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雕塑]台湾雕塑第一人:杨英风

时间:2005-12-09 11:14   来源:


姓名:杨英风,字呦呦

出生:1926年1月17日生于台湾宜兰县

去世:1997年逝世于台湾新竹

家庭:杨英风是台湾宜兰县当地望族之后、父亲为杨朝木、母亲为陈鸳鸯。祖籍福建。他排行老大,小名为“呦呦”。他的父母长期在北京经商,杨英风小学毕业之后,也前往北京读书,当时是1940年。

照片

 

 

 

 

 


 

杨英风(右)与朱铭(左)的一段师生情缘,造就出无尽的艺术风华。 (杨英风艺术教育基金会提供)



经历

   一.(1926~1938)宜兰家乡

  杨英风生长在环境纯净的宜兰乡下,对乡土的淳朴感觉特别亲切,也让他从大自然中学习去认识、美体验美。由于他的父母长年都在大陆经商使年幼的杨英风常常感到孤单,所以他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大自然,从中得到安慰和快乐。
 
  二.(1939~1943)北平少年时代的生活

  (1946~1948)杨英风就到北平深造,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

  三.(1943~1945)在日本东京留学

  1943年,杨英风考取了东京美术学校建筑科(现在的国立东京艺术大学)。在校期间深受“日本现代雕塑之父”的朝仓文夫,以及日本木造建筑大师吉田五十八的影响。

  四.(1947年)受到云冈大佛的宏伟壮丽的景观所震慑

  后因日本发生战争而在1946年回国,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美术系,隔年回到台湾与表姐李定结婚,并在兰阳女中教美术、后又到台北担任台大植物系绘图员。1948年,他就读师范大学美术系,是他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中,所念的第三所大学,他曾是张大千、溥心畬的学生。隔年他的长女出生,但父母与弟弟因政局之故留在大陆、三十多年之后才得相见。他一度沉浸在中国古都的文化中,借着研读中国古籍、太极拳健身与探访云岗石窟佛像艺术等,参悟、思索中华文化的精神。就读辅仁大学的暑假,与云冈石窟的相遇,决定了杨英风日后艺术发展的方向。从绵延一公里、五十三个洞窟中五万一千多尊佛雕中体悟到,东方美学是生命美学、生态美学,魏晋时代的佛雕将人体造型生命化,将万类生命圆融于一体,是中国生命美学用于雕塑人体的源头。

  五.(1951~1962)在丰年杂志社担任美术编辑时的乡土创作

  1951年,杨英风承受经济压力、只得从师大美术系辍学、并开始在《丰年》杂志担任美术编辑,然而他在创作上仍相当勤劳,在11年的编辑工作中,他留下了大量的乡土版画和漫画。1953年并得到了第一个美术奖,也就是“第16届台阳美术展览会”的“台阳赏”,作品是雕塑“骤雨”。1956年他第一次参加国际展览“圣保罗双年展”,作品是佛像雕塑“仰之弥高”。1961年则举办了第一次个展。1962年,杨英风辞去了美术编辑,开始专心的经营雕塑创作。此时他在台湾“五月画会”中也相当活跃,不仅在联展中担任重要角色,也带领组织年轻画家进入国际舞台,这一年他获得了香港国际艺术沙龙展的银奖。

  六.(1963~1966)远赴罗马探索现代艺术

  1963年他开始大胆的采用不锈钢材质创作。前往意大利国立罗马大学雕塑系及罗马造币学校进行艺术研究工作。在意大利旅居三年的经验,使杨英风体认到东、西文化及美学的差异,看透西方科技及物质的过度使用与发展,渐渐领悟中国人追求人类与自然环境交融、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哲理。并在欧洲筹办了许多引介中国现代艺术的展览。杨英风在罗马艺术学院专攻现代艺术,并踏入了铜壁徽章雕塑的新领域。

  七.(1970~1977)板块运动、花莲太鲁阁的影响

  1970年3月14日,杨英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凤凰来仪”在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中国馆展出,当时设计中国馆的建筑师是贝聿铭。“凤凰来仪”高7米、宽9米、使用抽象的曲线型塑造出凤凰扭头的姿态。这件作品今日有一件较小的复制品,放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上的台北银行前面。

  1973年,杨英风的第二件重要作品“东西门”(OE门)被放置在纽约市曼哈顿的华尔街上,简洁的方型挖出一个正圆形,正圆形则有如镜子一般斜置在方型前端具有东方以空为境的哲学美感。

  八.(1977~1981)引进推广雷射艺术

  杨英风引进新的技术雷射光,加上艺术的组合所创造出的作品,引领着观赏者瞬间领悟灵性的世界与自然的本质,和人与宇宙的关系。杨英风认为,雷射艺术支所以引人入胜,就在于它很接近禅的沉思境界。

  九.(1982~1988)不锈钢景观雕塑的创新

  杨英风认为不锈刚性真质坚,既贴近科技时代的精纯,又能隐现中国宋磁的明澈、纯净的精美神韵,便创作大量的不锈钢景观雕塑。不锈钢磨光的镜面效果,将周遭复杂的环境转化成如梦似幻的反射映象,一方面是脱离现实的,一方面又是多变化的,但它本身是单纯的。作品与环境形成了整体性的表现,而非抢眼的存在,这正是中国文化温柔敦厚的生活理念。

  十.(1990)中国山川─深受黄山、长江浩瀚的影响

  杨英风亲自见到中国北方恢弘的自然景色,站在宏伟的宇宙景观前,进而产生对“宏大气势”精神的追求,重新开启了对自我的询问与对“宇宙现象”的兴趣。1990年代,他获得了第二届“世界和平文化艺术大奖”。并参加了许多国际展览,如1990年与朱铭在新加坡的“海外作品回顾展”
 
  十一.(1989~1991)体悟生命之真义与灵性之超越

  杨英风体悟到生命之真义与性灵之超越,开启了对宽大自由的追求,呈现般若思想的“空观”,就是指不受实体束缚、自由自在不受局限的心灵,此思想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上。

  十二.(1992~1997)再次发扬景观雕塑的理念

  省视从前人生的历程,杨英风认为雕塑本身是一增益减损的调和性工作,透过技巧与素材的使用调度,传达创作者的意念与智能,呈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高超境界,进而使艺术品与生活环境交融,才是景观雕塑的真意。杨英风期盼能超越独善与我执的“小爱”,透过“景观雕塑”这面明镜,发扬“大乘景观”的精神。

  参加1993年美国迈阿密艺术博览会和日本横滨的“国际现代美术展”、法国巴黎的“国际现代艺术展”,然而杨英风的身体健康日渐转坏、1990年他曾在北京罹患肺炎、1997年,在日本箱根的雕刻之森美术馆个展办完后逝世于新竹,享年72岁。

评价:

  艺评家谢理法先生认为:“台湾战后只有杨英风的雕刀为台湾早期的乡村及人民生活,作了一个详细的见证。”

来源:本网综合


                                编辑:秋日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