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大陆  >   社会  >   正文

广州地铁抢座互殴续:老人承认打人不对

2012年10月11日 08:32 来源:广州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能体谅年轻人的辛苦 对让座并不强求

  在致电本报的读者当中,大多数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但他们几乎都表示,能体谅年轻人上班的辛苦,对让座并不强求。

  今年85岁的张先生是广州市工商局的退休老干部,他表示自己搭地铁、公交时,99%的时候都有人让座。对于偶尔不被让座,张先生表示理解,“年轻人工作忙了一天也会很累。”在公共场合,他也偶尔遇到一些与年轻人发生冲突的情况,“一定不要较真,退一步海阔天空。”他认为,老人家应该对那些让座的青年人表示感谢,“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文件规定年轻人要给老人让座!”

  年近60岁的徐女士,则鼓励老人家错峰出行,避免与年轻人争位的情况出现。她表示,政府可以调整高峰期老人乘车优惠,比如一次收5毛、1元,为年轻人的出行让道。“广州公共交通对于老人的优惠政策很好,但可以做一些适当限制,利用价格优惠杠杆做一些调整。”

  钟先生今年70岁,他表示,也遇到过一些争吵、插队等不文明的事情,他表示,“遇到摩擦的时候,先跟别人说对不起,这也没什么关系。态度要好一点,对方理亏了,也就不会跟你吵。”

  网友声音

  年轻人应多礼让老人 旁观者应上前拉一把

  在微博上面,有较多的年轻人发表意见。他们认为,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年轻人就应该多礼让老人。

  网友“怀瑾握瑜2008”表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其实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出门在外,年轻人应多礼让老人,既有座位的,也有语言行为的;老人应谦让年轻人,为老不尊,会带坏子孙。如果双方多些礼遇,少些冲动,退一步海阔天空,什么事情都好解决。所以,还是要大力提倡尊老爱幼这一社会行为准则。”

  网友“@手座AngelaL”则表示,“每次看到有老弱病残上车我都很主动让座了,但是说实话,让座不是我的义务,因为我也有很累、很不舒服、站也站不住的时候,我希望大家都能互相体谅,不要把让座变成了一个道德绑架。”

  不少的网友还表示,遇到类似事件时会上前进行劝阻。网友“@徐志平-番禺义工”认为:“我不会当看客,也不会仅仅是拍客或仅仅是出语相劝。从事后两个人都后悔莫及的表态来看,当时大打出手只是失去了理智。如果旁观者把他们抱住、拉开、隔离,就不会出事了,他们冷静下来只会说感谢拉一把。如果大多数人只是想到不要牵连自己,不要沾上是非,只是围观甚至起哄,这种悲剧还会不断发生。”

  法律人士

  公共场所互殴危害公共安全 乘客制止也属见义勇为

  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的陆宇星律师认为,双方的行为已超出了道德范畴,触犯了治安管理条例,也危害了公共秩序,甚至是一种潜在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他分析说,“假如因双方打架触碰到交通工具关键部件,导致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现刹车等突发情况,引发交通事故,造成不特定的多人死伤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等危险情况时,就严重损害了公共安全”。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教授、广东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学沛认为,该行为不仅扰乱了公共秩序,客观上也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因为公共场所的打架斗殴有可能误伤他人,造成他人人身、财产的损失。他表示,有能力的乘客可以去制止此类行为,也属于一种见义勇为行为。如果没有能力制止,就要采取合理避让措施。

  王学沛称,在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地铁上发生打架斗殴行为,一般会采取更加严厉的处罚措施,通常会把斗殴(不论发生在公共场所与否)纳入刑事处罚范畴,采取短期监禁、罚禁等刑事处罚。

  地铁公司

  呼吁乘客遵守“四要四不” 不会向两名乘客索赔

  针对这起乘客纠纷事件,广州地铁方面称,这是个别极端的现象,“有序、有礼”仍然是广大市民乘坐广州地铁的主流。文明出行的礼仪不是复杂繁琐的事,只要做到“四要四不”:一、要排队候车,不抢上抢下;二、要爱护环境,不乱扔杂物;三、要尊老爱幼,不争抢座位;四、要主动让路,不动气争吵。

  昨天有市民提出,两名乘客在地铁上打架,影响了公共秩序,还导致地铁车厢内血迹斑斑,“地铁公司会不会向这两名乘客索赔?”

  对此,地铁公司回应称,这起纠纷为治安案件,警方会依法进行处理,“因为乘客没有损害到地铁内部的公共设施,只是把车厢内弄脏了,我们清洁人员打扫清洁以后不影响正常运营,因此我们不会向这两名乘客索赔。”

  地铁方面表示,文明礼让是平安出行的保障,暴力只会让事情变糟,万事好商量,如遇纠纷,应该在第一时间寻求地铁工作人员或警方协助。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国际新闻 军事新闻 科技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