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两岸寻亲寻根,每一步都是“归途”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第一次感觉到,我跟大陆联结得这么强。”台湾时事评论员郭正亮回到祖籍地漳州角美祭祖,在当地族亲的簇拥中情绪高涨。近日,《失散百年 断线重续——郭正亮寻根之旅》播出,为两岸寻亲寻根系列公益纪实节目《艾在归途》第一季画上句号。
一档应台胞诉求而生的节目
“能够动用的人脉关系我都动用了,我的挫折感是非常深的。70年来,我没有见过家乡人,年纪大了,我才感受到什么是‘叶落归根’。我必须要了解一件事:我究竟从何而来?这一次,算是我最后一次的寻亲之旅吧。小艾,我要把寻亲的任务委托给你。”
这段发自肺腑的委托,是已故台湾时事评论员张友骅,生前向福建省政协委员、《艾在归途》制片人艾珂竹发出的。他是《艾在归途》第一期节目的主人公,苦寻祖籍地30年而不得,到了古稀之年越发觉得时间紧迫。
他不是向艾珂竹提出寻根寻亲请托的第一人。
“福建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我们时常能够收到台胞的寻亲求助,大量台胞都仅知道自己的祖籍在大陆,却一直找不到寻根谒祖的渠道,”艾珂竹说,“我将台胞寻亲的背景资料与情况进行整理之后,向福建省政协提交了提案:希望能够建立统一便捷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台胞寻亲平台,打造多部门协同办理的运作机制,为这些想要找到亲人、家族、宗祠的台胞提供服务。”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艾在归途》诞生了,以10段真实的寻亲、寻根故事,直观展现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除了张友骅、郭正亮、蔡正元、黄安、李孔智、游智彬、刘乐妍等两岸知名人士外,还有福州高新区江口宋、水西林的台湾宗亲,以及“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台青王天山等,都在节目组的帮助、见证下实现了寻根谒祖的心愿。
“在拍摄中我们意识到,许多寻亲的委托和意愿,是当事人的‘毕生心愿’。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的宗亲有不少年事已高者,我们的拍摄对于此类委托来说是‘抢救性’的。”艾珂竹说。
“我爸爸在临终前特别告诉我一句话:如果未来能够回到故乡的话,一定要代他上香,以示不忘血脉相承、根植故土之意。”两代人的心愿终得偿,张友骅哽咽道,“回到台湾,我会写篇文章祭告父亲:你过去做不到的,我已经帮你完成了。我也会感慨,当我帮你完成时,我也老了,比你还老,比你走的时候还要老……我会跟我父母亲讲四个字:无愧人子。”
全程参与、亲身见证,纪实呈现寻根谒祖全过程
2022年,福州高新区迎来了一位新住户:台湾歌手、主持人、作家黄安。他也有寻根梦,也苦于线索寥寥、难以查明确切的祖地。
艾珂竹先是向黄安仔细核实情况,而后又联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秘书长钟火火一同查找资料。钟火火为此数次飞往台湾,向黄安家人、新北黄氏宗亲会等了解情况。在得到黄安祖地为漳州诏安的确切消息后,包括黄安及其家人在内的一行人又前往诏安,进行闽台黄氏族谱对接会以及黄安祭祖活动。
从了解诉求到往来两岸寻访线索,再到台胞大陆寻根谒祖终得团圆,《艾在归途》节目组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寻访的调研员和先锋,又是完整全程的记录人、观察员和宣传者。
“不论选题能不能拍成,我们首先都必须确保帮台胞找到准确无误的祖脉所在地,结果要绝对经得起考验。因此查找、核实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艾在归途》总导演彭亮介绍,“困难层出不穷。有的台胞族谱缺失很严重,比如郭正亮,全部的线索就只有一张曾祖父的墓碑照;有的台胞虽然手上的族谱比较完整,但所记载的大陆地名,早已变化甚至消失,比如蔡正元、张友骅等。”
如彭亮所说,很多工夫在节目之外。比如郭正亮交付寻根委托之后,节目团队在查找、核实上的时间前后长达9个多月,最终是从澳门郭氏宗亲郭金场收藏的一本台湾族谱里找到了关键线索,才得以确认郭正亮的祖籍地。
正是他们的坚持,漳州角美锦湖寮西社郭氏断了百年的两岸族谱,终于完成了完美对接。郭正亮回到祖籍地后,非常兴奋地发现同辈兄弟与他长相神似。
让台胞“想寻亲、能寻亲、寻到亲”
在真实地寻访、核实、记录、观察之外,节目组没有干涉台胞寻亲认亲路上的表现,也没有为两岸团圆时刻设计“脚本”。于是,每到寻根谒祖的高潮时刻——隆重的祭祖仪式、两岸亲人相拥话聊,艾珂竹常常退居“画外”。她的参与重点放在“敏锐捕捉、精准放大”当事双方的情感点上。
当蔡正元回到泉州晋江青阳蔡氏家庙祭祖时,他与大陆宗亲逐一比对两岸蔡氏族谱的细节被捕捉并放大。虽然早前艾珂竹就与青阳蔡氏世界宗亲总会副秘书长蔡国荣认真核对过了,但祭祖之时,两岸蔡家人还是不厌其烦甚至是乐此不疲地一一对照了一遍。
“我注视着他们从族谱的第一页开始,一页一页地仔细将两本族谱进行相互对照,久久不愿停下。”作为旁观者,艾珂竹分享自己的“心潮澎湃”——虽分隔400年,但从第一世到第二十三世离泉赴台的有标公,两岸青阳蔡氏族谱上的一个个名字分毫不差、次序丝毫无别。
蔡正元说:“我家先祖当时赴台,台湾还是一片荒野,所谓‘地无三里平’。没有中华文化的支撑力量,以及来自福建的资金和人力,不可能有今天的台湾岛。对于福建的先祖,我们更要怀着感恩之心。”
黄安说:“以前来不及参与,以后一定有我们!祖宗在上,以后这里需要我们帮忙,我们一定不会落后,也不会缺席。”
福州水西林台湾宗亲林永健已届古稀之龄,选择回到祖籍地发光发热——接下福建中医药大学的邀约,开课传授自己的中医学及放射诊断心得。
艾珂竹表示,她将团结各方力量尝试建立一个统一便捷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台胞寻亲平台,让台胞“想寻亲、能寻亲、寻到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