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文学概况]台湾文学概述

时间:2005-12-05 16:04   来源:


“反共文学” 

  20世纪50年代,为了更好地宣传“反共复国”政治路线,稳定混乱的社会心理,在国民党当局的直接领导与组织下,台湾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斗文艺”运动;作为该运动核心内容的“反共文学”随之兴起,并在此后十余年中,居于台湾文坛的统治地位。从事“反共文学”创作的,大多为政界作家和军中作家。小说方面,主要的作家作品有:姜贵的《旋风》、陈纪滢的《荻村传》、潘人木的《莲漪表妹》等。诗歌方面,主要的作家作品有:孙陵的《保卫大台湾歌》、葛贤宁的《常住峰的青春》等。这些作品以歪曲现实生活、颠倒历史是非的虚妄性,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反共八股”,违背了文学创作的规律,抑制了台湾文学的正常发展。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随着“反共复国”政治神话的破灭、“战斗文艺”运动的不断跌落,“反共文学”走向全面没落。

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60年代,在全盘西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现代主义文学成长壮大,成为台湾文坛的主流。诗歌方面,以纪弦为代表的“现代诗社”、以覃子豪为代表的“蓝星诗社”和以痖弦为代表的“创世纪诗社”,成为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主力军。小说方面,1960年“现代文学社”的成立和《现代文学》杂志的创刊,标志着现代派小说的崛起。主要作家作品有:白先勇的《台北人》、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于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等。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是对“反共文学”的一种彻底否定。在创作上,它精雕细刻,十分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对台湾文学的整体提升,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现代主义文学又有其弊端,尤其是诗歌,提倡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极端形式主义和晦涩难懂的文字,也引起了人们的强烈批判。

乡土文学

  20世纪70年代初,以回归乡土、面向现实为旗帜的乡土文学,逐渐成为主流;它是在反现代主义、反全盘西化中成长起来的现实主义文学。1977年秋爆发的乡土文学论战,不仅确立了乡土文学的理论体系;其所激扬的回归民族、回归乡土的精神,也成为70年代时代精神的总标志,推动着台湾文化艺术乃至世态人心全面发展。诗歌方面,主要作家作品有:吴晟的《阶》、蒋勋的《少年中国》、林焕章的《童年的梦》等;报告文学方面,主要作家作品有:马以工的《几番踏出阡陌路》、古蒙仁的《鸡鸣早看天》、王孝廉的《无烟囱工业的社会污染》等;小说方面,主要作家作品有:陈映真的《夜行货车》、黄春明的《我爱玛莉》、王拓的《金水婶》等。乡土文学张扬台湾新文学的民族性、社会性、写实性和民众性,自始自终贯穿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强调文学反映社会,服务于社会,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把关怀民间、表现民众疾苦的人生态度与文学观,当作自己的题中要义;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直到今天都有很大的影响。

言情、武侠小说

  曾一度流行。琼瑶是言情流派的代表人物,金庸和古龙在武侠小说家中最有影响。琼瑶的作品,以台湾现代化生活为背景,专事抒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波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艺术上趋向唯美主义。对琼瑶的作品,台湾文学界长期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的作品都是脱离现实社会的,犹如麻醉品,粉饰台湾现实;有的则认为她的作品揭示了若干青年的苦闷,爱情的烦恼与波折,有一定价值。武侠小说,总的来说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可读性强,是广受欢迎的消遣性读物。

怀乡文学

  即台湾地区的回忆文学。40年代末,由于政治的原因,许多大陆人背井离乡,流落到台湾。这些人,虽身在台湾,却心怀故土,因此50年代初,当台湾文学强力推行“反共文学”的同时,怀乡文学也风行起来。怀乡文学就其内容来说,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纯粹的思乡文学。这类作品往往是通过对大陆风土人情和昔日生活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怀乡思亲念旧之情,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二是回忆过去与批判现实相结合的作品。三是怀旧文学。怀念过去的“灯红酒绿,纸罪金迷”的“良辰美景”,幻想“反共大陆”的成功与旧生活的重演等。

(来源:中国网)

                                编辑:秋日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