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专家:完全可能将价格涨幅控制在低于2007年的水平

时间:2008-04-05 09:36  来源:中国金融

  2008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中,既有国内外成本推动,也有暂时性因素导致的季节性价格上涨,还有统计上翘尾因素的影响。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以及供给保障能力的提高,只要工作得当,完全可以将价格涨幅控制在低于2007年的水平  

  2008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既有国内外成本推动,也有初春南方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导致越冬农作物减产,推动农产品价格上升以及春节因素导致的季节性价格上涨;从统计指标看,还有其自身包含的翘尾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看到,伴随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我国拥有了越来越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供给保障程度不断提高,只要做好工作,把握好资源价格改革的时机与力度,完全可以将价格涨幅控制在低于2007年的水平。

  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分析

  2008年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有雨雪冰冻影响、部分食品供给不足、国内外成本推动和资源价格调整等因素。

  进入2008年以后,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罕见的雨雪冰冻灾情。雨雪灾害对当地的蔬菜水果、油料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受阻和春节期间鲜活产品需求刚性较大等因素,对部分地区的市场价格产生了一定影响,对全国价格总指数也造成一定影响。尽管是局部区域和少数月份,但判断全年价格走势时,仍然需要足够估计其影响。

  猪肉、鲜蛋、食用植物油等部分食品供给短缺,是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但在2008年会发生转折性变化,对价格上涨的影响将明显减弱。我国当前食品价格变化,首先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当前我国居民食品需求对收入和价格变化的弹性均较低,因此,货币因素、收入因素对食品需求影响不大;食品价格上涨,对食品需求的影响也不大。因此,决定食品价格涨幅的主要是供给原因。食品供给主要决定于农产品生产,与工业品不同,其生产有自然周期。在这一周期未完成时,无论市场价格如何上涨,政策支持力度如何加大,都无法显著增加相关供给。而在生产周期结束时,供给则会大量增加,市场和政策因素的作用会集中显现。从蛋、猪肉、油料作物等产品生产的特点看,价格上涨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的作用,预计将在2008年年中左右开始明显显现,其价格水平也将出现明显回落。

  总体上看,国内外成本推动因素对CPI上涨的影响不大。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食用植物油、成品油等生产成本会产生影响,但结果不尽相同。国内食用植物油需求总体稳定,随着国内油料作物生产的增加,预计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会有所降低,价格监管措施会发挥一定作用,因此,大豆、豆油等产品进口价格提高,推动成本上升,最终影响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的幅度预计小于2007年。国内资源性产品、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增加对价格上涨的影响比较复杂。从农产品方面看,由于其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潜力不大,而需求刚性较强,因此,要素成本增加会在长期内持续推动其价格攀升。但从周期性变化看,在2008年供给数量明显增加,供求关系明显改善的情况下,预计成本因素通过价格上涨释放的空间将明显减小。从工业品等非食品类产品看,由于其需求弹性较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潜力较大,且这两年企业利润率较高,上下游企业的成本消化能力较强,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预计成本提高因素不会也很难通过价格上涨释放。总体看,国内外成本推动因素对2008年价格上涨的影响不大。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相结合,预计将对各类价格产生广泛影响。但只要把握好时机和力度,预计不会对价格涨幅产生明显影响。能源等资源性产品是基础产品,既关系生产也关系生活。其价格的调整既会通过油气水电等直接影响生活消费支出;也会通过产业联系,波及各种生产资料成本,加大涨价压力。在国际资源性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国内价格涨幅受多种因素影响明显提高的形势下,适当延缓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要看到,在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倒挂的格局下,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很难正确发挥,不仅不会补充国内供给不足的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而且会将本已不足的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输往国外,加剧供求紧张矛盾。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低估,也非常不利于促进社会各方面努力节约利用资源。因此,选择适当时机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势在必行。2008年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平衡状况将进一步改善。综合考虑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情况,在部分食品供给不足问题解决以后,只要采取保持平稳推进的态势,资源价格调整就不会对价格总水平产生明显影响。

  要正确看待翘尾因素的影响。价格上涨具体通过价格指数的变化表现,目前主要有两类:同比价格指数和环比价格指数。由于统计方法的原因,同比价格指数既包括本年新涨价因素,也包括上年的部分涨价因素,因此,即使本年新涨价幅度很小,受上年涨价因素的影响,同比价格指数也可能出现较大涨幅。2007年价格上涨较多,其中很大部分会通过同比指数传导到2008年继续表现,据我们计算,达到 3.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即使2008年没有一点新涨价成分,仅仅翘尾因素,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会同比上涨3.4%。因此,同比价格,例如CPI涨幅的变化,与人们对市场价格的实际感受将出现较大差异。分析价格变化,应该更多地观察环比价格指数。

  综合以上分析,随着部分食品供给不足问题的解决,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会明显改善,竞争会更加充分,国内外成本推动因素较难通过涨价释放,即使考虑到资源价格改革的因素,预计新涨价幅度也可以保持在1.5%左右,居民对市场价格上涨的实际感受比2007年将明显平稳。我们认为,正是基于以上情况同时需要注意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08年价格涨幅低于2007年的目标,是包括了翘尾因素的,如果将其剔除,则新涨价幅度不能超过1.4个百分点。

  翘尾因素由于CPI的统计分析方法引起,是上年价格变化转移到本年价格指数中的部分,与居民对市场价格变化的实际感受存在明显差异。按照同比涨幅的计算方法,2008年各月CPI的涨幅,是将当月CPI的绝对水平除以上年同期水平得出,由于2008年各月CPI绝对水平都包含了上年同月以后的累计上涨成分,因此,对于上年CPI较快上涨以前月份较低的CPI水平,2008年该月的CPI涨幅就会较高;而由于CPI的累计涨幅,是按照各月的涨幅做简单算术平均计算得出,这些较高的月份CPI涨幅就会影响到CPI的累计涨幅,从而影响到全年的CPI涨幅,这些翘尾因素对2008年CPI涨幅的影响,经我们测算为3.4个百分点(见表1)。

  以上分析表明,影响2008年CPI上涨的主要是翘尾因素。考虑到翘尾因素,预计2008年CPI涨幅在4.5%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年初大面积的雨雪冰冻灾害,对蔬菜、水果生产带来的影响及加上翘尾因素,造成1月份、2月份的CPI同比涨幅较高(1月份、2月份的翘尾因素依次为5.8个和4.7个百分点,见表1),CPI统计指标的进一步攀升与市场价格环比涨幅继续有所提高呼应起来,对各方面预期以及对正确判断价格形势的干扰不容忽视。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走势分析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更广泛地反映价格变动的指标,包括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生活资料价格指数两部分。其中生活资料价格指数与CPI覆盖的范围有较多重合,从影响因素和变化轨迹看,二者大体相同。因此,前面对 CPI走势的分析,可以大体用于对生活资料价格走势的判断,主要也是受翘尾因素影响,新涨价幅度不大。下面重点分析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及其走势。

  生产资料价格水平首先也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从需求方面看,涉及消费、投资、出口等多个方面;从供给方面看,涉及重化工原材料、装备制造等多个行业;从价格方面看,生产资料供给和需求对市场价格变化的反应都比较灵敏,弹性较大。总体看,生产资料价格变化与经济增长、社会总供求关系变化紧密联系。2007 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主要受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国内房地产投资和城市建设不断升温、投资增幅逐步提高,带动重化工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楼市、股市开始稳定,投资和出口增幅有所降低,供求总量关系改善。在生产资料生产能力比较强大,供给对市场需求变化的跟进能力较强而投资、出口等需求增长趋稳的格局下,预计2008年生产资料供求平衡状况将进一步改善。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特别是原油价格上涨,国内工资水平提高、土地等多种资源价格提高、环保成本增加等因素,预计将明显增加生产资料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更趋全面和激烈的环境里,成本推动因素通过价格上涨释放的空间较小,企业应对成本加大的努力,将更多地在加强管理、降低消耗、创新技术等方面表现出来,会更有力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这些情况,预计2008年生产资料价格将保持在较低涨幅。

  综合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价格两方面的分析,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主要受翘尾因素影响,新涨价幅度很小,预计同比涨幅与2007年大体相当。

  城市住房价格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走势分析

  房屋销售价格首先也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当前,我国城市购房需求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基于居住需要的购房需求;其二是预期引导的投机、投资和提前购买等购房需求。第一类购房需求是支持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在家庭收入和财富不断增加、人口加快向城市转移的大背景下,这类需求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增长潜力巨大。由于与居住需求紧密联系,因此这类需求也具有一定刚性。第二类购房需求基于对房价上涨的预期,是过高的房价涨幅引起的不正常的购房需求。在国内外流动性过剩比较严重,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国内投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房价持续较快上涨很容易激发这类需求,对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近期房地产市场开始抑制第二类购房需求的发展,是非常积极的变化。受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制约,城市住房建设步伐难以大幅度加快,住房供给增长总体稳定,因此,与第一类购房需求对应,可以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所以房价涨幅回落不会引起房价持续下降,而是有助于形成房价总体稳定和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好局面。

  由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还是初步的,因此,对其未来走势,特别对第二类购房需求的变化,还要密切关注。

  政策建议

  找准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引起当前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产品供给不足,同时,对于非食用农产品需求过快扩大,以及总需求加快增长的苗头,也要高度警惕。稳定价格的重点应该放在增加短缺产品供给方面,同时注意控制非食用性农产品需求增长。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总需求管理的各项措施,主要目标宜集中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考虑到当前世界经济的诸多不确定性,要高度警惕世界经济增长的加速放缓趋势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对我国出口增长的严重影响,在货币政策、总需求调控政策方面注意留出一定的灵活空间,以利于适时适度加以调整。

  注意防止食品价格和农产品生产出现较大波动。农产品生产存在自然周期,任何刺激因素,包括市场和政策方面,对增加相应产品当期供给效果都是有限的;但对相应产品的下期供给增长,效果则是显著的。为此,在刺激农产品生产扩大的各种因素比较集中的时期,应注意其对当期和下期的不同效果,注意调控好这些因素的作用程度,包括适当监控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把握好各项支持政策的力度,努力减小当期供给与下期供给之间的波动。

  统筹兼顾短期政策与长效机制建设的关系。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包括两类因素,一是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推动的趋势性攀升;二是部分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波动。从稳定农产品生产和价格角度出发,应该加快完善农业扶持政策体系,促进工农产品比价关系平稳调整。与此同时,应加快建立农产品生产和价格的稳定机制,包括提高储备能力和供求调节水平;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大市场;推动农畜产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积极发展行业中介组织;发展农业保险和疫情疫病防控体系等。注意将短期政策与长效机制的建设密切结合,着力促进长效机制的形成,逐步减小农产品生产和价格的波动。

  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国情出发,吃饭问题必须立足国内。特别在国际能源与农产品价格开始建立联系的形势下,更要坚持这一基本原则。不仅粮食要立足国内平衡,而且与吃饭相关的其他农产品也应该主要立足国内平衡。否则一旦依靠进口,由于人口规模导致的进口数量,会引起国际市场相关产品供求关系和价格的较大变动,既不利于我国的进口,也不利于国际市场稳定。农产品在利用国际市场提高效益时,必须以保证13亿人口吃好饭为基本前提,由此出现的效益损失,宜通过农业扶持政策予以补偿。

  注意统筹协调好农产品食品需求与非食品需求的关系。我国人均农业资源有限,首先要保证吃饭的需要;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益,必须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

  在搞好需求调控的前提下,宜积极择机推动资源价格改革。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资源成本增加主要不是通过连锁涨价的方式表现,不会导致全面的价格上涨;而主要会促进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注意降低消耗,注意推进技术创新等,总体有利于经济效益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张立群 金三林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分享到:
编辑:杨云涛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