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赛会
每逢闺月年的农历3月6日玄天上帝诞辰,光路社区的武当山北极玄天上帝庙,便会举办一项全省独一无二,且已延续300余年的“荡秋千”比赛。
荡秋千是一项流传已久的民俗活动,据说系春秋战国时由北方的山戎传入,盛行于汉朝,在嘉义成为活动盛会,则有一段典故:清康熙年间,嘉义湖仔内下路头地区瘟疫不断,当时有一村民自故乡福建玄天上帝庙请来分灵,建庙奉祀,村民们纷纷向北极星化身的玄天上帝祈求化灾止厄,瘟害果真就此消失。居民为感谢玄天上帝,不仅在他生日时隆重祭祀,甚至煞费苦心思索助兴节目以娱玄天上帝。某日有位举人见其女兴高采烈地荡秋千,于是灵机一动,想到以举行秋千赛会,让大家在敬神之余,犹能更接近“天”,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藉升到高处,遥望神州故土级玄天上帝祖庙,以示不忘本的情怀。因此,开启了光路里300余年的荡秋千民俗活动。
为沿袭昔日原始的搭建方式,每回秋千赛会所搭设的秋千架皆采古法,即不用任何钉子,仅以竹子和藤条架设、捆绑。秋千架起的高度高达12公尺,相当于四层楼房,主架之外,还有横干支架,架成两面八格,代表八卦无极之意;秋千板离地面约一丈高,因此要赛秋千,得先学会上单杠,否则够不到秋千板,就不要提赛秋千了。秋千启动时,须仰赖地面助手以竹竿推动,然后再由参赛者借势奋力摆荡。
这项秋千盛会,约每5年举行2次,每次总能吸引如潮的游客前往参与盛会。比赛一般分团体与个人两组,每组再以年龄区分,比赛不限时间,以荡的高度决胜负,而比赛现场只见秋千随着加油声,忽而上天,忽而坠地,一来一往的摆荡,凝聚所有人的目光,荡出一波波高潮,紧张热闹,现场感十足。
交趾陶
嘉义是台湾交趾陶的发源地,因而有“交趾陶的故乡”之称,日人又称之为“嘉义烧”。交趾陶为一种低温多彩釉,是融合了软陶与广窑的一种陶艺,且包容了捏塑、绘画、烧陶等技艺及宗教文化的民俗工艺,堪称民间艺术的国宝。
据考证,交趾陶发源于两广福建一带,清时随移民传入台湾。台湾的交趾陶主要作为庙宇或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多饰于庙宇建筑的屋顶、墙壁上的水车堵、身堵、墀头,而题材多半以教化人心的忠孝节义及吉祥献瑞等为主,其人物的身段、服饰则深受地方戏曲及歌仔戏的影响,不论人物或鸟兽、花卉的造型、用色,皆十分鲜艳生动而活泼,其特色在于晶亮艳丽的宝石釉彩,呈现多元丰富的民俗风格。
而在传入台湾的150年间,由于交趾陶的制作技巧难度高,因此习得此艺的匠师寥寥可数,其中以尊为“叶王”的叶麟趾,为台湾交趾陶的开山宗师。其作品还曾在世界博览会中引起艺坛的震惊,被誉为台湾绝技,后世尊为“台湾交趾陶之父”,其作品散见于嘉南一带各大庙宇,如今仅剩台南学甲“慈济宫”、佳里“震兴宫”及嘉义“城隍庙”等地保留较完整;其作品造型丰富、沉逸古拙,尤以人物栩栩如生,用色沉敛稳健,并独创胭脂红、翠绿颜色的釉料,后世更有“叶王交趾烧”之封誉。
同样是寺庙装饰要角的剪粘,主要饰于庙顶,常与交趾陶互为搭配。
近年来,本土意识觉醒,台湾民俗传统工艺日渐复兴,交趾陶艺术再度受到重视,这项失落的民间工艺获得重生。
石猴
石猴源起
嘉义是石猴的故乡,素人艺术家们以石猴为创作主题已有六十年的历史。这一群石猴创作者利用嘉义八掌溪所出产的各种贝类化石,化腐朽为神奇,将原本其貌不扬的原石、化石,经由灵巧的双手将猴子特有的神韵及俏皮灵巧的天性充分表露在作品上,创作出“返璞归真,真情流露”的作品特色,孕育成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嘉义石猴。
说起嘉义猴雕的历史渊源,必须从“龙师——詹龙”说起,他率先把嘉义八掌溪的溪石带入雕刻的艺术殿堂,开创嘉义石猴创作的风气。詹龙从小生长于嘉义市南门打石街,在耳濡目染及因缘际会下,从打墓碑到从事石猴创作,更将创作的风气引领成嘉义独具的地方特色。詹龙猴雕的辉煌时期大约从1973年起,由于大量采用嘉义地区溪流盛产的贝类化石做为雕刻石材,加上雕工出神入化,受到日本人极大的喜爱,几乎供不应求,因此吸引许多人加入石猴创作的行列。难能可贵的是,从猴雕第一人詹龙以来,这一群石猴创作者大多是未经学院派训练的“素人艺术家”,秉持对石猴创作的热诚自行摸索、精益求精,聚集众人的努力雕凿及默默耕耘,终于创造出“石猴世界”的艺术特色。
嘉义市文化局自1998年首度精心策办“嘉义市石猴户外创作展”活动,邀请这群素人艺术家于现场创作,让大家亲自体会了这些素人艺术家如何在凿起凿落间,将“顽石”雕琢成活灵活现的石猴,也藉此机会让市民了解到嘉义丰富的人文特色。
嘉义猴雕第一人——詹龙
“龙师——詹龙”率先把嘉义的溪石带入雕刻的艺术殿堂,开创嘉义石雕风气,更是猴雕之神,嘉义的侯雕创作者中,许多人都可尊称詹龙一声师父。
詹龙从小生长于嘉义市南门打石街,打石街打的是墓碑,虽然家里经营青草店,但环境的耳濡目染下,二十岁时詹龙就加入打造墓碑的行列。不久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詹龙被日本政府征召到海南岛充当军夫,大战结束后,詹龙滞留在海南岛,身无分文,不得返台,在此期间,曾接触到汕头一位建造寺庙龙柱的师傅,跟着他学习雕龙柱,加深了石雕创作的基础。
回到故乡后,詹龙先是上山当采石工,也曾雕刻寺庙龙柱,后来回到打石街开设墓碑店,但生意冷清,只维持了三年之久。如此变动不定,一直到四十多岁,他才决定全心投入石雕。纪念人像、石猴、观音佛像,无所不雕,而最受欢迎、创作最丰的则属猴雕。
詹龙在阿里山当采石工的岁月里常常观察成群的台湾猕猴在溪涧林边嬉戏,猴子的活泼俏皮、母猴带小猴的亲情体态,深深吸引着他,于是闲暇之间,他随手捡来石头,把猴子的生态化做永恒的石雕艺术。
詹龙石雕的辉煌时期大约从1973年起,由于大量采用嘉义地区溪流盛产的贝类化石做为雕刻石材,加上雕工出神入化,受到日本人的喜爱,透过民艺店大部分转售到海外,几乎供不应求。虽然其作品热卖,但大部分的利润都进了中间古董商的口袋,因此詹龙即使走过辉煌年代,依旧两袖清风,一生都寄人篱下,买不起房子,他曾自嘲“一生刻猴三千件,古董店赚钱开车买大楼,我到老也是‘税厝站’”。
詹龙于1990年病逝,生前他对自己一生钟情猴雕的批注是“我生于台湾嘉义,用八掌溪的石头雕刻阿里山的台湾弥猴,留给台湾子孙做纪念”。
“嘉义龙师,雕猴第一”是石雕界流传至今的一句话,它不曾因为“龙师”的离世而改变。“龙师”石雕艺术精神已由其妻小、儿女,甚至女婿传承下去,家族中有五人专业或业余从事石雕创作。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龙师”的影子,这是他们最引以为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