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权,听证会与公众利益脱了节,怎能激起参与的兴趣?
近日,网上曝出成都一位名为胡丽天的老人,在随机抽签的情况下,有19次被选中成为听证代表,随即引发社会对听证会程序合理性的质疑。图为18日,胡丽天在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 刘裕国 摄(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成都四大“听证专业户”齐聚首(网络截图)
报名抽签40多次,参与听证23次,涉及旅游、教育、交通等20多个单位和部门……近日,成都一位被称为“听证专业户”的退休老太,引来广泛关注。
诚如报道所言,“听证专业户”出现,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报名参加者太少。占道停车收费听证,11个名额,7人报名;高污染汽车限行听证,需4个代表,5人报名……如果总是这样的比例,不仅会让如胡老太这样的热心“粉丝”成为听证会常客,更可能给一些人“作弊”洞开方便之门。
即便“听证专业户”的产生符合程序,听证会组织者也需反思:一个人是否在各种问题上都足以成为民意代表?价值取向单一的几张熟脸能否起到价格博弈的作用?“报名就能参加”的听证会该如何扩大参与面?
可惜的是,“听证专业户”被曝光至今,也未见相关部门有积极回应。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