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台湾传统建筑之妇女空间

时间:2007-12-27 10:40   来源:SRC-423

 

  台湾的民居从文化发展的观点而言,至少包括了原住民高山族、平埔族以及汉人居住的住宅。汉人从明末清初开始大量移民,其中以闽南的漳州、泉州与粤东的嘉应州、惠州与潮州为多,少数来自闽中的福州与闽西的汀州。原住民高山族包括泰雅、赛夏、布农、排湾、鲁凯、曹族、卑南、阿美及雅美族等九族。平埔族则包括西拉雅、凯达格兰与噶玛兰等。这些先住民与后来移入的汉人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其文化与住宅的形态之差异也逐渐减小,甚至平埔族经过汉番通婚,至近代几乎已经消失了。

  在清代二百多年中,原住民土番诸族之生活习惯与汉人不同,但有许多聚落汉番杂居,也加速了文化融合之现象。本文所探讨者,乃针对汉族移民的住宅,分析其平面组织所反映的家庭妇女之生活空间。特别是闽南式民居与粤东客家式民居之间对妇女空间处理之差异。从建筑角度来探讨清代台湾家庭生活受礼教节制之几个层面问题。

  清代台湾汉人,据当时方志如台湾府志彰化县志与淡水厅志等记载,其“习尚与内地无甚异”,亦即承自闽、粤。闽、粤居民多系魏晋南北朝时南迁之中原衣冠士族。客家之迁徙南移证明其史实。也许继承了此种源远流长之民情风俗,所谓礼失求诸野,闽、粤保存了许多中原古风。因此,台湾的汉族民居,从平面空间布局或多或少反映了社会价值观与家庭伦理秩序。

  清代台湾汉族中,闽南与粤籍客家不常混居,于是有些村庄被称为客庄,即客家人所聚居之村庄。而闽南籍的漳、泉亦时有械斗争端,此汉人移民之风俗同中有异。相同者如男耕,但妇女不织布,盖布帛取自大陆,妇女以刺绣为工。所异者,闽南妇女流行缠足,而客家妇女多参加耕种劳动,不缠足,谓之天足。

  妇女在家中的地位比男人低,实源自中国古代传统,闽南一带尚男贱女,当贫苦之家连生数女时,贫苦无力赡养有时便送给别人。长此以久,造成台湾社会重男而轻女。男生是家庭中的掌权者,也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继承者,住宅的设计以男权为主要考虑因素。因此,民居中的空间名称如大房是长子,二房为次子,皆嫡出正统。偏房或侧室则指的是姨太太或庶出者居所。

  台湾大户人家的住宅非常讲究门第森严,空间层层节制,从前门经正厅到后堂或护室,有隔屏及围墙遮挡,作用除了避免风水上所谓犯冲之外,实乃划出妇女所使用之空间。

  在台湾传统合院民居中, 妇女空间主要以住宅之后部与侧部来构成,后部即第二进或第三进,侧部即左右厢房。而联系后部与侧部空间之廊道则非常重要,因为它提供着妇女在住宅中的活动空间。易言之,廊道空间才是民居中真正为妇女所使用之空间。

  廊道空间分析起来,包含了步口廊与过水廊两种空间,在台湾民居中,步口廊指的是正厅或护室屋檐下的走廊,过水廊指的是连系正厅与护室之间的廊道,在客家建筑中谓之横屋;它通常有点像一座亭子,可遮日挡雨,故名之为过水亭。

  为了更明确围出妇女使用的空间,过水廊靠前面的一边通常再以墙封闭,只辟一小圆窗或直棂窗,兼收通风与窥视之效。

  至于左右护龙的步口廊空间,在较富裕的大宅中更以砖墙围出小院子,形成了一种类似跨院的空间。隔墙上通常以砖块砌出剔透的窗花。并且为了保留私密性,窗格子故意砌成斜面,挡住从外向内看的视线。有的四合院中庭以矮墙分隔内外,形成前院与后院,中开一门出入界定妇女空间。

  妇女空间领域里的窗格子通常比较密,自然形成外明内暗的光线对比。因此台湾民居里墙上可见到较密的直棂窗或雕花的木窗,被称为女婿窗,意即男方登门说媒时,女方旁观偷窥之窗。

  台湾民居之妇女空间是藉由围墙或隔屏围塑而成,这些阻断设施。事实上,在行动上拐个弯,使宅内活动不易为外人所见也可形成内部空间之私密性。

  台湾闽南系民居与客家系民居在处理妇女空间的技巧上有明显差异。闽南系住宅的视觉阻绝措施较多,空间光线较幽暗;客家系住宅则较开敞,他们喜在正厅与横屋相接之处留设所谓廊厅,这个空间是外露的,家庭中的男女成员可在此进行休息,喝茶及进餐等行为。

  台湾南部的客家民居之卧房常作成独立之门口,只在门楣上悬挂竹帘,以别内外。这亦是客家民居之妇女空间的界线较模糊之一明证。

编辑:贺晨曦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