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80年代出现的台湾电影新浪潮(1)

时间:2008-03-13 14:01   来源:《中国电影百年》


  台湾电影真正的发展期,是从大陆电影人跟随国民党一同来到台湾之时开始的。因此由他们开始拍摄的初期台湾电影,可以说是依靠地方制片厂拍摄的中国电影。许多故事都以大陆为背景展开,对白也都用普通话,即便是台湾的故事,也采用普通话来表现。虽然其中也拍了一些闽南语电影,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制作费较低的B级作品。普通话电影成了主流,而闽南语电影只是边缘性的电影。如此一来,台湾电影就有了以大陆文化为主流文化,台湾文化仅为地方文化的文化生态格局。

  80年代出现的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把普通话和闽南语混合使用。现实中,作为官方语言,在学校学习用的都是普通话,但在家庭中,本省人使用的却仍然是闽南语。这一特色是基于真实反映台湾现状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保持台湾地方文化特色的建议,表现出了以台湾人为荣的心情。

  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冲突与矛盾、对立与协调的主题,或许在更早以前就已存在,但在同一部作品中,采用外省人讲普通话、本省人讲闽南语的形式,最初只是编导者的大胆尝试,但以后却逐渐成了极自然的现实主义表现方式。正是包括外省人后代在内的一群导演将之付诸行动后,本省人与外省人的矛盾主题才显示出了特别的光彩。就这样,在由不同种族、不同民族间的纠葛,不同语言的人群间的对立而引发出一些特别深刻问题的现代世界,台湾电影以极其微妙而复杂的手法成为探求这个问题的重要流派。

  1985年,在东京的PIA杂志影展上,放映了《儿子的大玩偶》(1983)一片。看了这部影片后,我才突然发现台湾电影其实已具备了世界一流的水准。这部好评如潮的作品,改编自黄春明的三部短篇小说。而且,因这部作品中的三个短篇而初次登场的三位新导演——侯孝贤、万仁、曾壮祥等人,领头引发了台湾电影的新潮流。

  黄春明创作过三部描写60年代初期台湾尚未进入经济高速成长期之前贫民生活的短篇小说。吴念真后来将其改编为剧本,由三位导演分别拍摄组成了一部集锦式影片。

  侯孝贤导演了其中的第一部《儿子的大玩偶》,影片讲述了一对年轻的失业夫妇养育孩子的故事。丈夫从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报道,介绍一些人身前身后都背着广告牌满街行走,于是自己也精心装扮成小丑,成为一名受雇于电影院的广告宣传员。在工作中,他发现还是骑自行车的宣传效果来得好些,这样就可以不必扮成小丑。然而如此一来,原先很喜欢让他抱着玩的婴儿却变得一抱就哭。看样子婴儿好像是把扮成小丑的父亲当成自己的“大玩偶”了。(佐藤忠男)

 

 

编辑:贺晨曦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