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刘铭传与台湾铁路的兴建

时间:2005-11-17 18:10   来源:

  台湾铁路于1887年兴筑,分为南北两路:第一阶段:基隆—台北开启台湾铁路建设的先河,也是全中国的第二条官办铁路,总共28.6公里,为1.067宽窄轨。 

  1887年动工,穿山渡水,工程十分艰巨;南路由台北至台南,1888年开始勘测,1893年当铁路修至新竹时,因资金及技术等原因停工,未能直下台南,全长约99公里,共耗费1295960两。刘铭传在台湾铁路的修筑中,呕心沥血,付出了许多劳动。
刘铭传为了更有利的兴筑台湾铁路,还规划了以下几点:

(一)为铁路建设设立专门机构,严格管理

  由于台湾是一个多山的海岛,山地约占全岛的2/3,平原约占1/3。在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山路崎岖,溪流梗阻,凿山开道,筑路建桥,费巨工艰”,因此在台岛修铁路困难颇多。1887年7月,刘铭传一方面上奏请朝廷批准在台修路,另一方面着手在台北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他委派台北士绅和巨富林维源为督办。当时,林维源帮办台北抚垦事务,在商人士绅中威望甚高,但因林维源忙于抚垦事务而未就,又改派杨宗瀚为铁路商务总办。

  刘铭传不仅为台湾铁路建设成立了专门机构,指派专人负责,而且制定《台湾商办铁路章程》,完善制度,明确职责。他规定在铁路建设中,所有铁路并火车、客车、货车、桥梁,统归商人承办;所过地方之地价,由官府出面代商人发放,修筑工价,由商人自给;修路时由官府派勇丁帮同工作;车房由官修建,站房、码头由商人建造;铁路由商人承办,将来归官;铁路筑成后,由官督办,由商经理,所有运费,官方收9成偿还铁路本利,商得1成并在搭客费用中得1成,以作铁路用度等。这些章程的制定,对保证铁路顺利建成有着重要意义。
 
(二)为台湾铁路建设集资筹款

  台湾铁路在建设中有两难:一是资金短缺,二是技术力量不够。刘铭传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办法有三个:一是引进外资,二是吸引侨资,三是募集内资。早在1880年,刘铭传便看到“议借洋债以济国用”之妙,兴办铁路这一宏大工程,各国“无一非借债以成”,议借洋债修铁路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刘铭传这一主张以清廷的极力反对而告终。刘铭传对岛内居民作过调查,发现很多居民都有亲朋好友寓居海外,华侨中不乏巨富,而且素有爱国报国之心。刘铭传一方面让岛内居民与海外侨民亲友取得联系,转达政府筹款之意;另一方面于1886年在新加坡设立招商局,派亲信属官李彤恩和革职道官张鸿禄前往招募侨资。当台湾将修筑铁路的消息在南洋一公布,立即得到当地华侨的积极响应。
 
(三)亲聘专家和技术顾问

  刘铭传为了解决修筑台湾铁路的技术难题,采用“中外合作经营”的方式“,通过聘请洋人专家和华侨专家两个途径解决修筑台湾铁路技术力量的不足。刘铭传在聘请洋人技术人员的出发点是“借才”、“师夷长技”,绝不是依赖洋人,洋人只是技术专家与顾问,而总办与总督之职仍由中国人担任,“操之我手”,以免受制于人。在聘请华侨专家方面,刘铭传特派李彤恩、张鸿禄到南洋各国招聘确有专长的侨民。只要他们愿意来台作贡献,台湾地方政府拨专款作为华侨专家赴台的旅费,并豁免船费。

  刘铭传为台湾铁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台湾铁路第一人

                                编辑:秋日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