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台南县:山派海派旗鼓相当,民进党后来居上

时间:2006-09-22 13:34   来源:中国网

  台南县位于台湾岛西海岸南部,西临台湾海峡,南、北、东被高雄县、嘉义县所包围。全县面积2016公里,人口110.7万人(2001年底)。下辖1市(新营市)、7镇(盐水、白河、麻豆、佳里、新化、善化、学甲)和23乡(后壁乡、东山乡、柳营乡、六甲乡、下营乡、北门乡、将军乡、七股乡、西港乡、安定乡、官田乡、大内乡、楠西乡、南化乡、山上乡、新市乡、永康乡、仁德乡、归仁乡、关庙乡、龙崎乡、左镇乡与玉井乡)。县治设在新营市。

  台南县是本省开发较早的地区,畜牧业较为发达,盛产甘蔗。工业主要有制糖、肉类、食品加工、造纸、制药、成衣等。台南县已建立台湾第二个科学园区即台南科学园区,目标是要把农业大县转型成为科技大县。

  台南县政坛权力结构已由过去国民党内的山派、海派、高派三大派系的互动已转变为以国民党、亲民党为主的泛蓝阵营与以民进党为主的泛绿阵营的两大政治力量对抗的权力斗争格局,但地方派系仍然存在与发展。

一、地方派系概况

  台南县地方派系发展过程大致是,先在沿海的北门地区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与经济势力,称为“北门派”,也称“海派”。为对抗“北门派”,位于山区一带有实力的地方人士组成“三新派”,“三新派”后来又演化出以胡龙宝为领袖的“山派”或“胡派”。山派在发展过程中又分化出“高派”。

  北门派-海派。北门派主要是以地缘为基础、以出身北门地区政治人物为核心形成的一股政治势力。其中,吴三连、高文瑞与陈华宗被称为早期北门派的三大领袖。北门地区靠近海边,因此又称海派。

  海派曾在台湾地方与“中央”均有相当实力。50年代,北门地区出身的多位政治人物身居政界要津。政坛名人吴三连曾当选省参议员,后任台北市长;高文瑞曾任第一、二届台南县长;陈华宗则任县议会议长。后来海派代表人物有刘博文、李雅樵、洪玉钦、方医良等。刘博文曾任第五、六届县长,李雅樵任第十、十一届县长,洪玉钦更曾连任六届“立法委员”。目前海派掌门人为前县长李雅樵。

  海派是一支庞大的政治与经济利益集团。海派区域性联合独占经济与势力主要分布在台南县永康乡农会、西港乡农会、麻豆乡农会、学甲镇农会、台湾省合作社联合社、台湾省蔗农消费合作社与彰化银行等。其参与投资经营的企业主要有中国人造纤维、台湾合成橡胶、环球水泥、台湾风梨、三福化工、国宾大饭店、统一企业、台南纺织等企业及与相关房地产事业。其中,拥有多个大企业的“台南帮”基本上是海派的支持力量。在1996年台湾领导人选举时,国民党在台南县的竞选组织中,台南帮的统一集团重要人物高清愿任竞选总部主任委员及后援会会长,海派大将及“立法委员”洪玉钦为竞选总部总干事,统一集团董事长吴修齐任顾问团团长。

  山派。新营地区出身的地方精英杨群英联合新化、新丰地区与北门派对抗,号称三新派,杨群英因此为三新派最初领导人。善化镇出身的胡龙宝在国民党的大力提拔下成为三新派的领导人,逐渐发展成山派,也称胡派。因胡氏家族世居善化,势力又分布在善化、新化与新丰等山区,因此称“山派”。山派区域联合独占经济主要包括台南县善化镇农会、安定乡农会、台南县农会、善化镇合作社、土地银行、第一银行等。参与投资经营的企业主要有农林公司、华夏海湾塑胶、大鲁阁纤维、台湾农林、正丰化学、台湾机械等公司及相关营造企业。

  山派主要起源于国民党提拔胡龙宝为国民党台南县党部主任,从事部署辅选组织工作,逐渐形成一股政治势力,进而当选两届台南县长,形成一大地方派系。胡龙宝,1911年生于台南县安定乡胡厝寮(后改属善化镇)一个地方望族之家。1938年,他出任安定乡庄助役(副乡长),兼产业组合长(农会前身),光复后出任安定乡乡长。1946年,他当选为县临时议会的县参议员,后又当选县农会及省农会理事,奠定了胡日后在地方政坛的发展基础。胡龙宝从此在家乡的善化、安定与新化三地建立了自己的基层力量。

  为了巩固政权,国民党当局在基层起用了一批台籍政治精英与有实力的地方人士。在地方颇有声望的胡龙宝自然被国民党所看重,不久被吸收入党。1950年,胡参加在阳明山举行的“国民党革命实践研究院”的党训工作,与国民党上层开始建立起关系。1951年,胡龙宝被吸收为台南县国民党改造委员会委员及台县农民运动委员主任委员。同年,胡龙宝以高票当选第一届台南县议员。1952年,胡龙宝被国民党提拔为县党部主任委员。在整个50年代,台湾各县市出任县市国民党党部主任委员的只有胡龙宝与云林县的林金生。胡任县党部主委后,积极吸收新党员,发展地方组织,甚至提出“一邻一个党员,一村里一个小组”的口号。胡龙宝从此打下了扎实的地方党务方面的力量与基础。在1957年的第三届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胡龙宝竞选,胡龙宝大胜北门派,以17.8万张选票高票当选。三年后,胡龙宝又连任第四届县长。胡龙宝在七年县长任内,建立了势力强劲的山派,台南县政坛由北门派独占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门北派与山派分庭抗礼的局面。

  从台南县政治传承看,胡龙宝家族成员直接活跃在政坛舞台上的人不多,但在地方仍具影响力。除胡龙宝本人外,他的女婿张文献也是一个代表人物。张文献在1963年就在胡龙宝的支持下当选第三届省议员,后又出任国民党省党部总干事,1972年与1975年两次当选增额“立法委员”,1980年当选增额“监察委员”,1986年连任。胡龙宝的儿子胡雅雄曾任台南县卫生局长,1985年出马竞选第十届县长,败给海派的李雅樵。在1992年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山派内讧,山派的苏火灯因证券交易税案被国民党撤销“立法委员”提名,但他仍违记参选,与山派的胡雅雄及竞选连任的李宗仁展开竞争,结果,苏火灯当选,胡雅雄与李宗仁落败,山派势力发展受到影响。目前,山派的重要政治人物还有杨宝发、洪清贤、吴木桐、周五六等。

  高派。高派领袖是连任数届“立法委员”的高育仁。高育任与张文献是大学同学。张文献在任省议员期间,向其岳父胡龙宝推荐高育仁竞选省议员,并在山派的支持下,高育仁当选省议员。高育任在省议员届满后,与张文献同时争取国民党县长党内提名县长而发生矛盾,高育任脱离山派,逐渐形成高派。在第七届县长选举中,山派的张文献与海派的杨雅樵竞争激烈,不分上下,最后让无派系的高育仁当选。高当选后,势力迅速扩张,成为台南县一个新派系。高育仁后来官运亨通,先后任“内政部”常务次长、省议长和多次当选“立法委员”等,高派的势力增强。高派也有较强的经济实力,高育任担任伦飞电脑公司及其他十多家公司的董事长,高派参与投资经营的企业还包括第一银行、土地银行、国扬建设、中国人造纤维、华夏海湾塑胶、东帝士企业、证券公司与多家高科技公司等。高派其他代表人物还有廖乾定、戴再生、周清文与刘武雄等。

  从台南县实施地方自治以来的历次公职选举看,北门派支持的对象较具自由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党外意识。山派一直是坚持支持国民党的政治路线。然而,民进党的陈唐山与苏焕智长期经营地方,分别形成台南县唐派与苏派两个强大的民进党基层政治势力。

二、地方权力之争

  在台南县政治发展史上,尽管国民党长期居主导地位,但一直面临党外势力的竞争,后来更被民进党的势力超越。在前11届县长选举中,台南县三大派系相互掌控了县长职位大权,而且基本上由国民党的地方派系轮流执政,除高派任一届县长外,几乎是海派与山派每两届一轮换。。民进党成立后,已成为台南县政坛一支重要力量,并且于第十二届县长选举开始,取代国民党成为台南县执政党,并连任第十三届与第十四届县长。在总计14届当选的县长中,海派有6任,山派4任,高派1任,民进党3任。

  台南县地方权力中心仍是县政府。县长一职就成为各政治势力争夺的最重要目标。在80年代以前,县长一职基本上是国民党内的地方派系竞争。80年代以来,党外在台南县开始台头,对国民党的县政府执政大权开始造成威胁。

  在1981年第九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籍的山派李宝发竞选连任,结果仅以2万张票险胜刚从军中退役、无党籍的蔡四结,国民党在选举中不再占有绝对优势。在1985年第十届县长选举中,党外阵营中的陈水扁与蔡四结有意问津县长宝座。国民党不敢小视,提名海派实力人物李雅樵竞选。结果,李雅樵取得成功,保住了国民党的执政大权。在1989年第十一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李雅樵连任,与民进党的候选人农业博士李宗藩展开竞争。李雅樵尽管在海派与国民党的全力支持下取得胜利,得以连任,但较民进党的李宗藩仅多7千余票,显示了民进党已有足够的势力问鼎县长宝座。

  在90年代第一次县长选举中,国民党首次提名女性候选人、时任省议员的黄秀孟(具海派色彩)。民进党则推出因黑名单流亡海外29年、并以一曲“回乡的我”唱遍大街小巷的物理学博士及“台独”大将陈唐山出马角逐。结果,陈唐山获得27.5万张选票,取得县长大权;国民党的黄秀孟以23万张选票败北,国民党首次沦为台南县的在野党。其中在31个乡镇中,国民党的黄秀孟在七股、将军、北门、玉井、楠西、南化与械镇等7乡超过民进党的陈唐山,其余乡镇均是陈唐山领先。

  1997年第十三届县长选举,只有国民党的“立法委员”洪玉钦与民进党的陈唐山两位候选人参与选举,因此是国民党与民进党的一次大对决。国民党为了夺回台南县执政权,十分重视这次选举,提前半年便展开宣传活动。尽管的洪玉钦对民进党执政者发起一波又一波的施政不佳的攻击,包括水灾责任、兑现老人年金、陈唐山“国籍”等问题,但收获不大。民进党的优势在于拥有行政系统优势,又争取到台南科学园区与工业研究院台南分院的政绩,加上陈唐山任内清廉,颇受民众肯定。因此选举结果,民进党大胜,陈唐山取得32.7万张选票;国民党的洪玉钦只得17.1万张选票。特别是在31个乡镇中,洪玉钦只有北门乡票数超过陈唐山,其余30个乡镇全输。在台南县,国民党有9万多党员,而民进党只有几千党员,国民党却输给了民进党,值得国民党反思。国民党失败的关键不仅在于地方派系不团结,而且在于整体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

  在2001年第十四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前“教育部政务次长”吴清基、民进党提名苏焕智,加上退出民进党的魏耀乾,共三人参选,但主要是国民党的吴清基与民进党的黄焕智两人对抗。尽管同属泛蓝军的亲民党未推荐人选,国民党提出“国结的国民党,对抗分裂的民进党”,要“光复台南县”,但因台南县是陈水扁的故乡,大力支持苏焕智,加上苏在基层实力雄厚,苏焕智如愿当选,民进党继续维持台南县的执政权。

三、地方权力结构的重组

  台南县地方权力结构基本上由国民党与民进党垄断,民进党势力已超越国民党,连任三年台南县长。

  国民党在台南县的力量不断下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党在重要民意代表选举中已不再有优势。在1994年第十届省议员选举中,国民党获得27.2万张选票,取得5席中的2席,较民进党少了1席。在1992年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取得应选5席中的3席(其中包括违纪参选的苏火灯),共得30万张选票;在1995年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取得6席中的3席,得票数为25万张;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取得8席中的5席;在2001年“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取得8席中的2席(郭添财与李全教),总得票数降为21万张。尤其是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国民党候选人连战获得不足16万张选票,得票率仅为24.7%。

  在县议会与地方基层,国民党虽占优势,但比例在降低。在1998年第十四届县议会选举中,在应选50名议员中,国民党取得22席,较上届少2席,得票率在40%以上。在该届县议会正副议长选举中,各方达成一项协议,国民党籍的原副议长周五六当选议长,李和顺当选副议长。周五六后因当选“立法委员”,由龚吉本任县议会议长。在2002年第十五届县议会选举中,国民党仅获得18席。在1998年乡镇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取得31席中的21席,较上届少3席;在2002年乡镇市长选举中,国民党获得18席,又减少3席。

  党外及民进党或泛绿阵营力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并获得优势地位。民进党延续台南县党外势力,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壮大,在各种大选中颇有收获。民进党建党后,在参加的四届县长选举中,连创佳绩,第一次参选仅较国民党少7千多票失败;第二次参选取得执政权,第三次与第四次两度连任。在“中央”级民意代表选举中,民进党也显示了其强大的实力。在1994年第十届省议员选举中,民进党3位候选人全部当选,占了5席中的3席,共得25.3万张选票,其中民进党的叶宜津以10万张选票高居第一。在1992年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获得应选5席中的2席,共得票19.3万张,其中苏焕智以第一高票(10万)当选;在1995年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取得6席中的3席,总得票20万张;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取得9席中的4席;在2001年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取得9席中的5席,总得票24.4万张,得票率为45.8%。

  民进党尽管在基层选举中仍处于劣势,但仍稳步上升。在90年代以来到2002年举行的四届县议员选举中,民进党的席位不断增加,第十二届到第十五届的席次分别为2席、4席、5席与11席。不过,在乡镇市长基层选举中,民进党的势力进展不大,在首次参加的第十一届乡镇市长选举中,民进党未取得1席;第十二届以后,每届均只有2席。

  无党派在台南县基层有较大力量,不论在县议会选举,还是在乡镇市长选举中,无党籍是第二大势力,席位仅次于国民党,远在民进党与其他政党等之上。其中不少无党籍在地方有较强的家族势力,或者与国民党有密切关系。它们在数量上虽多,但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法形成一股地方上强大的力量,只是影响其他政党的选举席次。

  就台南县总体政治力量对比观察,泛绿阵营略占优势,特别是民进党连续三届当选县长,在最新一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占了8席中的5席,得票数26.6万张,得票率超过50%;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民进党的陈水扁获得34.7万张选票,得票率达53.9%,超过泛绿阵营的总和,也是导致民进党在这次选举中胜选的关键地区之一。泛蓝阵营相对处于劣势,目前仅有3席“立法委员”(国民党2席加亲民党1席),得票数为25万张,得票率为46.9%。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泛蓝阵营得票数为29.7万票,得票率近46%,均少于陈水扁。

编辑:何建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