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工具,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与力量,深刻地反映并反过来影响社会生活。在台湾除《联合报》《中国时报》等传统大报外,还有很多平面媒体表达台湾社会和当局各式各样的声音。
《自立晚报》
自立晚报是台湾第一份晚报,为台湾相当有历史的一家报纸,也曾经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
自立晚报创刊于1947年10月10日,为台湾第一份中文晚报。一向以“无党无派、独立经营”为口号,即在“政治上不倾向任何党派,也不妥协于任何财团或势力”团体自许。由顾培根创办,时日出四开纸 。1949年郑邦昆、娄子匡以高价买下该报发行权接办。1950年该报扩张为对开一大张。1959年吴三连介入经营,而有了往后的长期规模;1988年更创自立早报,而形成自立报系。
《自立晚报》报纸以“自立自强,自力更生”为宗旨而取报名。该报一向被视为见证台湾民主发展历程的本土性报纸,也曾被称为“党外报刊”。它培养了许多台湾媒体工作者,包括前“行政院新闻局长”苏正平、台湾电视公司总经理胡元辉、《台湾日报》发行人颜文闩、公共电视公司总经理李永得、《中时晚报》社长陈国祥、中天电视台总编辑吴戈卿、中华电视公司总经理徐璐等人,其中大多倾向党外与支持民进党。
台湾解严以后媒体市场竞争激烈,自立晚报亏损连连,吴三连过世后便面临政治势力的介入;1995年国民党籍台北市议员陈政忠挟宏福集团财力入主自立晚报,2000年由于金融风暴,宏福集团退出经营,由台北县议员陈锦碇担任董事长;2001年改由民主进步党台北市议员王世坚出任董事长,但之后由于传出积欠薪资问题,王世坚退出经营,导致自立晚报不久后便无力维持。
2001年9月,自立晚报员工八十多人决定继续出报,维持自立晚报命脉,并推选谢志鹏为社长,并组成“自立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主导发行自立晚报至今。
《台湾日报》
《台湾日报》创立于1964年,其前身是《东方日报》,曾是台中地区知名的报刊,但因办报理念与经营问题几度易手。1972年,该报因在“戒严”时代提出与大陆“通邮”的主张而被整顿,社长与副社长被迫辞职。后来,台湾当局指派国民党中央委员及《香港时报》负责人徐亨接管该报,从而成为国民党控制的媒体,但经营不善,亏损严重。1996年,曾任台湾《自立晚报》总编辑与《自由时报》社长的颜文闩,在友人王永庆的支持下,向银行借贷25亿元新台币,接管了负债27亿元新台币的《台湾日报》。颜氏接手后,该报经营状况并没有大的改善,持续亏损。于是在90年代末,王永庆派人驻进《台湾日报》,他的小女婿李宗昌还担任《台湾日报》的副社长,以加强管理,尽管亏损有所缩小,但也没有完全扭转亏损局面。
就该报的政治立场而言,早期《台湾日报》并没有明显的本土化与“台独”色彩,还是最早倡议“三通”与反对“两个中国”的媒体。但李登辉主政后,《台湾日报》几经转手,由一批长期从事媒体的本土人士掌控,办报理念逐渐变化,近年来更以标榜“台湾主体性”为宗旨,配合台湾当局鼓吹台湾“本土化”与分裂思想。民进党上台后,该报的“台独”倾向更加明显,经常发表支持陈水扁与“台独”的社论。
《新台湾周刊》
《新台湾周刊》是台湾重要的政治评论刊物。该刊的内容主要是肯定、宣扬台湾本土文化、主张“台湾独立”、支持李登辉、陈水扁与民进党,强力批判泛蓝阵营政治人物与所谓的“统派媒体”。该刊经费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公营企业与绿色企业的广告。这些企业主要包括中华电信公司、台电公司、中油公司、台湾盐业公司、阳明海运公司、第一银行、高雄银行、国泰银行、国泰建设公司、富邦人寿公司、新安产物保险公司、台湾固网公司、台湾大哥大公司、中华汽车公司、台湾艾康公司、光泉公司、和成欣业公司与《自由时报》等。
《自由时报》
《自由时报》的前身为1980年创办的《自强时报》,是中部地区的一个小报。台湾开放“报禁”后,联邦建设集团董事长林荣三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收购此报,并将报社从台中迁到台北县,逐渐发展为台湾三大报之一。林荣三提出“台湾优先,自由第一”的本土化办报理念,并逐渐成为李登辉执政时期坚持拥护李登辉的喉舌,是台湾旗帜鲜明的“拥李派”。
在台湾报业的激烈竞争中,《自由时报》得以迅速崛起,除了林荣三雄厚财力支持外,与李登辉的支持也有很大关系。由于与传统国民党关系密切的《联合报》与《中国时报》坚持反“台独”与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对李登辉多有批判与不满,因此李登辉对两大报十分不满,进行遏制,提出“要使大报变成小报”的口号,还公开指责《联合报》对他的批评,发起退报行动。《自由时报》则在李登辉当权派的支持下,不断获得高层内幕新闻,得以迅速崛起。
民进党上台后,《自由时报》旗帜更加鲜明,成为公开支持陈水扁与“台独”的报纸,还提供专版供激进“台独”人士发表“台独”言论与文章,同时强烈攻击泛蓝阵营领导人物连战与宋楚瑜。不过,在两岸关系、“三通”等议题上,《自由时报》与民进党的政策并不一致,更激进,经常反对民进党当局的开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