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文学概况]台湾母语文学的发展概况

时间:2006-02-24 17:11   来源:台湾文学资料库

  概念界定

  在台湾文学史上由于政治因素的变迁,曾经受到多次被殖民的经验与殖民政府的强制语言政策,而形成了语言和民族之间无法一致的现象。如此的状况,相当明显地反映在文学创作之上,于是乎,综观台湾文学史可以发现语言文字的问题不论从新文学开始或到如今,都是一个重要并且需要解决的课题。从二○年代的新旧文学论争首先思考文字的书写问题开始,时至三○年代第一次乡土文学与台湾话文论战的展开,首次正式全面讨论母语书写的议题。黄石辉当时热情的登高一呼到如今仍影响着许多母语文学的运动者,他说:
 

  你是台湾人:你头戴台湾天,脚踏台湾地,目珠所看见兮是台湾兮状况,耳空所听着兮是台湾兮消息,时间所历兮亦是台湾兮经验,喙里所讲兮亦是台湾兮言语,所以你兮那枝如椽(thoan5)兮健笔,生花兮彩笔,亦应该去写台湾兮文学了。(所以爱)用台湾话做文,用台湾话做诗,用台湾话做小说,用台湾话做歌谣,描写台湾兮事物。

 

  除外赖和与众多有心创作者用母语书写作品,丰富了母语文学的根本。但是这些在日据时期即开始努力的成果,也因1937年的战争而被中断禁止。相隔半个世纪,台湾文学从七○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到八○年代台湾文学“正名”,这波重新回归台湾本土的文学运动,进而引发了母语运动的再次开展。这次的母语运动主要在1987~1996年间,并且称之为“台语文学论争”。最早时以“方言诗”的写作拉开序幕,以七○年代中期林宗源及向阳使用母语创作现代诗为首。1985年后则形成了“台语文学运动”,19871996年之间,文坛上发生一连串的关于台湾文学书写语言的论争,并在这之后,对于母语文学有了更细部的讨论。

 

  参与这场论争的作家以林宗源、宋泽莱、林央敏、廖咸浩、洪惟仁、陈若曦、李乔、彭瑞金、黄劲连等人为主,可分为台语文学运动者所代表的“本土文学阵营”与外部的“非本土文学阵营”、以及“本土文学阵营”内部间的论战。而在这场论争中以林宗源提出的见解,对往后母语文学的影响甚大。林宗源认为,台语文学论者的主张,主要是为了改正台湾文学中“言文不一致”的弊病。除此之外,所谓的“台语”运动,不单仅仅就河洛话而言,而是对台湾本岛上所有民族的母语之复兴运动:“现时台湾的文学,最重要的课题,是建立家己的语言及文字。咱爱知影台湾话,不管是闽南话、客家话、山地话的语言,拢有家己的语言结构。”

 

  而林央敏更进一步的申论以为:“台语写作可以完成台湾话的言文一致,提升本土语言的地位、丰富台语的表现能力、恢复台湾的民族尊严与特征。”

 

 虽然这些主张在本土阵营仍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不过九○年代开始除了河洛话的母语文学蓬勃发展外,其它诸如客家文学及原住民文学也多少是受这股运动影响而逐渐兴起。时至今日,母语文学的创作成为当前保护台湾本土文化的重要文学活动之一。

 

  母语文学的书写策略

 

  母语文学在创作时,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如何用字的问题。

 

  一般说来,目前台湾母语文学创作者的书写策略有三:

 

  (一)全部使用汉字

 

  以现有的汉字来书写,若遇到语音或语意无法表达之处,则须采取变通的方式,如:找古字、或采取音近的字借代。在母语书写的创作上,虽是目前接受度较为广泛的一种方式,但其实真正在创作上会碰到的障碍是较多的。

 

  (二)汉字与罗马字并用,即汉罗书写:

 

  其原则为无争议的用字采汉字,有争议或无汉字可用者采白话字,成为折衷方式。

 

  (三)全部使用罗马字。

 

  而所谓的罗马字,即是一般流传于台湾教会的书写系统,又称“白话字”,已有一百八十年历史。一九二○年代的日据时期,赖仁声的《阿娘ê目屎》与蔡培火的《十项管见》即是最早已白话字书写的作品。使用罗马字的好处是,在语音的掌握度上甚为精确,但对于一般不熟悉罗马字的读者,则无形之中形成阅读上的障碍。

 

  目前书写的状况,河洛话的母语创作三种书写策略都有一定作品数量,而客语母语创作上则以使用全部汉字的居多。

 

  台湾母语文学目前的发展

 

  目前母语文学的发展已出现专业的母语杂志,有《台文通讯》、《台文罔报》、《台湾字》、《掖种》等,专业的母语出版社了则有︰台笠、安可、金安。而单就客语而言,则有《客家杂志》、早期的《中原》、台北市客委会《客家月刊、季刊》对于客语创作较为鼓励。

 

  作家及评论者的方面,以河洛话的部分,根据林央敏于《海翁台语文学》创刊号中“像一座看前顾后的路观牌—台语大系总序”一文的整理,1986年以后提倡兼评论的有:林宗源、郑良伟、洪惟仁、宋泽莱、向阳、林央敏、黄劲连、陈明仁、李勤岸、庄柏林、吕兴昌等人。文学创作的部分重要的作家有:林宗源、向阳、宋泽莱、林央敏、东方白、路寒袖、蒋为文、方耀干等人。

 

由此观之,可发现河洛话的母语文学在八○年代论争后,不论在评论或创作都有许多代表性的作品产生,林央敏认为这可以算是一另波的“台湾文艺复兴”。相对来说客语文学真正标举母语创作的时间较晚,目前以新诗创作的尝试最为明显,据客语诗人叶日松的观察:“在客语诗创作的群体中,大部分的作者仍是零星的在进行。比较有名的有:杜潘芳格、曾贵海、邱一帆、陈盈贵、范文芳,晚近则有张芳慈及吴尚任在《客家杂志》经营客家诗的版面。”评论则有黄恒秋编撰的《客家台湾文学论》一书。

 


编辑:齐晓靖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