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台湾日据时期建筑

时间:2008-01-04 09:05   来源:SRC-423

 

台北自来水博物馆

 

  历史背景

  日据五十年间建筑有多方面的发展,在样式上有闽南式系统、日本式系统,西洋式建筑系统都并存着;技术上则以钢筋混凝土取代原来东方传统木结构。

  在思潮上,近代建筑的思想导入台湾建筑发展上。

  二十世纪初,日人对其殖民地台湾所热衷的,以第一代的日本西化建筑为主干;大正年间,日本的现代建筑运动与西方真正有了关系。在1930年左右,所谓国际式样建筑在日本生根,台湾也很快的有了一些作品出现。

  1929年的经济危机,使得帝国主义指挥堕落的艺术陷入狭义的民族浪漫主义,建筑也披上日本民族主义的外衣,此时所谓的帝国冠帽式建筑出现,也就是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体,上面戴上一种传统的斜屋顶。

  日本对台湾的改造很有计划性,在所谓同化目标下,台湾建筑及城市都改观。在1895到1907年间,此期为日本式建筑试验期,多为松杉之木造,材料及工匠也有来自日本,部分并用台湾的砖石,不过,后因与台湾高温潮湿的环境不合,这批建筑使用寿命相当短。

  一般官方建筑由各州厅营缮系负责人设计及施工,重要的建筑则由台湾总督府营缮课的技师掌理设计;军方工程即交由陆军的技师绘图,多为木造及砖造平房;民间建筑则委托地方执业技师设计;日据中期以后,台北市也出现出现建筑事务所,多由日人建筑师主持。施工方面多为私人营造组织,台湾人及日本人均有;类似今天建设公司的组织也有。

  代表建筑

  日人在台湾的都市建筑是似西方计划观念着手,内容是殖民政策与近代路径相辅相成的结果。为了贯彻目标,台湾的中国古老传统必定要成为牺牲品,在殖民化过程中,是要使台湾日本化。

  日据五十年中,实在是台湾传统建筑面临危急的存亡关头,在一九○○年后确定几个都市计划:

  第一、是所谓“市区改正”,倡导所谓的大正型、昭和型立面,鹿港大街即为一个例子。

  第二、下水道等卫生工程及公共设施之计划,为近代都市之发展定下基础。

  第三、以西方巴洛克几何精神的方式套进台湾旧有的城市中。

  第四、树立都市扩张之长期计划,尤其对台北、台中、嘉义及高雄等均极早就确定长程发展。

  第五、开始塑造城市性质及风格,台北作为全岛之政治中心,台中为全部重划的住宅型都市,高雄及基隆为海港工业城市。台北在清末的近代建设已经有想当基础,不过,计划未全部实现,日人即来,故其风格是参半;台中在清末本欲开始规划为省城,但尚未实现,日人即接收,故其风格是十足的计划性城市,日本色彩浓厚;台南则是经过明郑以来两百多年之经营,纯为中国旧有模式,日人改变不多,可说是比较能维持中国风格的城市。


  日据时期的重要建筑如厅舍建筑、公用建筑、学校建筑、医院、商店及住宅建筑,从中可以看出几种样式的流行。西方有仿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折衷派、表现主义或机能主义之现代建筑,日本式及台湾闽南是也多并存。

  厅舍建筑包括:总督府、各军政部门、各州厅郡街政府办公建筑等,设计几乎全出自官方的营缮机构。施工及细部都相当良好。

  厅舍建筑多坐落在城市中重要的位置,最常见的是中央入口有宽敞的大厅及梯间,向左右伸长的两翼有中央走道或单边走道的成列办公室,中央常有高耸的塔状突出建筑,以强调其纪念性。像是总督府,也就是现今的“总统府”。

  公共建筑则包括火车站、公会堂、邮局、饭店、图书馆、银行及剧场等建筑,形式依年代而有所不同,规模均颇可观。现今仍可见台北邮局、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台湾总督府博物馆(今台湾博物馆)、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今铁路局)等,皆属于此时期所建的公共建筑。

  学校建筑有公学校、小学校、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及大学,创建年代不同,导致风格及构造皆有很大差异。这时期所建的学校保留至今的有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椰林大道两侧教室等。

  而日据时期的住宅,一般乡间仍继续原有清代之中国传统建筑,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只不过材料大幅度改变,开始以日式规格砖头代闽南砖,很多细部装饰被简化。城市中的街屋则经街道更新后,出现大正型及昭和型之形式,建材多为洗石子及贴面砖,平面格局仍为清代街屋延续。另一方面,日人开始在各地兴建日式小住宅,多为木造黑瓦之形式;一九三○后逐渐出现欧式现代住宅建筑,台北圆山别庄(今台北故事馆) 即为此时代表性建筑物。

编辑:贺晨曦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