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文学概况]台湾古典文学发展脉络

时间:2006-02-24 14:37   来源:

台湾古典文学的界定

 

  台湾古典文学,顾名思义指的是创作于台湾,并且对台湾文学发展产生影响力的传统文学,创作的人不一定是台湾人,但作品内容必然与台湾的人情、风土、历史相关,其文类则以诗歌为大宗且居于主流的位置。

 

  在过去的研究中,台湾古典文学分期,多由明郑时期起算,而终了于日据时期结束。如黄得时在《台湾文学史序说》中,便将台湾古典文学分为六期:一、郑氏时代;二、康熙、雍正时代;三、乾隆、嘉庆时代;四、道光、咸丰时代;五、同治、光绪时代;六、改隶以后。近人廖雪兰《台湾诗乘》中,对古典诗的分期也止于日据时期。但台湾古典文学的发展,并未随着日据时期结束而终了,直至今日台湾各地仍有古典诗社在进行创作与活动,只是就创作量的薄弱情况来看,显示出当代的古典文学正在迅速的没落。 

 

  施懿琳在《从沈光文到赖和──台湾古典文学的发展与特色》一书中将台湾古典文学分期如下:一、自明朝遗老沈光文至台起至明代郑氏统治二十三年结束(公元16611683年);二、清政府统治二百一十三年(16831895年);三、日据五十一年(18951945年);四、国民政府赴台至今(1945年~)。在此便以此为分期,以1945年之前的古典诗歌为中心,依序介绍各时期文学发展之概况。

 

明代郑氏收复台湾时期(16611683

 

  沈光文(16121688),字文开,号斯庵,官至明太仆寺少卿,于明永历五年(1651年)入台,为台湾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留名的作家,并被誉为“海东文献初祖”。季麒光称沈光文为“从来台湾无人也,斯庵来而始有人矣。台湾无文也,斯庵来而始有文矣”(〈题沈光文杂记诗〉)。沈光文入台后,以教授汉学为生,并勤于抄书著述,为台湾留了珍贵的见证与文献史料。其所创“东吟社”继承了明末文社的“言志”传统,将孤臣孽子的流离心境、忧国伤时的悲愤都寄托于诗歌之中,影响所及,使得台湾古典文学以诗歌创作为主流,并且接续了中国诗歌中的言志传统。范咸《重修台湾府志》中云“台湾有文,当自沈光文起”诚未为过。

 

郑成功收复台以后,随之迁徙来的文士有徐孚远、卢若腾、沈佺期、李茂春等等,这些明朝遗老渡台后,对于传播汉文化都十分有贡献。总结此时期的作品特色,多为明朝遗臣对于亡国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满清的愤恨之情流离至蛮荒之岛的无奈,但其中也不乏充满南国风土情调的诗作。

 

清政府统治时期(16831895

 

  清政府对台湾实施统治以后,此时期的台湾的古典文学是以清廷派驻台湾的宦游文人诗作为主,可分几个阶段来看:

 

  第一为康熙、雍正时期。如高拱干、孙元衡、郁永河、陈梦林、黄叔璥、夏之芳是此时期的代表诗人。其中,高拱干纂有《台湾府志》,其《台湾八景诗》为后世台湾写作“八景诗”的开风气者。郁永河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因开采硫磺业务赴台,著有《裨海纪游》为日记式的散文,详实记录了台湾当时的风貌与原住民的习俗,成为研究台湾史不可多得的史料。

 

  第二为乾隆、嘉庆时期。这时期宦游诗作仍占主要地位,但台湾本地亦渐有优秀的诗人出现。宦游文士诗作以杨廷理、张湄、胡建伟为代表,台湾本地诗人,则以章甫、陈辉、卓肇昌等为代表。

 

  第三为道光至光绪时期。此时期的宦游文士诗作,以周凯等为代表。周凯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间任台湾府学训导,著有《海音诗》,以七言律诗描写台湾的风土、产业、特殊花草等,且于每一首诗都有详细的说明,具有文学、历史的双料价值。台籍身份的诗人于此时期崭露头角,质与量方面都十分具有可观性。代表诗人有郑用锡、蔡廷兰、陈肇兴、林占梅、陈维英、许南英、丘逢甲等人。其中郑用锡曾于道光三年(1823年)登进士第,号称“开台进士”,著有《北郭园全集》,筑有“北郭园”,与林占梅之“潜园”,同为竹堑地区的两大古典诗文社。许南英为府城文士,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晋登进士,曾组“浪吟诗社”。日本侵略台湾后,曾率众支持刘永福抗日,兵败后即内渡中国,著有《窥园留草》。丘逢甲为彰化翁仔社人,光绪十六年与许南英同登进士第,其《岭云海日楼诗钞》一书,多为“台湾民主国”兵败内渡中国后所作,充满思乡与忧时的情怀,被誉为与晚清诗人黄遵宪齐名。

 

日据时期(18951945

 

 

 (来源:台湾文学资料库)


                                                                                                                                              编辑:秋日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