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接纳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被相关部门“默许”,但因为没有合法的办学手续和稳定的办学场所,不得不在城中村改造中一次次“搬家”——这是郑州春笋学校校长杨万霖开办打工子弟学校18年来的心酸遭遇。
一直为“转正”奔波
“申请却都被打了回来”
6月中旬,记者来到位于郑州农业路、姚寨路交叉口附近的春笋学校,一间间教室分布在商场废弃的商铺中,楼下就是大型的知名超市,楼上是连锁电影院,400多名农民工子弟每天都要在这里“读书识字”。
“我们的学生太可怜了。”校长杨万霖介绍说,学生家长多是附近摆摊卖菜做小生意或是建筑工地的打工者。“孩子们放学后或节假日还得帮着家长照看生意。”
因为没有足够的改建条件,房顶仍依稀可见当初留下的空调管道,但已不再会输送一丁点冷气,教室的墙壁全是不足两厘米厚的木板,可以很清晰地听到隔壁班级的声响。此外,学校的设施也很简陋,唯一的一台电脑用在了监控设施上,老师们办公都没有电脑可用,还有两间教室是半开放式的。
“就算是这个废弃的商场,也是丰产路办事处出面才协调来的。”春笋学校的李老师说,从1995年办学到现在,学校一直在“漂泊”中度过,白庙村、大铺、姚寨、枣庄、常寨,到现在的废弃商场,18年间春笋学校经历了5次变换校址,为1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上学机会,但却一直在为学校“转正”而奔波。“申请基本上都被打了回来——要有固定校舍、操场,教学设施达到一定条件。”
在2002年,曾是校长杨万霖认为最有希望的时候。因为入学门槛比较低,收费也相对便宜,那时候学生有2000多人,他们在姚寨自建了四合院,开设了音乐、英语、电脑等各种课程,在外来务工者中有着良好的口碑,甚至被称为“郑州条件最好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最终还是因为“没有操场、一个楼梯过窄”等原因,依旧没通过。
后来,四合院随着城中村改造被拆迁,没有了固定校舍,拿证更加成为奢望。
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条规定,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执行。而按照郑州市公办学校的办学标准,学校要有200米长的跑道,要有科学实验室、仪器室、图书馆、计算机室等。
“针对那种公办学校条件审批的,对于我们这样的打工子弟学校来说,要达到这些标准几乎不可能,没那个能力。”杨万霖说,“比方说这个电脑教育和多媒体教室,这些我们都不具备,都开不起来。”固定的校址,早已成为奢望,也成为学校甩掉“黑户”帽子的绊脚石,使得学校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类似学校不在少数
“教育部门也很为难”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进城打工、创业的流动人口快速增加,郑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而市区公办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无论是在校生人数、校舍利用率还是师资力量,都基本上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有的公办学校的班级已达90人左右。
因此,要公办学校全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还不现实。随着郑州市的政策逐渐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放开,公立小学可以容纳一部分学生了,但通不过考试的、插班的孩子,打工子弟学校是他们上学的唯一选择。
近几年,春笋学校的学生一直保持在几百人。杨万霖说,自己现在就干两件事:“重视安全,提高教学。”他安排了专人值班巡查,制定对老师的考核措施。“有个学校总比没有强,如果小学都没地方念,这些孩子该怎么办?”
如今杨万霖已经不再奢望学校“转正”,一门心思搞好教学工作。他打算随着城中村改造外来务工者外迁的潮流,把学校也往郑州周边迁移。“类似的打工子弟小学有20多所,校长们时常保持联络,这中间极少有人能办来证,所以现在也基本上都不提这事了。”
据了解,目前郑州市区有几十所类似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大部分分布在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区域,且大部分都处于没有办学许可证的“黑户”状态,只能在四处搬迁和政府的“默许”之下生存。
“打工子弟学校的出现,属于现阶段的普遍问题,教育部门也很为难。”郑州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公办学校的职责是优先解决本地孩子的上学问题,如果取缔这些严格来说不合法的学校,由于社会没有足够的空间收纳外来流动人口的孩子,他们将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会造成诸多社会问题。
事实上,过高的办学标准使得打工子弟学校无法取得许可证,而没有许可证学校就难以引资改善办学条件,那么,在公办教育又无法满足需求时,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一些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认为,在打工子弟学校为政府分担了义务教育责任的同时,当地政府也应适当降低办学门槛并多给这些学校一些扶持,能够让它们尽快取得办学资格,给予应有的“名分”。
“为了提高民办学校教育质量而设置门槛是必要的,但如果门槛过高,多数民办学校因无法达标只能以‘黑户’的身份存在时,那么也就丧失了设门槛的必要性。”郑州大学教育学副教授张威认为,政府在规范民办教育的同时,首先应该保障的,就是农民工子弟受教育的权利。(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冯国鑫)
[ 责任编辑: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