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台湾清朝初期建筑

时间:2008-01-04 08:42   来源:SRC-423

 

鹿港街屋:三落

 

  历史背景

  康熙二十二年清廷获得台湾,到光绪二十一年甲午战败割台为止,清廷统治台湾有211年之久。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可以说是盛世。治台之初,清廷采取重农抑商之态度,最后由施琅说明“陈台湾弃留利害疏”,这才保住台湾;清廷遂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

  清代初期阶段移民由明郑时期的二十多万,增加为二百万人,这成为开发最大的动力。由于人口的增加,垦拓面积也增加大约康熙末年南部完全开发,再分别往南北拓展。雍正年间南方已至恒春一带,北方则是到达新竹、台北及基隆。到了乾隆末年,西部平原已完全由汉人掌握,嘉干年间更进展到东部的兰阳平原。

  当时的社会结构较明郑时期复杂,因为归入清朝版图较晚,加上清廷政治不当,使得台湾当地的居民产生遗民之民族意识。而明末时期将大陆文化传承到台湾,著名的八贤就可说为清初台湾文化主要启蒙者。另外像林朝英,善雕刻,为乾隆、嘉庆年间台南府城最出名的画家;再者民间画工庄敬夫,以庙字壁画独树一格。

  台湾经济活络,使得中产阶级逐渐成形,鹿港在此时跃为台湾经济重心;台湾经济重心移动,可由“一府二鹿三艋舺”略窥一二。

  代表建筑

  清代初期的住宅原貌保留不多,木造建筑的年限及家族之兴衰可以说是建筑保存的重要关键。这段时期至少有两种基本建筑形式,一是院落式,一是连幢式街屋的建筑式,院落式多散置于市街后面的巷中。

  街屋建筑有很长的进深,通常多在三落以上,为求空间充分利用,往往为两层楼或夹层之设置。街屋属于清代初期已不多见,只有在鹿港还可以看见。鹿港在当时不是由政府建立起来的城市,而是由商人建立出来的,所以可说鹿港为一个商业市街。

  这样商业性质的城市,本应筑城防卫,不过,当地人民却选择另一种防御方式。也就是将店面紧邻着一条曲曲折折的窄街,这样店面不过五公尺,所以居住空间只好向后延伸,并垂直向上发展成为二、三楼的建筑。

  一般多分为三进,有点雷同于合院式住宅,第一进为店面及神堂,进深较大,需要两个连续双面坡屋顶才能解决。这样一来不能开窗透光,所以将两双坡屋顶错开,开个天窗,这样一来可以获得充足光线,这也形成二楼的夹层或阁楼。二楼作楼井,有精雕的栏杆,相当美丽。

  第一进后半部常为主人的居所,可以照顾生意;第二进与第三进多设有二楼的室内天井,便于采光;第二进供奉祖先神位,第三进供奉佛祖。

  构造以砖墙承重为主,屋顶排满圆梁;装饰方面并不重视正面的华丽,倒是将重点放到厅堂的楼阁木作部分,以雕刻细致的花样。

  鹿港的元昌商宅为这街屋例子之一,此为三层楼之佳作,二、三楼皆有挖室内天井。木作雕工相当精致,色彩华丽,为鹿港老师傅施水龙作品。

  另外一例是鹿港的日茂行,据传建于乾隆年间,为鹿港全盛时期船商林振嵩住宅,其现今位置在鹿港国小附近,依据史料得知,为两落式格局,屋脊为马背式,屋顶铺筒瓦,前面广场全部铺石,正门为亭子式的歇山顶形式。

  除了鹿港的代表建筑物,另外还有麻豆郭举人宅,前面有二对旗竿础,门上有文魁匾额(目前已被偷),为乾隆年间郭廷机中举人所立;另外,次年郭蕴玉中武举又立一对旗竿,可以说是官宅,宅为简单之两落式建筑,缺护龙。历代稍修,主要木构及铺地石板皆为原样,形式古朴。

  此期的文教建筑,沿袭明代旧规,其文教设施有儒学、义学、社学、民学及书院。清初至嘉庆年间共设立了六处儒学,设有台湾县儒学、凤山县儒学、诸罗县儒学、台湾府儒学、彰化县儒学;其中台湾府儒学,也就是台南孔庙,是由明永历年间的学宫改建成,在康熙二十四年改为台湾府学,在康熙五十一年增建朱子祠与文昌阁;乾隆十四年又重修增建,而后又修建许多次。

  大成殿是孔庙重点,为重檐歇山式,在比例上台南孔庙大成殿显得较高,其本身屋面、墙身及台基为台湾孔庙建筑中佳作。

  书院扮演着辅助府县学的重要角色,明郑以来多义学,清初之书院就是就有义学改建。台湾的书院由崇文书院开始,随后各县都增设。在这段时期的书院分布最多,乾隆年间彰化及新竹都已经有书院之设置,像是崇文书院、海东书院、奎楼书院、白沙书院、龙门书院、玉峰书院、明志书院、文石书院、仰山书院、屏东书院等皆为此时所设置的书院。

  海东书院为清代台湾规模最大的书院,此址在台南忠义国小,也就是在台南府儒学右侧,创建于康熙五十九年。里面有讲堂、斋舍等建筑,可惜日据时期拆除。

  台湾寺庙为台湾文化之特色,庙的年代表示开发时间,庙的规模则表示其地方经济力量,庙宇建筑是闽南建筑中最主要的典型。庙宇可以说是移民精神生活的焦点。庙宇与住宅建筑各有其传统,各有特色。随着社会结构复杂,祀神之种类亦增加,重视子弟教育形成文昌祠;因职业分化有职业团体守护神祉庙宇;为祈求生活平安、脱离苦海的庙堂;移民时祭拜于地缘关系所形成之庙宇;代代相传形成之家庙及家祠;街市发展成为城市有的文庙及城隍庙,藉以宣扬教化,移风易俗。台湾的庙宇相当多,不过大规模的作品并不多见, 鹿港龙山寺即建于乾隆五十一年,寺庙为坐东朝西,由外而内为山门、五门、戏台、拜亭、大殿及后殿,南北两侧各有厢房。形式是泉州式,山门为歇山重檐式,结构突出,比例均衡美好,为难得佳作。

  另外一佳例,为台南三山国王庙,此为台湾唯一留存广东式庙宇建筑,为乾隆七年广东商民所建,平面格局坐东朝西,正面宽广,中央部分为主殿奉祀三山国王。结构主要为承重墙结构,并有浮雕花纹。屋脊形式平缓,只有山墙收尾处略微上扬卷起,成花叶形脊尾。

  属于清初的坊表皆在台南,有泮宫坊、接官亭坊、萧氏节孝坊以及重道崇文坊,共有四座。由于台湾缺乏优良石材,所以石坊皆采简单形式,台湾石坊多采四柱三间式,其构造仿木架,由石榫头接合起来。

  桥梁方面较出名的有:大坊桥、砖仔桥、鲫鱼潭桥、驼龟桥、凤山东福桥皆是在清初所建。不论官建或民捐的,其形式有竹桥、木桥、石桥及砖桥等。

 

编辑:贺晨曦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