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台湾第一港——高雄港

时间:2005-11-18 10:50   来源:

  高雄港位于台湾岛西南端,为全省最大的商港,也是军港和渔港,扼台湾海峡与巴士海峡交汇之要冲,是美、欧、亚海运必经之道。港口呈狭长条形,航道水深11-16米。第一港口宽120米,可通行3万吨级船舶;第二港口宽250米,可通行10万吨级船舶。两港口航道长18千米,是台湾货物进出口的首要门户与集散中心。寿山、旗后山雄峙于第一港口两侧,外观壮阔,气势雄伟。自第一港口的旗后山至第二港口,有一条狭长沙洲,形成天然防波堤,港内水域宽敞,水面平静,水流稳定,内陆腹地辽阔,有纵贯线铁路、南北高速公路及省属公路干线与港区相衔接。高雄港全年气候温和,春、夏、秋三季风力平均2-3级,平均大潮潮差0.88米,平均小潮潮差0.49米,是一极具潜力的天然良港。 

  港区土地面积139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276万平方米。到90年代初,高雄港有营业码头75座,码头长度16443米,浮筒25个,可同时靠泊138艘商轮;仓库、通栈89栋,总容量为60.7万吨;露天堆置场18处,总容量为6.5万吨;货柜储运场4处,面积162.5万平方米,储放货柜5.06万个标准箱(TEU);4万吨与8万吨谷仓个两座,年运转量可达500多万吨;各型港勤作业船舶138艘,集装箱起重机73台,堆高机233台,驳船9艘,拖船33艘。
高雄港有四大集中箱储运中心,并有一大批工程在兴建之中。 

  第一集装箱储运中心:位于中岛商港区,有40、41、42、43号4座深水码头,全长838米,集装箱起重机3台,储运场地10公顷,可储放货柜2500个标准箱。 

  第二集装箱储运中心:位于前镇商港区,有63、64、65、66号4座深水码头,全长1189米,集装箱起重机8台,储运场地45公顷,可储放集装箱1.2万个标准箱。 

  第三集装箱储运中心:位于小港商港区,有68、69、70号3座深水码头,全长960米,集装箱起重机10台,储运场地60公顷,可储放集装箱1.7万个标准箱。 

  第四集装箱储运中心:位于中兴商港区,临港水线2280米,兴建水深14米集装箱码头7座,集装箱起重机13台,储运场地92公顷,可储放集装箱3.2万个标准箱。
 
  其他重要工程包括:一是第五集装箱储运中心,已接近完成。二是大仁商港区,计划兴建7座深水集装箱码头,一座多用途码头,水深14-16米,临港水线长2654米。三是安平港三、四号码头新建工程。为开发安平辅助港1990年度起投资兴建驶上、驶下码头2座,码头全长370米。四是新滨码头旅运大楼工程。为服务来往台湾岛与澎湖岛及国际航线客轮旅客,在高雄港一号码头后侧兴建旅运大楼,1992年6月底起用。五是72号谷仓工程。台湾是世界谷物大宗进口者,其中高雄港进口约占全部进口的三分之二。为缓解进口谷物的运输拥塞及减少船舶滞港时间,1987年始在72号码头投资兴建一座8万吨谷仓,1991年7月完工。
 
  高雄港是以工业港为主的综合性商港。主要出港货物为基本金属、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品、加工食品与木竹制品等;进口货物主要为能源矿产品(石油、煤炭、铁矿)、农产品(小麦、玉米等)、林产品与化学制品。高雄港进出船舶与吞吐量不断增长。2002年,高雄港进出港轮船计36484艘,总吨位为65493万吨。其中,进港船舶18241艘,总吨位32767万吨;出港船舶18243艘;总吨位32726万吨。 

  高雄港集装箱装卸量在90年代初期一度出现俳徊,在1997年高雄港与福建马尾、厦门港口实现“试点直航”后,集装箱装卸量开始稳步上升,2001年为750万个标准箱,2002年达到849.3万个标准箱。不过,由于台湾总体经济形势大不如前,港雄港的货物装卸量增长赶不上大陆及韩国大港的增长速度,使得港雄口的集装箱装卸量的世界排名迅速后移,2000年被韩国釜山超过,从世界第3位降为第4位;2002年被上海港超过而降为第5位;2003年第一季度又被深圳盐田港超过降为第6位,高雄港衰落甚为快速。 

  高雄港地位的相对衰落,一方面是高雄港口缺乏大陆这种庞大的经济腹地(韩国港口的崛起也是依靠大陆东北货物运输)。二是大陆港口基础设施的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陆港口货源充足,集装箱装卸量迅速增加。三是两岸不能直航,部分外商撤离高雄港,转运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目前高雄港集装箱装卸量只有不足一半是岛内的货物,而转口量超过50%。如2002年,转口集装箱量为451.9万个标准箱,占装卸总量的53.2%。转口货物主要是东南亚地区与欧美的往来货物,而无法大量运输大陆与欧美的转运货物。而且由于不两岸不能直航,不仅外国航商撤离,而且台湾航商也转到大陆与其他地区发展。1999年,美国海陆运输公司结束在高雄港的营运中心,转向深圳盐田港租用专用码头,就已显示高雄港的东亚货柜枢纽中心在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航商不再派3000个标准箱以上的远洋干线母船挂靠高雄港,而改派小型的支线集装箱货船。法国达飞轮船公司决定自2003年2月起,与南美北亚轮船公司联营的亚洲--地中海航线,取消湾靠基隆港,将营运中心转移到大陆。台湾建恒海运公司所经营的南北、南美、西非与美国西岸等航线,也减少湾靠台湾港口航班一半以上。因此,在两岸不能直航的情况下,台湾港口面临边缘化的危险。
 
  目前,台湾当局积极致力于改善与发展高雄港口发展。台湾“交通部”将目前与高雄港竞争的港口分为主要竞争区与次要竞争区,主要竞争区域港群为香港、上海港、厦门港与盐田港。这些港口与台湾的国际港口地理位置相近,货源重叠,港口设施发展迅速。其中认为目前最大竞争对手是香港,最大潜在竞争对手是上海港。为此,主张大力发展台湾的港口建设。除采取多项港口费率优惠措施外,其目标是发展成为“洲际货柜转运中心”,并已列入“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8),未来进一步规划发展为“自由贸易港区”。2003年4月,台当局正式开放大陆所有货物经台湾各港口进行各种方式的转运,有利高雄港转运业务的发展。这一政策的开放,有利高雄港地位的提升。然而,台湾“经建会”则认为台湾港口吞吐量供过于求,于2002年11月建议“行政院”冻结政府投资港口扩建,甚至要求重新评估高雄港“洲际货柜中心”594亿元经费的扩建计划,这使得高雄港口的发展又面临新的变数。 

(来源:中国网)

(编辑:秋日)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