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台湾传统建筑之石雕

时间:2007-12-29 08:25   来源:SRC-423

 

台北万华龙山寺石雕

 

  石雕是一座寺庙精美的指标,台湾寺庙史上有许多例子显示原来木结构为主的寺庙,因为信徒捐献石雕,而逐渐改建成为具有丰富石垛的寺庙。通常,寺庙的前殿石雕最多,来访者及善男信女很容易看到石雕,而庙门左右的石狮、石龙柱及麒麟等亦都以质地较好的石材所雕成。石匠师的地位有时不下于大木匠师,因为石匠掌握着地面重要尺寸。从石阶、石砛、地牛、柜台脚、御路、柱珠、门枕石、抱鼓石乃至石柱、石楣等都属于石匠施工的范围。

  台湾寺庙的石材,在清代初期多自福建、广东运来,包括所谓泉州白石、青草石或漳州青石。到了清代中叶,开始运用本地所产石材,例如北部所产观音山石,或山区的砂岩。台湾的石材质地不如泉州花岗石坚硬,所以只能作墙基或铺地面。如果要雕石狮或龙柱,大多仍取自闽、粤。不过也有少数例子,如新竹北埔慈天宫的二十四孝石柱,用的是当地所产的砂岩,历经百年而人物形貌仍然清晰可辨。


  石匠师雕琢石料,依深浅与层次差异,可以区分为以下七种雕法,运用到不同的部位。

  素平雕法:将石面雕平可细分为单遍凿、两遍凿或三遍凿。凿多遍则很平,也可以加水磨亮有如镜。例如台南孔庙的抱鼓石。

  水磨沈花:在光亮的石面上雕刻阴纹图案,俗称为阴刻,凹入线条也可打细点,作深浅明暗之分,台北龙山寺前殿即有丰富的水磨沈花雕法。

  压地隐起:在磨平的石面上,将图案以外的地凿凹,以突显图案本身。台北三峡的清水祖师庙护室墙壁最多,水平奇高,乃出自画家李梅树之设计。

  剔地起凸:将图案雕出圆体,其余的地全部凹入,可以突显主题,也称为浮雕。一般寺庙常见的麒麟垛或龙虎垛即属这种雕法。北港朝天宫的御路即用剔地起凸。

  内枝外叶:与上述的剔地起凸相似,但更强调凸出与凹入的对比,并且将层次表现出来,顾名思义,即将叶子浮雕出来,而枝干深藏于内。如果枝干太细,很容易折断。近代有些龙柱即采内枝外叶雕法,如台北龙山寺正殿。

  双面见光:有些门窗采用内外两面皆施雕之法,抱鼓石也属于双面见光雕法。

  四面见光:即四周围皆施雕之法,如石狮、石龙柱或石雕神像。

  以上七种雕法要穿插运用,才能使一座庙宇的墙面显得主从分明,轻重有别。一般而言,地面为素平雕法,地牛与柜台脚用剔地起凸,抱鼓石及石门枕用双面见光或剔地起凸,麒麟垛用剔地起凸,腰垛用水磨沈花,窗子用内枝外叶或双面见光,龙柱用四面见光,门楣用剔地起凸,御路也用剔地起凸。

  福建泉州惠安因盛产质优的白石及青草石,打石为业者众,所以名匠辈出。台湾的寺庙大多聘请惠安匠师来台承雕。最著名的有台北龙山寺、台北青山宫、新竹城隍庙、竹南慈裕宫、彰化南瑶宫、彰化威惠宫、鹿港龙山寺、鹿港天后宫、嘉义城隍庙、北港朝天宫、新港奉天宫、台南南鲲鯓代天府及台南大天后宫等皆可欣赏到最优秀的石雕杰作。

编辑:贺晨曦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