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台湾清朝中期建筑

时间:2008-01-04 08:50   来源:SRC-423

 

翘脊燕尾

 

  历史背景

  清代中期是清代由盛而衰之转变期,道光二十二年从鸦片战争中,中国暴露出在国势上衰弱的一面。台湾在天津条约中,由于加开台湾(安平)、沪尾(淡水)、鸡笼(基隆)及打狗(高雄)为通商口岸,台湾真正进入近代历史。此时期西方文化传入台湾,商馆、洋行、教堂建筑样式普遍设立。在海上贸易方面,鹿港是本期初年全盛时代,后来因港口淤塞被沪尾(淡水)取而代之。开发阶段已经进入山区,且重点渐移至北部;此时期台湾的社会发展有些变化,动乱四起,地方势力的斗争,这些难免也会卷入不同籍移民间的分类械斗,分类械斗多发生在以豪族势力介入之开发形态的中北部,有闽粤之争、漳泉之争,也有同样是泉州人之顶下郊拼或分姓之械斗,这些对台湾社会影响深远。

  清代中期之豪族住宅已达台湾中国式建筑之高峰,成就最大的建筑都是在这段时期完成:中北部的城市发展几乎和豪族兴起或分类械斗有关。

  另外,清廷为加强台湾防务,在各地建造许多炮台城堡;社会阶级逐渐复杂,多数豪族也经由科举、贡举走入仕途,加上一般人对士大夫阶级之敬重与向往,也促成文风鼎盛;豪族与文士形成的仕绅阶级在清代中期扮演着重要角色;清代中期五十多年是台湾文化之高峰,在历史过程及人文发展社会背景中有其特点,并反映在建筑面貌上。

  代表建筑

  台湾在此时期才有环境培养士大夫文化;举人乃为社会功名地位之基本象征,通常中举之后,政府会赐匾,立旗干,做为庆祝及崇敬之象征。

  当然也有一些捐钱纳官及豪强大户盖起类似官宅的建筑;在乡间的大租户住宅因为传统大家庭制度,改变建筑型态,都建多护龙的建筑,大多有晒谷埕及租馆(仓库),也是以巨大的宅邸做为家族及声望表征。

  乡间平民仍习于使用三合院住宅,在城中则多使用狭长平面院落店铺住宅,也就是所谓的街屋,此时期有大量且计划性的建筑街屋的例子,说明社会结构成熟及分工精细一面。

  此时期的住宅,多带有防御色彩,住宅边也多建筑铳柜,尤其中北部民宅居多。清代中期的台湾,传统民宅形制反映出士大夫、农夫与商人三种形式。

  台北林安泰古厝建于道光初年,是这时期建筑佳作之一;林安泰古厝为林家迁台第四代林志能所建,该宅为台北盆地所剩唯一最细工的民宅建筑;前后有廊,外接护龙,形成主体使对内庭或侧庭开窗,有利安全。门厅也相当考究,其木雕及石雕皆属上乘作品,瓜筒造型为台湾之佼佼者。正厅为开放式,就细部之作法及整体比例而言,林安泰古厝为台湾北部优秀作品。

  另外值得一提为 彰化马兴益源大厝,具传为陈家开基祖之子容华公在道光二十六年所建,咸丰十年族人中举,再立旗干。主体为大三合院套小三合院之组合,有外护龙两对,而内外护龙山墙连为一体,为台湾孤例。由于外护龙之月门作法与鹿港龙山寺及和美东书院相似,可能同为泉州匠师作品。

  新竹郑厝为开台进士郑用锡族人之住宅群,位置在新竹北门外,大厝分为五部分,现存四部分,均为三落式,其中一座有“进士第”之匾额。

  这栋大厝的建筑风格与金门相同,工匠可能聘自金门。新竹郑家为多幢院落式,为闽南官宅之传统,每幢之间皆有狭长防火巷。

  清代中期文风鼎盛,不过,行政建置没有再扩建,所以府县儒学没有增加,而中部一带之书院建立却大量增加。其中包含鹿港文开书院、嘉义罗山书院、南投蓝田书院、西螺振文书院、和美道东书院、嘉义玉山书院及北部的学海书院等数所;鹿港文开书院与文武庙毗连,为中部出名的书院。光复由于外人进住,加上疏于管理,于1971年又遭祝融之灾, 近年经修复才重现原貌。山门为少见的单檐歇山式外门,比例良好,木作亦为上乘之作,后厅为讲堂附属的轩,此为全台独例。

  除了书院之外,寺庙可说是最具代表社会的建筑。此时期寺庙增加五百座,庙宇有大有小,清代中期所建的一些规模完整的大庙,往往缩短进深,加宽正面,其方式是在三开间或五开间的正面两旁再加一护龙,并留侧庭。正样一来可以看到护龙的山墙拱护在正屋的两侧。

  此时期有淡水鄞山寺(定光佛寺),此为汀州人捐建,供奉定光古佛,后来亦兼为汀州会馆。为形式为最典型庙宇,包含有前殿、正殿及两侧护龙,坐东朝西,背后有山,龙柱雕刻线条强劲有力,为一佳作。

  大稻埕慈圣宫也为此时期中的优美建筑之一,为咸丰八年建造,殿内祭祀天上圣母,屋顶为重脊,正殿为单脊硬山,庙埕甚为完整,现仍为附近居民的日常活动中心。

  另外一个佳作为艋舺清水祖师庙,创建于乾隆五十二年,现为同治六年重建后之形态。供奉清水祖师,与大稻埕慈圣宫同样格局与形式,坐向亦为坐东朝西,前殿两侧龙虎墙上有砖刻图案。

  此时期由于豪族兴起,家庙建筑也受重视。其形式与一般庙宇差不多,有时会附建戏台,做为联络宗族情感,提高社交机会之场所。 雾峰林氏在清代中期崛起,林家下厝家祠可能在同治初年即建,现今所见的形态则为光绪年间大修后之结果。共有四幢大建筑并行排列,皆为西向,自北向南依次为庭园、宫保第、祠堂及另一幢大住宅。(惜均毁于921地震)

  这建筑物三落式,依序为门厅、戏台之准备室以及祠堂之正厅:第一内院为宾客之集散休息空间,第二内院两旁宅有两层楼的看台。平面之进深很长,能塑造出庄严的气氛。这座祠堂一共出现 硬山、歇山及悬山三种屋顶。

  其装饰木雕部分风格手法独特,室内圆柱、戏台、看台及卷棚轩多用方柱,屋架为传统穿梁结构,不过,并非闽南式,应该是中国北方的作法。

  另外,戏台背景有木雕的太师壁,左右并设出将入相门,为标准之戏台作法。这座祠堂在建筑学上最大成就有两方面,一是有严密而丰富的戏剧空间;二是它的木雕,不上彩色,纯为木材素漆。

  在台湾古建筑中,雾峰林氏祠堂是很重要的一个特例;戏台设在祠堂中,意味着子孙与祖宗同聚一堂观戏,是颇值得玩味。

  此时期另设有牌坊,像是:新竹杨氏节孝坊、新竹张氏节孝坊以及北投周氏节孝坊,皆是在此时期设置。牌坊多为四柱三间式,有夹杆石,形态仿木牌坊而成。而台湾对于明代时期的墓已经发现颇多,明代的墓形式较为简单,一直到清代中期才有出现大的墓。

  清代的坟墓以科举官宦及豪族的最具代表,传统中国式的大陵墓,按照排至顺序,至少要有牌楼、华表、碑亭、立兽或蹲兽、文武石人及墓碑、墓丘等。根据清代的大清会典规定,陵墓的大小要受封爵品位之规定;在台湾并没有人获得高功名,因此陵墓格局都不大,陵墓之望柱多做成倒竖文笔状,有时也立有旗杆,明代墓碑多为平头形,清代多为圆头形。

  王得禄墓根据墓碑记载,建于道光二十四年,墓的范围甚大,墓碑两侧有石龙、石凤、小石狮及石象,形制相当少见。

  另外,郑崇和墓规模较王得禄墓小,有文武石人、石马、石羊及石虎,前方有一对望柱,其雕工细腻,形态接近王得禄墓前的石人,但风格略显不同。

  最有名的亿载金城也也是在时期建造而成;略仿欧州堡垒形式,所用砖块部分有部分是挖取热兰遮城的城基取得,现况相当完整,壁体之砖工结实精确,并有护城河。

编辑:贺晨曦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