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二十世纪台湾水墨画

时间:2007-12-19 15:44   来源:SRC-423

 

  中国水墨画在历史上由于大部分由文人学者参与,以致水墨画史几乎就是文人画史,直至明代以来商业繁荣,中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提升,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才渐渐改变,在野的士绅、僧侣画家之特立风格受到重视,非文人专业画家鬻画为生的行业也渐行,但水墨画传统仍以文人为主轴。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中国留学生赴西洋取经,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在大陆本土带出近代第一次中、西文化融合创新的热潮。

  二十世纪以来,回顾台湾早期仍延续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传统,直到有半世纪的日人治台期间,因东洋画传入,外来新绘画的刺激,将为画而画的观念注入水墨画中,是近代中国传统绘画与域外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日治当时东洋画与台湾本土文化融合成为台湾美术新的创作题材,水墨画在当时则表现出两种文化过渡期的暧昧状况。

  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退守台湾后,在文化上实行了禁固政策,使得台湾的现代主义美术运动基本上处在一个零的起点上(49年以前的大陆文艺刊物被封存起来,艺术上的革新派们也大多留在了大陆)。

  到了五十年代末期,以刘国松为代表的“五月画会”,面对当时台湾画坛强大的传统势力勇敢地打起现代艺术大旗,带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刘国松在当时着文批判台湾省展及政府的美术教育政策,着眼点即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随着“现代画”观念的出现,水墨画脱离传统的形式,也脱离紧守肉眼目测及忠于外光外象再现的原则,开始真正依画家个人感触与想法去表现自然,发展出个人的、绘画性的要求,至使风格渐成为各自专精的局势。此后新一代不再受限于传统文人画系的美学思想;不同阶段及多元性的本土化革新,计有传统复古、本土民间探撷、东洋西洋折衷、中西整合、外中内西(形式中国观念西化)、旧瓶新酒、旧酒新瓶以及题材统合等面貌。

  七十年代是初期的乡土美术文化反省时期,倾向于怀旧情绪与乡愁色彩,是抗拒前一阶段西方现代主义,回归本土草根性的需求。八十年代第二波地方主义具象绘画风潮,吸收西方泛前卫及新表现主义的技法,表现台湾批判性的政治、社会、性别议题,走符号化狭隘的图腾路线。

  九十年代留学生大量回台带来全面西化的影响,以折衷主义结合东西不同文化背景特征为新趋势,本土主义在前一年代由情感切入,世纪末则从思想、美学层面作反省与回归,呈现多元的发展方向与面貌。台湾本土的探讨从情感的怀旧到思想的回归是跨世纪重要的转变。

  二十世纪末台湾水墨画走上探求族群文化根源的认同。文化特质的厘清在无法具体单一化的情况下,走上包容多族裔文化背景的多元化趋势。新世代电子科技更使数据储存的质与量有更大的发展,文化艺术必将走上个人化的发展。在创作上,世纪末从多元化的角度回归东方思想,表现文化主体意识和个人本位特质。新世纪的年轻族群具有泛国际化的经验,没有前代文化认同的情结与矛盾,选择东、西方相异的文化特质加上当代生活经验,甚至性别的主题,形成异类的“综合体”也是世纪末的特质之一。上一世纪的大时代统一风格已不再。

编辑:贺晨曦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