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做“骨汤门”背后的推手
专家分析认为,“骨汤门”折射的不仅仅是背后监管主动性不强、消费者维权难和第三方独立机构检测的缺失,更是全社会对“香浓和强烈刺激口味的追求”已经到了偏离正轨的地步,而这甚至是导致食品添加剂被不断发明乃至使用的重要原因。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全社会对香浓和强烈刺激口味的盲目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食品添加剂被不断发明乃至使用。“有的商家甚至开发了一些纯粹由添加剂调成的名字洋气的味道,通过广告包装宣传,宣称其为‘夏日限量口味’,迎合年轻消费者对口味乃至‘限量’带来的稀缺感的片面追求,形成诱导性消费。”
顾晓鸣认为,要制止这样的饮食文化变异,不仅要全社会重塑健康的饮食观念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从广告开始加强监控,掐断诱导性消费的链条。“同时,还应加强对添加剂的管理,即使是对人体没有明显损害的添加剂也应予以控制,从源头上控制滥用添加剂。”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吴弘表示,执法监管陷入媒体报道在先、执法介入在后的局面,显示有关部门监管科学化仍在探索中。“要改变监管被动化的现状,需要执法部门有计划地进行重点检查,变被动为主动。”
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冬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企业有“告知的义务”,即企业必须将真实的信息告知消费者,味千拉面的行为有“打擦边球”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