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大陆  >   科教  >   正文

复旦学生因抨击母校退学始末 曾对高中口诛笔伐

2013年04月18日 08:05 来源:武汉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陷入“迷惘”

  591分,湖北省高考第88名。这是袁涛的高考成绩单。

  2010年7月,他在北京一家餐厅打工时,就被复旦大学“预录取”了,“预录协议是爸爸帮我签的,并非外界传言的复旦大学降分录取。”

  袁涛曾把大学看成“天堂”:思想自由,学风严谨,氛围浓厚;学生专心读书,相互交流;老师对学生负责,专注教研。

  大一时,刚开始还觉得“好玩”的袁涛很快发现,“这决不是我想象中的大学,更不是想象中的复旦。”

  “有的老师上课就是念PPT,再就是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一点营养都没有,上课毫无意义,还不如自己看书。”他陷入了迷惘,期中考试之后就萌发了退学的念头。

  袁涛在大一选修了10多门功课,一学期下来挂了2门,成为班上的倒数第二名。

  期末考试时,有一门功课是《新闻思想》,袁涛文不对题乱写一通,但最后竟然拿到了B+。“几乎所有人都是B+”,他认为“老师不负责任,乱给分。这能证明什么本事?“

  此时的袁涛,和寝室的同学来往并不多,”同学们的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把成绩搞上去。“他觉得自己“格格不入,融入不了”。

  “笔战”复旦

  一个偶然事件,让袁涛成为复旦大学的名人。

  2012年4月,袁涛正在读大二,在学校食堂吃饭时吃出了筷子的木屑,“筷子完全腐了,我反映了很多次,食堂就是不换。”

  他在网上发帖《友情恳请复旦食堂换筷子》,称“如果两周内复旦南食不换筷子,届时我会把筷子全部换成新的,紧接着会在南区食堂门口举行折筷子大赛,全程录像。”

  他的这篇网络日志,一天点击量就上万。第二天,食堂悄然更换了筷子,同学们称袁涛为“筷子哥”。

  舆论的力量,和解决问题的效率,给袁涛带来了空前的成就感,他由此学会了利用网络平台来表达“意见”。

  高中校友石健患脑瘤,并不相识的袁涛,牵头策划了“石健加油”全国高校募捐活动。第一周,他们就募捐了30多万元。

  袁涛在复旦大学的募捐并未获得校方允许,他和几名襄阳校友在学校食堂门口发传单时,遭到了保安的驱赶。

  袁涛觉得学校很冷漠,回到寝室后辗转反侧。“这是个导火索,我把两年来对学校的不满全部发泄出来。”当天,袁涛在网上写了一篇长长的日志:上乒乓球课不准穿牛仔裤、学校没有快递点,均被他提及。

  “如果以后混好的话,一定给上海交大捐款,希望交大越办越好。”在文章的最后,袁涛因为“募捐受阻”的一句气话,让他站到了复旦大学“爱校学生”的对立面。袁涛本想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发发牢骚,但引来了铺天盖地的骂声。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芮益芳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