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调整,让1951年才进湘江文工团的16岁小丫、龚业珩得以脱颖而出。龚业珩很自豪的是嗓音亮,“那时没麦克风,唱歌都凭肉嗓子,我一说话,别人都捂耳朵。”老人一共10次面对面见过毛主席,3次跟主席对话。“怀仁堂那次是刚解放,我又是湘潭人,才工作,能对着毛主席唱歌颂毛主席的歌,那种幸福的光荣感,无法形容,无法形容。”
这一天是5月22日。关于西藏问题的和平谈判成功,在北京中南海签了字。签字仪式后要演出几个节目,《双送粮》入选了。龚业珩回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去哪里演出啊,只是被告知火柴、指甲刀等之类的东西都不准带在身上。车子到了怀仁堂,大家都兴奋起来!”老人还说起自己的“糗”事:“怀仁堂是竹子铺的地板,我老远就看到毛主席,一激动,脚底打滑,还摔了一跤。”幸亏老演员急中生智,临时加了句台词:“孙妹子,起来赶路洒!”
“演员唱的是原汁原味的湖南话,那天是毛主席解放后第一次看家乡戏,心情特别好。当我唱到‘出了个毛主席,世界把名扬’时,主席站起来鼓掌。”她还记得,后来主席知道她也是湘潭人,姓龚,还幽默地说,“现在提倡汉字简化,干脆你的姓去掉‘龙’,姓‘共产党’的‘共’,或者姓‘工人’的‘工’。”
这次演出让歌曲大红特红。后来每次中南海周六晚上举行舞会,乐队为毛主席奏起的第一支曲子总是它。1959年,阿尔巴尼亚演出团要来毛主席家乡访问,希望唱一首当地最有名的歌。《双送粮》成首选并被改名《浏阳河》,独立传唱。建国10周年时,歌词最后一句“出了个毛主席,世界把名扬”改为“出了个毛主席,领导人们得解放”。
再后来,李谷一于1961年接替龚业珩成了第二个著名的演唱者,这时唱的也还是湖南方言。1974年,她被调至中央乐团担任独唱演员,《浏阳河》被以普通话形式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