓“国安、机密、核心关键技术项目”等涉及到的学校系、所纳入2025学年陆生招生管制,将教育作为操弄两岸意识形态对立、“抗中保台”的工具。
正如国台办发言人所说,在当前严峻的台海形势下,面对种种冷眼相待、冷言冷语,大陆学生为什么要忍气吞声赴台就读?他们的家长能放心吗?民进党当局如果真心希望陆生赴台就读,就应该尽快改变错误做法,切实保障在台陆生的权益。
台湾教育界应该反思,是要随民进党当局“抗中保台”的招数继续起舞,把路越走越窄;还是以开放和善意与大陆教育领域加强交流合作,走出一条两岸学术科研振兴之路?(文/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