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80年代出现的台湾电影新浪潮(2)

时间:2008-03-13 14:04   来源:《中国电影百年》

 

  侯孝贤导演的《童年往事》据说是他的自传式作品。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父亲随着国民党来到台湾,成了所谓的外省人。作为第二代,侯孝贤一直努力把台湾当作自己的故乡,并尽量融入台湾社会。影片中虽然有一组主人公小时候在学校和广播中经常听到“反攻大陆”宣传口号的镜头,但这是为了真实表现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经历过的时代背景,而没有其他的意思。实际上,这部影片已把政治性因素排除得非常干净。

  主人公阿孝的祖母是一个半痴呆的老婆婆,外出时总是迷路。虽然住在台湾高雄市的郊外,但经常有一种身在大陆的错觉,走到自己也不认识的地方去了。影片用非常平静淡泊的笔触描写了阿孝伤感地守护在祖母身边的经过,祖母后来因衰老而大小便失禁,终于寂寞地去世了。影片前半部分讲述了阿孝的小学时代,后半部分则描写了他的高中生活。影片还描绘了他们这个父母、兄姐齐全但谈不上富裕的中层家庭的日常生活。

  作为日本人,我对他们住在铺有塌塌米地板的日式房屋这一点感到特别的亲切。曾经有大量日本人居住在台湾,类似的日式房屋很多。影片中除了讲中文以及祖母和母亲有时穿中式衣服外,他们的生活其实与50年代日本平民的生活习惯基本相同。影片描写的手法相当平缓,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季节变化融为一体,进行细致的描绘,同时流露出的生活感情格调,令人产生一种完全是在看日本电影的感觉。能够让人产生如此亲切的感觉,真是奇妙。

  这是一部风格极其清晰纯净的影片。凡是侯孝贤导演的杰作,如《风柜来的人》(1983)、《童年往事》(1985)等都是如此,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也没有人们所期待的刺激性和修饰性因素,他只是把人们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部影片基本上运用了纪实片的写实主义手法,但并不只是随意地拍摄真人真事。虽然那都是一些普通人都经历过的很自然的人生碎片,从中仍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喜悦和悲哀结下的圆满善果。侯孝贤究竟是从普通生活中向人们巧妙地揭示每一个瞬间,还是把当前习以为常的每一瞬间都琢磨提炼成一种无法重复的体验?我认为这两种情况显然应该是同时存在的。

  侯孝贤描绘人生,既不刻意美化,也不存心抹黑,既不夸张,也不贬低,而是对真实的瞬间反复推敲,赋予它一种艳丽和光辉的韵味。前面所谓风格清晰纯净的影片,即就此而言。在我的一生中,对那些平日里看惯了的一些周围生活场景,经常会愕然发出“啊,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之类的感慨,有时也会因此而改变自己以往的某些看法。另外,往往并不是在生死攸关的特别庄严的瞬间,或者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才发出这些感慨,恰恰相反,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是在没有任何意外发生的寻常日子里突然获得的。《恋恋风尘》就是由这类经验结晶而成的宝贵影片。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是说一个非常普通的名叫阿远的少年,在成长为青年的几年间经历的人生片断。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当他还是台北附近农村一个矿镇中学的学生时就离开学校来到台北,后来调换了不少工作,并服完了兵役。那个时期是台湾即将进入经济高速成长时代的前夕,人们的生活说不上富裕,但似乎也已经不穷了。画面中虽然没有出现任何奢侈的情景,也没有显出丑陋和杂乱无章。所有的画面都显得美丽而清洁,人们的表情也纯朴善良,更准确地说是处于清贫的阶段。

  阿远有个青梅竹马的女友叫阿云,读中学时他们就一起乘车上学。自从阿远到台北工作后,阿云经常前去看望,给他鼓励和照顾。无论在谁看来两人都是一对恋人。然而,这不是美国。若是在美国,毫无疑问两人早就建立了稳定的关系,起码应该有接吻一类的亲热动作,可这是处于儒教文化圈中的台湾,正派的少年甚至不习惯做出爱情的表白。岂知这样一来,从幼年开始就关系亲密得俨如总在一处的兄妹那样,可进入青春期后反而感到连手都不能握了。

  阿远看到阿云时,甚至连眼睛都不敢直视。即便是约会,大多数情况下也一直保持沉默状态而高兴不起来。影片以自然而恰到好处的感觉,慢条斯理地向观众展现了他们两人无表情的神态。虽然饰演阿远的王晶文和饰演阿云的辛树芬都是业余而非专业演员,但这种超越演技的无表情,在这里相当完美地表现出了一种未经修饰的本色美德。亚洲儒教文化圈中所有淳朴的青年人,其实都受到过这种不要过分流露感情的教育。据说侯孝贤原本想把阿远刻画成一个笑容、喜悦更多一点的青年,但当他知道很难让业余演员王晶文做出那样的表情时,就一边拍摄,一边配合着王晶文的性格特征,在表演方式上改变了角色的类型。(佐藤忠男)

 

 

编辑:贺晨曦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