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独”诉求的基本思路:独立优先民主
现代国家的政治发展,一般以政治民主化为核心。民主作为多数权力的体现,朝野政党竞争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和施政层面上,争取多数民众的支持,有时涉及对外政策,但不可能涉及国家认同之争。不太可能冒着社会分裂和对立的风险,倡导分离意识。就基本的政治学原理来说,国家认同的高度分裂性,必然导致不同政治势力的意识形态迥异,不可避免的造成族群对立和社会分化的局面,从而严重“侵蚀民主巩固的前提——一个共同认可的政治秩序的疆界”。
但是,“台独”的谋士们认为,台湾的政治应该独立优先,然后再推进民主进程。从李登辉到陈水扁,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思路的影响。按照这种思路,诉诸民众运动,必须实行最广泛的动员,而最广泛的动员莫过于族群的激情动员;最激情的族群动员莫过于操弄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对立。就这样,台湾的族群冲突被广泛利用,民众的民主期待被漠视。
2.“本土化”的蜕变与族群对立
“本土化”本来是蒋经国为巩固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而提出的措施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登辉背离蒋经国的初衷,以“本土化”之名,纵容“台独”思潮泛滥,导致民进党等“台独”势力迅速崛起。“统独争议”遂逐步占据台湾朝野政治争议的中心位置。由于民进党走向执政后在民生议题上不具优势,加之“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巨大压力,陈水扁在竞选连任时不得不通过操弄“统独”议题,激发族群意识,转移台湾民众对民生议题的关注,借“台独”诉求搏选举抢选票。同时面对“泛蓝”整合后的巨大声势,民进党将228事件以来的台湾朝野斗争,简化为代表“外来”势力的国民党当局与代表本土势力的反对力量的对抗与争夺,给国民党贴上“外来政权”的标签。试图形成民进党执政即是台湾人民“出头天”和当家作主,而国民党夺回政权即是“外来政权复辟”、“投靠中共”的假象。
3.“国家认同”对民主追求的扼杀
在“台独”势力的操弄下,台湾的族群意识发展到“国家认同”的严重对立。对比台湾1987年前最早的调查到2007年调查结果表明,其严重程度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关于族群认同调查的基本设计是询问受访者自认为是台湾人、中国人,还是两者都是。1987年自认为是台湾人的即便在不包括客家人的本省籍人中也仅占15.2%,到了1992年,三者百分比分别是18.2%,47.5%,27.7%。1999年,三者比例已成39.7%,10.1%,45.7%。陈水扁执政六年后,2007年三者比例已成68.1%,16.3%,11.7%。
在台湾地区,“国家认同”的分裂严重侵蚀了民主政治发展的前提。由于各主要政治力量在国家认同上无法相容,甚至相互敌视,公共政策往往沦为他们争斗的主要领域。近几年来,在“台独”意识形态作用下,严重妨碍了台湾朝野就两岸关系进行理性沟通,以设计出体现大多数台湾民众利益的大陆政策。“台独”分裂势力一天不放弃“台独”主张,不停止操弄“统独”议题,台湾政治就无法摆脱族群严重对立、意识形态激烈对抗、两岸关系高度紧张的危险局面。台湾政治无法形成真正体现多数意志的民主政治。 (《台湾地区政治发展与对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