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青少年生态道德观下滑 “网一代”如何爱自然?

时间:2010-04-27 11:58   来源:南方日报

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之奇。新华社发

  一位日本学者研究表明,童年时接触自然越多,孩子成长后的生态道德感越强,反之则越淡漠

  中日韩专家最新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生态道德观远高于日本,但正呈下滑趋势

  经济快速发展,身边的自然却变“肮脏”“危险”,陷入虚拟世界的孩子正在远离自然

  一项由中国、日本、韩国专家参与的调查显示,随着道德观和规范意识日渐淡化,中、日、韩三国青少年生态道德正面临着加速下滑的趋势。

  日本专家透露,尽管目前来看中国青少年儿童的道德观和规范意识远高于日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滑似乎在所难免,希望中国不要重蹈日本的覆辙。

  专家们警告:尤其是随着电脑和游戏将更彻底地渗透青少年的生活,“网一代”和自然的真实的接触将日渐减少,甚至有可能大量出现分不清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的青少年。

  生态道德?什么道德?

  “童年时接触自然越多,孩子成长后的生态道德感越强,反之则越淡漠。”

  近日,在广州召开的中日韩环境教育研讨会上,一位日本学者的观点颇为引人注意。

  诹访哲郎,日本环境教育学会秘书长、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在一项研究中,诹访哲郎有意将学生的生态道德感与其接触自然行为进行比较,他意外地发现:有生态道德观、正义感的学生数量比与捉过蝴蝶、蜻蜓和蝗虫的学生数量比是成正比的。

  他由此得出结论,由于青少年儿童越来越远离自然、疏离自然,导致其后来的生态道德观和正义感下降甚至丧失。

  诹访哲郎还透露一个信息,调查同时显示,中国青少年生态道德感强于日本,他认为这源于近年来中国重视和不断加强孩子的生态道德教育。

  与日本专家的看法有所不同,来自中国的专家北京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研室主任韩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尚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青少年生态道德的缺失与自然生态有关,但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已经让专家意识到,生态道德的问题应该被提出来,并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韩国贡州大学环境教育系教授、韩国环境教育学会秘书长李在永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人类目前面临的是个人选择和行为通过复杂的现代生产消费体系影响环境的情况,一个人如果没有植根于完整思想体系的生态合理性的认识,实际上很难自行形成应有的生态道德。

  诹访哲郎也认为,生态道德的缺失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现代人的生活正在失去“对各种联系的感觉”,如山、川、海、水的联系,空气的联系,今天和从前的联系,人与人、人与生命、生物与生物的联系等。“而这些联系崩溃时就会产生环境破坏,要想使这些关系恢复,并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就要开展环境教育。”

编辑:马丰军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