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刘铭传创建台湾邮政始末

时间:2005-11-09 13:11   来源:中国邮政报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电视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这是一部反映我国近代史上,以刘铭传为代表的中华儿女,抗击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收复台湾的历史片。荧屏上展现出许多生动画面,充分表现出刘铭传无愧是与帝国主义作殊死搏斗的骁勇机智的沙场战将,是捍卫祖国神圣领土宝岛台湾而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台湾从法国殖民者手中光复后,清朝根据醇亲王的建议,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称“福建台湾巡抚”,用以与福建保持“内外相维”的关系。同年九月五日(公元1885年 10月 12日),刘铭传任首任台湾巡抚。在台湾巡抚下设有台湾道。自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年)至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的 210年间共有 78人次任台湾道。其中以第 76任台湾道陈鸣志(公元1885年)和建立台湾邮政关系密切,他是刘铭传的得力左右手。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台湾开办邮政后,翌年即以台湾道陈鸣志为“福建台湾邮政总局督办”,他是由台湾道转任邮政总局督办的第一人。

  刘铭传为改进台湾邮政的邮传,充裕财政收入,便利民众寄递邮件,他自行负责在清朝开办国家邮政之前,在台湾创办近代邮政,发行邮票,收寄民间邮件,这是中国独立自办近代邮政的开端。刘铭传在台湾开办邮政,主要是财政因素引起的。自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以后,台湾府财政收支开始出现困难,道光以后财政更感紧缺。刘铭传出任巡抚后,曾奏陈:一、设防,二、练兵,三、清赋,四、抚番等四项为今后施政重点。其中清赋一项主要目的就是筹措财源。上项奏陈虽批准由闽、浙、粤、九江、江汉等海关每年接济台湾 80万两白银,但并未如数到台,刘铭传不得不自力更生,厉行开源节流。他利用台湾地理环境的特殊,自行负责创办邮政,大刀阔斧改革铺递和塘汛的邮传,以节省经费支出。

  在台湾创办新制邮政、设立邮政总局以及派道员担任邮政总局总办等,都是刘铭传自己做主,事先并没有报请清廷批准,事后也没有呈报备案,以至于在现存的各种文献资料中,均没有刘铭传事先奏报开办邮政的档案,包括主管邮驿的兵部也没有台湾创办邮政的资料。例如,在开办邮政告示中一开始就引据“……案奉爵抚宪刘札开照得台湾各县向设驿站现拟变通裁撤仿照邮政章程办法……”(原文无标点符号),明显看出告示中所谓“案奉爵抚宪刘札开”并没有提到清政府中央或兵部字样。清廷当局或兵部对台湾驿站裁撤这种重要变动,事前并不知晓,完全是刘铭传个人做主的。这位封疆大吏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十月,曾以“台湾驿站改办邮政片”奏报清廷,这是他留存至今的惟一奏报清廷的文献。笔者特根据光绪朝《东华续录》卷九十七记载,将该片的内容转录如下,以飨同好:

  光绪十五年冬十二月丁丑(按:应是己丑)初六日(公元 1889年 12月 27日)刘铭传奏:“台湾旧设驿站五十处办理废弛文报,往往迟延贻误,经臣督饬司道量加整顿,将原设正腰各站(按:即核)实裁减,并于旁通暨新设各县分添旁站,仍不过原设站数。所有原用站夫一律撤去,由各营汛分拨兵丁酌给津贴,责令传递各站,另雇书识专司站务,仿照外洋邮政办法,委令道员陈鸣志督办。自光绪十四年二月初十日起,试办已过一年,南北文报毫无稽迟,所在称便。统计一年需用经费约在一万两上下,比较台防旧章全年需用一万五六千两,实可援节银五六千两。”(注:上述原文无标点符号,为阅读方便,是笔者加的。)

  在这个“片”中,也只是对创办邮政轻描淡写,并没有书写“创办新式邮政”,“发行邮票”和“收寄民间邮件”的字样,更没有提到设立台湾邮政总局的事。奏片内容的重点在“试办已过一年,南北文报毫无稽迟,所在称便”以及节约银两若干。

  刘铭传在台湾推行新政,积极进行各项基础工程建设,如兴修铁路、开办电报业务等,均事先报经清廷后再办理,而创办新式邮政为何出现既未事先报请批准,事后又未呈报备案?据台湾邮政当局1981年编印的《中华邮政史台湾编》一书中对这一现象分析其原因有三:一、创办邮政和建设铁路、电报情况不同,铁路和电报建设耗资较大,而邮政则主要凭借人力,又因早已有铺递制度存在,创办新邮只不过是改良原有铺递制度而已,不但不增加投资,反可因裁去铺夫节减支出,较为轻而易举。二、刘氏身为台湾巡抚,由于台湾四面环海,地理条件与大陆迥然不同。创办邮政与大陆各省不发生关系,如试办出了问题,也不影响原有的驿政。三、台湾新制邮政的改革,为我国政府机关破天荒之举措,而在当时洋务派和顽固守旧派尖锐对立,一些革新之举能否为朝廷接纳,大成问题,因此一般新办的督抚疆臣,往往“便宜行事”,甚至根本不报。类此事例很多,清廷中央对这部分督抚疆臣,已有尾大不掉之势。当时晚清正处多事之秋,清廷也只好“隐忍不发”。

  台湾于光绪十二年创办电报总局后,刘铭传仿照西洋邮政章程,自行草拟邮政办法条目,交电报总局总办张维卿道员悉心研究筹划,经张维卿根据台湾原设驿站实际情况,结合刘铭传所拟邮政办法,草拟出新法邮政章程草案,包括台湾邮政条目
12条和邮政票章程 9条,报请刘铭传批示,后经刘铭传以邮政条目 12条为主,修订合并为台湾邮政条款16条,并批示定期开办邮政。该条款内对邮站的设置、邮件接递的时限要求、邮票的发售以及邮资的计算等均作了具体的规定。并以台湾邮政总局的名义,于光绪十四年正月三十日(公元1888年 2月 21日)发布告示,公布于众。从此,台湾近代邮政开始运转。

  台湾管理近代邮政的机关称邮政总局。基层机构称为站,站又分正站、腰站、旁站三种,隶属系统比较复杂。邮政总局和电报总局一样,均直属于台湾巡抚。它盖用的关防全称是“办理全台邮政总局关防”。正式名称是“台湾邮政总局”,另外还有称为“大清台湾邮政局”、“福建台湾邮政总局”等。由于台湾当时已建省,因此,它既不是“福建省的台湾邮政总局”,也不是“办理福建和台湾两个省区邮政的邮政总局”,实际上涵盖的范围只是“办理全台邮政的总局”。

  为什么出现了“福建台湾邮政总局”这一名称,这个问题还得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说起。当时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原福建巡抚事务,改由闽浙总督兼管,又在光绪十三年改称为“福建台湾巡抚”。当时刘铭传对下级行文所用的全衔就是“头品顶戴兵部侍郎福建台湾巡抚部院兼管海关学政一等男刘”,因此就出现了“福建台湾邮政总局”名称。邮政总局负责人称为“督办”或“总办”,由道员级官员担任,另设有省委、幕宾、司事和书识等职位。其中委员由知府和知县级官员担任,幕宾和书识则是聘雇没有功名的人担任。邮政总局主要任务是办理全台邮政,收寄民间邮件,和大陆各口互换邮件。具体职掌有七项:1.厘订并修改规章制度,2.印制并发行邮票,3.核订资费,4.核订各站人员编制及津站,5.新设或裁撤基层邮站,6.书面考核邮务、财务,7.核算财务收支。

  台湾邮政基层组织邮站分:总站,是属于正站性质,直属邮政总局。在台北、台南原设文报局基础上,改称为台北总站和台南总站。对大陆各地仍称台北和台南文报局。这二站是台湾和大陆各地互寄军公文件的互换局。有人称这种新式邮政为“文报局邮政”或“特别文报局”、“邮站”。总站的负责人称“委员”,由知县级官员担任,其任务是发售邮票,收寄邮件,邮件运输及投递。正站,和总站的业务性质除互换局任务外,其他相同。正站(包括两处总站)共设有17处,其位置都设在县治所在地和交通位置比较适中的地点。正站间的距离除个别特殊地区外,一般在25公里左右,因此正站也是核算邮件里程资费的单位。正站由一名头目担任主管,配置跑兵8名,业务繁忙的还加派兵丁一二名,另雇用书识一名,称为“站书”,负责本站内一应文书事务,包括计收邮资,发售邮票,收寄邮件,封发邮件,并协助头目分派跑兵任务。正站还负责对附近的腰站邮班邮程进行嵇核,但不管辖腰站。腰站,是在两个正站间设置的驿站,它的主要任务是接递邮件。两个正站间寄递的邮件,由正站的跑兵和腰站交接,再由腰站跑兵传递至下一正站。腰站不收寄邮件,任务比较单纯。腰站也有一名头目负责,配置跑兵4名,雇用书识一名,因责任轻,薪津也较正站书识低一些。傍(旁)站,傍站的性质和正站相同,包括发售邮票,收寄邮件,只不过它是设在干线以外的支线地区,和干线上的正站联络,形成一个邮递网。由于地处支线,邮递业务少,名额的配备和腰站相同,书识的待遇和腰站书识同等。以上各站连同总站共计为41站。

  台湾邮政总局成立后,开始发行邮票。邮票分为两种,一种是军政机关使用的名为“台湾邮票”(图1),另一种是供公众交寄邮件贴用的“邮政商票”(图2)。

                                                   
       (图1)                                       (图2)                                           (图3)

  这两种邮票是根据巡抚核定的格式和文字,由雕刻技师刻在木板上作为版模,用人工印制。初期的印制方法相当复杂,是将版模仰放,加刷黑色,然后以厚纸贴放在版模上,再用刷子在厚纸背面适当用力刷,邮票图案就印在厚纸上,成为一张邮票。图案虽清晰,但速度很慢。经研究改进,第二次印刷的方式就像现在盖印章的一样,版模用黑色,盖在横纹连史纸或无纹黄竹薄纸上。每张纸印5枚。
邮票发行的日期,除了第一次发行的邮票,根据开办邮政的告示,确定为光绪十四年二月初十日(公元1888年3月22日)发行外,此后陆续加印的邮票,均没有发行日期的资料。

  由于木质的邮票版模盖不多久便会磨损,必须重刻,因而出现了不同版式。台湾邮票的不同版式,成为后来一些国家的集邮家研究的课题。依型式不同,分五型、七型、九型、十型不等,例如美国集邮家李文斯顿(L.F.Livingston)主张分为七型(即前后雕刻七次版模)。台湾集邮家蔡英清在“台湾早期邮史简介”一文中分之为十型。而老集邮爱吴乐园根据他实际收藏的“台湾邮票”原件,分为多达十三型,今后是否还有新发现不得而知。此外,还有“小龙加盖台湾邮票”并没有正式使用,其来源和加盖经过,也成为集邮界研究的一个课题。另外还有一种“大清台湾邮政局邮票”,因其图案系参照是在中国传统春节时,流行的贴纸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图案上为一龙,下为一马,故通称“龙马邮票”(图3)。这是1888年台湾新式邮政开办初期,刘铭传向英国威金生公司订制的新式邮票,于同年6~8月将印妥的邮票连同印版运抵台湾,但当时台湾邮政未正式发行使用,以后改作铁路代用车票。龙马邮票没有发行和使用的原因,曾引起集邮界浓厚兴趣,也是集邮界探讨的课题之一。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刘铭传抚台期间,在台湾省开办近代邮政,印制邮票,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开办近代邮政、印发地方邮票的第一人。我们现在重温这段历史,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受到历史的局限,他在台湾开办的近代邮政,只是在台湾铺递制度上稍加改进,仍是原来驿站的运作机制,他所印发的邮票不是邮资预付凭证,而是邮资已付凭证(即不公开对外发售,而是由邮站将邮票贴在邮件上),且实行的不是均一邮资。凡此种种,显露出台湾省近代邮政初创时期的痕迹。但毕竟他是在铺递制度上向近代邮政前进了一步。将官用邮政改为官民兼用的邮政,无疑,刘铭传是我国推行近代邮政改革的功臣。

  从台湾创建近代邮政历史中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台湾的近代邮政和祖国大陆邮政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从上面提到的“福建台湾邮政总局”这个名称,充分表达出台湾和祖国大陆邮政是骨肉相连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海峡两岸实现三通,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我们坚信两岸实现直接通邮,为进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贡献,只是时间问题。
编辑:何建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